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阿兰·罗伯·格里耶文学作品中的“橡皮擦拭”写作手法

2013-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罗伯阿兰橡皮

蒲 雯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小说界涌现出的“新小说”创作热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身为新小说教父的他,早已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标志,其颠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实验写作彻底改写了20世纪文学版图。人们读格里耶的不多,但谈论他的很多。在中国,人们对格里耶的了解大多是从他的代表作《橡皮》开始的。作者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个画面,用线索把他们拼接起来,但同时又用橡皮把它们一点点“擦拭”掉。这种“擦拭”可以说是格里耶的一种典型写作手法,因为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比如《嫉妒》,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这种“橡皮”。

一、《橡皮》中的“橡皮”

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成名作《橡皮》问世于1953年。《橡皮》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披着侦探小说的外衣,有基本完整而比较曲折的情节。讲述了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尔·杜邦遭到暗杀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侦探瓦拉斯受人之托对一起连环凶杀案进行调查,最后一个暗杀对象——杜邦教授放出烟幕,谎称死亡,以保全性命,但在一系列调查之后,最终还是瓦拉斯侦探阴差阳错的误杀了杜邦教授。小说由序幕及五个章节构成,如同“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五幕悲剧”,主人公不再是能够通晓未来的“神”,而是一个普通如你我,甚至有点平庸的、运气不佳的小侦探,他迷茫的摸索着案件的线索,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在作品中,作者令场景重复出现,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中的细节也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此部小说的创意和新奇之一——正如小说的名字一样,作者在每一个场景出现后,都用“橡皮”线索抹去,破坏了小说的连贯性和情节的直线发展。橡皮的功能是擦拭,就像其在作品中被赋予的功能一样——不停的将某种叙述的结果擦掉,让另一种结果出现,但当另一种结果被读者接受时,“橡皮”又会出现,继续擦拭。综观整篇小说充满了各种杂乱、琐碎的生活片断构成的无序剪贴和时空跳跃的连缀,读者需要以极大的耐心反复细读才能理出头绪,这样一来,读者就摆脱了长久以来受制于作者思想支配的传统思考方式,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情节,进一步探索其中的意义。

二、《嫉妒》中的“橡皮”

如果说罗伯·格里耶代表了法国新小说,那么“橡皮”写作手法的运用也可以代表他作品的特点。罗伯·格里耶擅用“橡皮”的这种写作手法在他的其他几部小说、甚至电影的表现中都有所体现。这里,以他的另一部十分著名的小说《嫉妒》(1957年)来进行分析研究。

在《嫉妒》一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怀疑自己的妻子和邻居有染的丈夫,他将发生在他眼前的一切和脑海中的想象揉和在一起,对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浮想联翩。文中通过“放映机”式的描述,如剥茧抽丝一般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妒忌者的形象。吕多维克·让维耶对《嫉妒》一书的评价:观察者所感觉到的从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现实片段。这就是被称为“嫉妒”的自动鱼鳞板式百叶窗的功能,视觉剪辑的工具。在这本小说里,罗伯·格里耶以“橡皮”来擦去作者人工安排、主观的构想,人的任何思想感情和心理意念全都被一一过滤掉了,写嫉妒而又不表现嫉妒之情。这正符合了新小说要求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从小说所提供的不断变化的场景中,抓住事物的真实面目,观察人物内心的奥秘。

三、影响“橡皮”写作手法的背景和原因

1.“新小说”的写作理念和结构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文学界出现的一支新的小说创作流派。以阿兰·罗布-格里耶(1922~ 2008)、娜塔丽·萨洛特(1902~ )、米歇尔·布陶(1926~ )、克洛德·西蒙(1913~ )、马格丽特·杜拉斯(1914~ ) 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对立,探索小说新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描写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前人未发现的现实存在的内心世界。他们被称为为“新小说派”或“反传统小说派”。

新小说派以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为主旨,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

在小说的结构中,新小说派主张打破传统小说格式的限制,不必遵守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所以在这一派的小说作品中,故事情节延续的时间一般都相当短暂。由于这一派的作家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稳定的,变化多端的,难以预料的,所以小说的情节结构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头有尾,结局也不具有必然性,因此,“橡皮”这种写作手法恰好契合了“新小说”的理念和结构,给读者遐想的空间,却不指明一条必由之路。

2.作者本人的影响

罗伯·格里耶首先挑战“世界,是人”这种艺术创作观念,提出了人与物分离的新见解。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分离,把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注重物质世界的描写。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不是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在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

罗伯·格里耶的文章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虽然他采用的都是法语里正常的语法,语法结构也简单,但是并不是看懂了字面就会了解到他的小说中所发生的事情,因为他“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写作中“说出来了一些,隐藏了一些”。罗伯·格里耶认为,自己的难懂正如这个世界之于他难懂一样,“我写作是因为我不了解这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不了解正促使了他站在一个探索者的角度,在写作中运用“橡皮”的手法对不断追寻的世界的真相进行研究,更正。

罗伯·格里耶对事物真实、细致的描写或许源于他曾经作为一名农艺师的经历,他在充分的了解了自然万物后,对事物的描写十分逼真,主张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避免个人色彩和情感因素的介入而遮蔽一些东西。这也是他使用“橡皮”写作手法将一直以来作家赋予世界的人格化擦拭,消除了人们对“以人役物”这种习惯的依赖,还以一个真实的面貌。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代背景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对于新小说派的作品也不例外。罗伯·格里耶认为新小说也要反映生活得真实,但是这种真实与巴尔扎克的真实截然不同,就社会背景来说“巴尔扎克的时代是稳定的,刚建立的新秩序是受欢迎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完整体。但20世纪则不同,它是不稳定的,是浮动的,令人捉摸不定的,它有很多含义都难以捉摸,因此,要描写这样一个现实,就不能再用巴尔扎克时代的那种方法,而要从各个角度去写,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写,把现实的浮动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 。在“新小说派”作品中,充满了时空的跳跃,事件片段的无序粘合,这也正指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浮动、飘逸、不稳定的现实世界。《橡皮》描述了在西方社会中,小人物一方面处于经济政治集团的统治下,一方面处于机械化的物质世界的包围中,只能感到无法自主,孤独烦闷,他们为了摆脱困境,积极挣扎,但最终都是徒劳无功。而在《嫉妒》中,主人公通过“蜈蚣”、阿x要搭富兰克的车进城去办些事情等等的零星谈话、情景及一两个疑团,在他脑海里不断闪现、变换、组合,充分显示了他紧张的精神状态。这些也让我们对二战后西方社会的面貌可见一斑。

四、结论

通过对罗伯·格里耶的两部著名的作品——《橡皮》和《嫉妒》中“橡皮”写作手法运用的浅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所处的特殊时代以及法国创新思维的小说家们的寻求突破,都是促使“新小说派”萌芽和成长的契机,其中作者的自身经历也是形成他写作风格的重要因素。通过“橡皮”擦拭与客观世界无关的描写和情节,把一个真实的世界,物本的世界还原给读者。

[1] 阿兰·罗伯·格里耶. 嫉妒[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2] 阿兰·罗伯·格里耶. 橡皮[M]. 林青,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 柳鸣九. 《新小说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 史忠义. 20 世纪法国小说诗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张唯嘉. 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郑克鲁. 现代法国小说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罗伯阿兰橡皮
罗伯泰克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原始的塑造——多米尼克·阿兰作品欣赏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罗伯泰克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我喜爱的橡皮
Sixteen Years’Promise
橡皮收了
唯美歌姬阿兰全新单曲《兰之乐光Lan of music light》正式首发
一年一度的罗伯日
橡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