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论高职复合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2013-08-15翟艳
翟 艳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9)
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英语素质在人才的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高职英语教育近年来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且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学理论已经日益渗透到现代科学体系各个学科领域,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教育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为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交叉学科,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对教育有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教育途径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解释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有:限制因子定律、耐受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等,这些基本原理揭示教育的内部规律。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和阐释教育的思维方式,去关注和解决教育的基本问题。从而为高职英语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1.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生态平衡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扩大化,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外资企业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在日常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高职英语人才需求量增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与就业严重脱节,忽视了人才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塑造,忽视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准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很好的实现“无缝”对接。出现企业单位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但复合条件的毕业生寥寥无几的现象。
2.营造有利于复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根据教育生态学限制因子定律,教育系统内的各因子不仅在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具有生态系统的特性。正是因为教育与周围环境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生态学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也有理由根据相应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现代高等教育。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任何生物都存在着“限制因子”如果限制因子太大超过最大负载力则会造成浪费或制约生物的发展和生存,如果低于所需的临界线则会限制或危害其生存。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会成为限制因子,都会起限制性副作用,只是所起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也就是不断制定和执行人才培养相关制度的行为过程。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办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信息流是最主要的因子。当能量流和信息流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因此实行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制定什么样的制度、外部社会环境等外部特征因素,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课程设置、学生的评价机制等内部特征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因子,教师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学校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首要前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当今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师群体需认清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当前教师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自身的合作意识、发展意识、批判意识和学生意识等,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以便成功地应对当代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仍然以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为主。注重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A/B级考试和四级考试通过率被很多高职院校作为衡量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限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应形成以生为本的多元开放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和综合性。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要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就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复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3.遵循适度原则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1911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度定律”,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生存下来,必须要依赖于一种复杂条件的全盘存在。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灭绝,只要对其中的一因子使其超过它的耐度,就可达到上述的结果。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必须在国民经济承受的范围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符合耐度定律的。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够很好的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教育的最适度法则。
高职院校扩招和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校的增多无疑给高等教育和社会都增加了压力以及带来很多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都不相同。扩招之后,由于承担繁重的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教育设施超出原有的承受力。这对于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都是没有优势的。因此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使教育教学呈现一个合理的平衡的发展态势。
以课堂教学为例,课堂的个体、群体生态,其承受力和耐受度是很明显的,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现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大部分以大班教授的方式为主,所有班级的所有学生都统一教学进度、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失去其主体地位,因而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这种整体划一、“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质量无法保证,难以做到生态化教育要求的“促进人的创生的教育”。因此,遵循适度原则才能高效的促进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避免花盆效应,强化实践观念
花盆效应生态学上称局部生境效应。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具有局限性,还要人为的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就会失去生存能力。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生长过程中的花盆效应;同样的,封闭的,半封闭的教育系统或群体,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也会使学生产生局部生境效应。这一原理在教育学上是一直受重视的,但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就提高了高度,并有可能走向定量化。
生态学的观点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这才能生存与发展。要想真正培养出复合创新型人才光靠花盆似的课堂小生态或者是学校小生态都是不行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的教育系统使有机体失去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有机体必须具有新陈代谢的机制,不断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避免花盆效应的产生,才能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下,学生和教师的对外实践尤为重要。应该延伸到社会中,把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和输出学生的,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往复循环,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顺利对接。在我校建设了世界文化体验中心,涉外酒店管理及相关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有组织的成立贸易有限公司,担任现实生活中西餐厅各个岗位的角色,亲身体验酒店管理职业,增强了职位的认知度并找准了自身就业的目标定位。我校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国际贸易平台,选拔有才干的学生成立外贸公司,有效的巩固书本上的外贸理论知识并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学校也应该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学校和社会,通过相关的实践,学生增强了自己的择业认知度,缓解就业难的压力。为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5.结论
社会的发展首先依托于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素,坚持适度和耐度的原则,避免花盆效应,坚持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森林. 高职英语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2008,(5).
[3] 谭玮.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育生态学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4] 龚世梅. 教育生态学与大学教育生态化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7,(5).
[5] 刘贵华. 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J]. 高教探索,2001,(3).
[6] 朱巧蓓. 创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