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当前师范生就业难问题的探析
2013-08-15杨泽乔
杨泽乔
(韩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41)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也随之日渐深入。教育改革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有着重要意义,但也使师范生面临新的挑战,包括: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就业方式的转变和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师范生就业成为日渐突出的难题,所以,新形势下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难问题是各师范院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一、师范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社会方面
1.高校师范生在就业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1998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意味着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特别是非师类大学毕业生可以由新的教师资格证制度进入教育系统担任教师,导致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逐渐减弱。同时,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扩大招生,大量教育类硕士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加剧了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
2.师范生就业机会减少
据2007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除部分小学的专任教师数量略有上升外,全国中小学的专任教师、招生人数、学校数量等都呈下降趋势。经有关研究预测:从2005年至2014年,我国的学龄人口将保持逐年减少的状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城镇和农村的落实,效果已日趋明显,特别是近几年,全国的出生率普遍下降,各地生源呈现绝对数量减少的状态。为解决入学人数不足的难题,各地中小学纷纷合并,各地区教师超编的现象已相对普遍,对教师的需求也趋向饱和,根本无岗位可以接收应届师范毕业生。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现象,就业机会减少,求职形势严峻。
3.师范生就业市场供求不均衡
在就业人才地区流动方面,农村与城镇间差距明显。师范毕业生大量涌向城镇,特别是发达城市,导致该地区师范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而仍有极少师范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教育,所以农村地区的教师依然大量稀缺。同时,许多地区的基础教育部门在每年的教师录用时采取了保护本地生源的方式,导致了教师岗位需求在地区间不均衡的现象。同时,在教师岗位的专业需求方面,在高考开始扩招时,传统观念里的热门专业如汉语言、外语、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师范专业亦然。从2007年开始,此类热门专业的师范毕业生群体遭遇人才培养过剩和就业无岗的难题,而其他某些稀缺专业的教师岗位仍缺编,师范生就业市场专业结构失衡。
(二)个人方面
1.师范生就业观念不端正
很多师范生在遇到就业难题时,不愿正视现实,缺乏竞争意识,依赖心强烈,缺乏主动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同时就业期望过高,大部分师范毕业生把自身的职业目标局限于城镇特别是发达城市和公办的学校,而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到边远地区、落后地区、私立学校、农村等地区服务。在选择职业时,他们还盲目的锁定专业对口的岗位。他们认为成功的就业就是到公办单位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而错过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同时,大部分的师范毕业生受传统落后的择业观念影响,在就业时不是偏向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仅讲求高待遇和安逸舒服的职业作为自身的唯一选择,导致自身就业面更加狭窄,就业难度加大。
2.缺乏就业竞争力
目前,师范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学所需要的基本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不高、缺乏教师职业素养等,同时综合素质如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均有待提高,远远无法满足教师岗位的要求。同时,在就业竞争中,许多师范生无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无法与非师类毕业生竞争,还在于其缺乏有效的就业技巧,包括简历撰写、求职面试技巧、展示自我技巧等等,其往往无法让用人单位看到其优势,在就业竞赛中容易被淘汰,从而错失了难得的就业机会。
二、解决当前师范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学校层面
1.硬件方面学校要加强建设教学设施和构建实践平台
要解决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其师范生技能,而硬件设施和实践机会是该途径的基础因素。所以师范院校首要要完善自身的教学硬件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教师技能提高合作交流网络平台、图书资料资源、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优秀教师资源展示平台等。同时,校方还要为师范生的构建广大且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师范院校要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不仅能在微格教学、试讲等环节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还可以走进真实课堂,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反思和提高。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安排
新的就业市场环境给师范毕业生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推动各高校要不停跟随社会的需求修订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提高普通基础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的地位,让学生打好教育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同时,要增加中小学主要课程的教学法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精简理论课程,同时加大实践类和实操类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的比重,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学习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教学能力。
3.创造良好且具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师范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教师岗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特殊性和就业市场上教师岗位的日益严苛的要求,让师范生要胜任教师角色,必须深刻领会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具备很强的责任意识及职业道德。各高校必须通过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训、名师、校友资源、教学成果等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教育活动,不断反思教师职业的神圣和教育事业的崇高。
(二)学生层面
1.充分和正确地认识自我
目前师范生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择业心态不端正,具备能力不足等,主要是未找准自身的位置。师范生首先要正确和充分地认识自我。在大学期间,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就要通过自我分析、周围人的客观评价、测评软件、测试题目等途径,了解自身的兴趣、特点、优缺点、能力、知识储备、社会资源等等因素,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进而才可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方案。在此前提下,才能进行有目的、有效的职业准备,使自身在就业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避免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多阻力和挫折。
2.了解就业市场,认清社会形势
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客观因素外,自身因素还包括其对当前社会形势和就业市场没有正确的把握。他们之所以盲目的选择涌向大城市特别是发达城市就业,而不愿到农村或落后地区服务教育,就是其就业目标没有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相结合。所以,师范生在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时,除了要与自身因素相结合外,还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客观和清醒的认识,避免过高的就业期望,打破落后的择业习惯,正视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现状,抓住就业机会先到落后地区或者规模较小的、私立学校等地方就业,为自己以后的事业发展先奠定基础。
3.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师范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要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环境、就业形势外,还要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同时要分解自身的目标,将其细化,并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师技能等方面。首先,师范生要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正确了解教师岗位,在思想上具备“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素质,要有正确的使命感;其次,要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个合格的师范毕业生要踏上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基本的教育学、教学法等基础教学理论,也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课堂上传授知识;再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师范生在校期间要多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寒暑假的义教活动、说课比赛、微格教学比赛、“三比一话”比赛、课件设计比赛等各类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可以让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还能提高教师技能,并对拓展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同时,要不断反思并进行修订,让其更加符合自身实际。
[1]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2] 周炳全,谢彩英.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方晓敏. 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前沿调查,2009,(20).
[4] 赵慧君,杨清溪.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