APP下载

中国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情况研究

2013-08-15子,余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设置大学生专业

林 子,余 鑫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高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客观现实不相符,专业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已日渐突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的增加并不是由于企事业招聘用人需求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更多的凸显出的还是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沟通短板。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与社会招聘情况

1.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与2010届同期相比(89.6%)略有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人群中半年后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10.4%的毕业生为自愿低就业。由此推测,有约70万人毕业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

2.社会企业员工招聘情况

根据 2013年 Q2中欧-博尔捷招聘指数报告显示,从2013年第二季度各行业的招聘指数来看,物流业、房地产业、IT及互联网业位列前三,招聘指数分别为+2.88%、+2.68%及+2.63%;而排在最后的是新能源业,但与去年同期(-0.34%)及上一季度(-0.17%)的招聘指数相比也呈涨势。招聘指数在持续低走之后终于在2013年里等到了春天,各行业的招聘指数均出现了不同情势的增长。

二、中国大学生失业情况分析

在我国政府领导平稳换届和经济利好的情况下,企业的招聘需求保持了增长态势。这说明各个企业之间根据各自需求开始了新的人力招聘规划,我国就业环境大幅改善。而与此矛盾的是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由此可见,造成“应届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所设置的专业与招聘单位职位需求存在偏差,高校专业存在趋同和滞后的问题。以下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弊端。

1.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由于没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在其对于专业的设定与调整时,都需要严格遵守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基本原则、实行办法、相关文件法案。因此,当我们需要将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工种、技能联系起来去开设相关专业的时候,便需要请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之后才能进行运作。一旦专业设置好,在几年内很难进行改变。[3]可见,这不仅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盲目性,还有专业进退场制度缺失等问题。我国目前很多院校培养目标都很高,但开设的课程大都具有理论化和西化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根本就不明确。在学生四年的本科教学期间,专业课的教学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初步的介绍与讲述,并不是深入其中将其系统化、实践化,导致学生失去了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更使学生对当初自己所选学科是否正确产生了疑惑。本科教学任务量大,学生缺少了对实际技能的培训。同时,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单一,易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导致了专业设置的盲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加之我国只有少数的高等院校成立了相应的研究部门去专门研究专业结构设置、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错位现象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这更加阻碍了高校在所设专业的明确性与社会未来用工的导向性。

2.专业设置的滞后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纷纷增设社会就业需求量大的专业即所谓的“热门专业”。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就业状况呈不规则的波动性。学习“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所学专业未必还是热门专业,由此会造成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就业风险。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些当年的热门专业因各类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导致了今天就业市场对于这些“热门”专业产生了排斥态度,不仅使得相关人才供大于求,浪费人力资本、时间成本、社会资源,更增加了毕业生的择业风险。[4]当前高校很多专业设置的优势不突出,因其在新设某一专业时没有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对劳动力市场的未来需求趋势没有进行科学预测与规划。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短缺,资源利用率低,部分专业重置率高,专业设置也有可能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趋同和滞后造成了专业人才过剩与短缺共存的局面。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就业的即时性存在矛盾,高校开设专业如果缺少前瞻性,必定会导致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三、对策及建议

1.“与时俱进”,紧追社会发展方向

专业设置应紧追社会发展方向。高校所设专业应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为依据,面向市场,以高技能和新时代改革研发举措对当前产业结构进行改造。[5]高校对市场需求信息要反应灵敏,本、专科设置比例协调发展,合理化、前瞻化进行专业设置,尽量减少社会用工需求的滞后。在将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保证相互结合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也很重要。提高师资力量,翻新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高等教育的人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这一点高校不能本末倒置,要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重点扶持项目上有所侧重,更可以加大其在政策和经济上扶持鼓励的力度。每年的校园招聘应聘的学生非常多,但许多岗位仍是招不到人。究其原因,企业需要的是较强职业素养,上手快,能尽快进入角色独当一面的人,并非是证书在手但一旦进入实际操作环节就一片茫然的人。对于专业设置,既要使学生对所学技能和知识有所掌握,又需同时满足系统化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面对我国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改革重点深入具体化的重要形势下,我国高校对专业设置更应该具有时效性、稳定性。

2.“密切关注”用工方向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用工方向的实时监测。[6]我们要对用工企业对专业人才与产业人才的需求量做出实时监测而且是全面预警,这不能只依托某个教育主管部门。监测指标应由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日常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整理,并定时向教育职能部门、劳动、人事主管部门进行报告反馈。对于数据的设定方面可从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职业结构的变动、就业机会分析等方面着手。对于高校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进行有效预警,对其进行一定的减招、限招。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警戒值,使预警系统更加准确、客观、及时地反映事实,使之成为学生在就业时最专门、权威的数据指导。这种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虽然理论上来说很容易进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因其数据要求具有时效性的同时更要保证真实度,因此难免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这不是教育部能独立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需要我国的宏观管理部门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利用其强大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优势去进行相关数据的采样,之后聘请专业数理、统计方面的人员进行科学的分析、建模。将分析出的数据结果与教育、就业方面的专业人员的建议有效结合,使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足够的了解,避免了在当年就业时产生结构性失业。而且,对于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监测预警系统检测数据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

3.“饱经世故”,方能“抢占先机”

引导高校学生尽早进入工作角色,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没有经验”成了大学生求职被拒的理由,而企业方招聘人才除了学历等一些硬性考核指标,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也成为了首要条件。大学生求职难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高校教育只注重理论教学,很少进行与专业课相关的实际操作培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与职业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能展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所在,是校企两者共赢的良好契机。强化校企合作,结合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使企业与高校利用合作手段去帮助社会培养出高水准、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项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略不仅可以成为非同凡响的举措,更是促进科教兴国的重要措施。校企双方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进行优势转换,将互有资源共享,实现了将高校教学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目的,使高校将人才教育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4.“高瞻远瞩”,切忌“鼠目寸光”

专业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当下的就业状况,还要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的每个发展时期都会有面临不同的问题,对人才渴求的领域也就各有不同。例如,随着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全方位的改进,人们除注重食物的可口之外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构成。因此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已经成为眼下的热门词语,与之相应,社会对食品科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急切,因此,对此类相关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1] 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2013年Q2中欧-博尔捷招聘指数报告[EB/OL]. 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0677.html

[3] 张倩宜. 高校专业设置对满足社会需求的影响[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4] 朱立峰.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5] 任奇. 从大学生就业角度看待高校专业设置[J]. 陕西教育·高教,2012,7-8.

[6] 曹洪军. 专业设置预测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治理[J]. 学术论坛,2005,(5).

猜你喜欢

设置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