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全程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

2013-08-15张林杰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契约心理学校

张林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浙江 象山 315700)

高辍学率是国内外远程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研究显示,英国开放大学辍学率在40%~50%之间,而同期的英国传统教育辍学率为 20%;美国远程教育辍学率约 70%,而同期的传统教育辍学率为 30%~40%。1999年以来,我国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迅速,但是辍学率问题却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研究显示,某高校网院专科、本科两个层次的辍学率分别为 30%和 19%,倪少成等对江西电大系统开放教育试点学生辍学情况的研究指出,2000年秋至2002年秋,江西电大的辍学率为 18%。因此,如何加强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管理,从而有效降低辍学率就成为所有相关学校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心理契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许多管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契约对学校内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心理契约能为我们不清楚的广泛的学生管理问题提供新的强有力的解释。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一词出自社会心理学,它代表一种非正式的、不具书面形式,但“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施恩在他的著作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作为对构成雇员与组织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一旦心理契约被破坏,将导致雇员不再信任组织并不再为之服务,从而最终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从学生管理角度看,心理契约可以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自然形成的一系列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是学校或教育者与学生关系双方相互期望的集合。这种契约虽然没有通过文字或者其他形式记载下来,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心理契约一方面能成为一种责任准绳,规范学校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可作为一种管理内容和手段,引导学生的发展。

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进入电大学习都抱着一定的期望,希望借用电大这个平台来满足自己多层次的需求,如获得文凭、交友、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等;而电大通过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力图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双方无法把各自的权利和责任界定完全体现在书面契约中,在每一个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进入电大所抱有的期望,电大应该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等都有明确的认识。同样地,电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除明文规定之外的潜在要求。这样,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就形成了。如果学校管理者忽视这种潜在的心理契约,学生的满意度就会降低,甚至辍学。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心理期望能够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体验,并积极努力地学习。

二、心理契约违背后的表现

开放教育学生是带着一种美好的期望进入电大学习的,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与自己原来期望相悖的事情,使之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为学校违背了心理契约。当心理契约遭到破坏时,学生会重新考虑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选择辍学是处理违背心理契约的最后一种手段,但这决不仅是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唯一反应。他们通常还会有以下一些表现:

申诉。指的是表达不同声音、不同情绪,例如通过与班主任或学校领导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难、提出采取什么方法解决这些困难等。这样的表达是主动的行为,而且是有建设性的,有助于减少损失和恢复信任。如果在心理契约违背的时候,有可以供学生进行申诉的渠道,那么,后果就不会有辍学那么严重。

沉默。表现为开放教育学生可以忍受不公平的学校环境,仍给予学校公开和私下的支持,并乐观地希望学校自身做出改善。这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系现存关系的作用。但它却对学校缺少情感认同,一旦有更好的选择条件,他就有可能损害学校的声誉甚至离开学校。

破坏(忽略)。包括被动的忽略或主动的破坏。主要包括忽视个人的职责以损害学校的利益或采取各种反社会行为。如故意宣传学校的不好之处,与学校管理者争吵等。通常在申诉渠道不存在或者冲突自始至终都存在的情况下最为普遍,这样的行为对学校的破坏是很大的。所以,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是增强凝聚力、实施有效管理的根本。

从心理契约违背后的反应来看,辍学是对学校破坏最大,次之是破坏(忽略)。因此,要对学生的心理契约进行维护,以避免出现消极性的反应,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

三、心理契约的作用历程

心理契约开始于招生环节。在招生过程中,学生与学校发生初次接触,双方以他们所期望的观念来处理这一过程,发生什么和如何发生都将影响到他们之间逐渐形成的心理契约。学生在面对这一过程时,期待接受一系列的招生程序,这些程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效率和是否公平的评价。

招生过程也即是给学生传达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招生人员告诉学生有关学校和今后学习情况的信息。有时,招生人员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还口头做出一定的承诺。不论招生人员是否意识到,这些信息和口头承诺都将成为学生心理契约的重要内容。

由于迫于招生指标的压力,招生人员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常常故意美化学生所关心的学校的有关情况。从而在新生思想里形成对学校和学习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当正式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从而产生失落感,心理契约遭到了破坏。这是第一种情况。

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在进入学习阶段之后,在学生看来,应该是心理契约开始得到履行的时候了。因此,学生会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为付出,以换取心理契约之中约定的权益。由于心理契约形成于招生人员与学生之间,而招生人员往往由专门的人员组成,他们在把学生招进学校以后,常常就认为完成了任务,而将自己曾经做出的情况介绍和口头承诺抛之脑后。其他学校管理者,如新生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对这一心理契约则一无所知。即使知道,也会认为那是别人做出的承诺,与己无关,因此并没有履行义务的责任。这样一来,在新生头脑里形成的心理契约就遭到了破坏。

以上两种情况都将破坏新生与招生人员之间的心理契约。而在新生看来,招生人员是他们所接触到的第一批学校成员,是学校的代表。招生人员做出的承诺就是学校的承诺。自己与招生人员之间达成的心理契约就是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于是产生对学校的不满。表现出来就是学习积极性下降,满腹怨言,甚至辍学。

四、基于心理契约的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全程管理

(一)招生阶段——心理契约的创建

由于心理契约形成于招生环节,因此心理契约的管理也应从招生环节开始。在招生过程中,招生人员应该清楚自己正在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同时招生人员也必须明白学生的真实期望是什么,以及学校能为他们提供些什么。招生人员应给学生如实介绍学校现行的体制、制度,这其中既包括积极因素,也包括消极因素,从而帮助他们对学校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总体印象。提供招生信息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书面材料、音像资料等,还可以是学生与在校生的直接交流。使招生过程创建的心理契约较为合理、稳固的关键是双方对学校实际情况、未来学习要求、相互权利义务的理解保持一致,或者至少相近真实地向学生提供有关信息是构建牢固心理契约的基础。

(二)学习阶段——心理契约的全程管理

心理契约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契约是处于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心理契约的管理也应该是一个全程的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心理期望定位

学校要如实履行当初招生时所做承诺,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校长信箱等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适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跟踪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不断调节和修正学生心理契约的内容,以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持续沟通,保持信息顺畅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它可以减少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以便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形成团结互助的集体,提高成员的满足感和群体的凝聚力。在沟通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及其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当开放教育学生刚刚进入电大时,通常比较兴奋或者理想化,但一段时间后,他就会从愉悦中走进相对低落的精神状态。此时新生会对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的危机,学校管理者及其教师应提供交流的机会,如定期交谈、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等。心理契约违背后的一种反应是沉默、申诉或者辍学,这时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学生向学校及其教师反映其心理契约被违背的感受,让学校和学生双方找到心理契约破裂的原因,并对其加以修复。

3.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心理契约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催化力量,它能将学校的期望,全体师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学习气氛等好品质凝聚、同化,成为校内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和不成文的心理契约,通过目濡耳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内化成学生的个体需要,指向确定的行为动机,引发正确的行为习惯。建设校园文化,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形成与维持“以人为本”的心理契约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在校园中创设出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和谐平等的大学精神,为全校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念,激发学校与学生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4.关心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由于远程教育的时空分离特点,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在课程开发上,要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避免过于理论化和学术性,注意与职业实践的结合,多开设对具体工作有帮助的课程和与专业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课程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调整课程长度,降低前两个学期的难度,给学生适应远程学习的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等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由辅导老师进行分层次的面授。比如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工学矛盾和社会生活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学习支持服务;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建立相关学科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建立形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包括学科学习小组和文艺体育爱好小组,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当学生考试不及格或提出休学申请时,要对他们进行课程辅导和情感关怀,鼓励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5.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相关部门应该对电大开放教育的主讲教师、辅导教师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更要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的互动要求,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各种文字和音像教材应该及时到位,保证通信线路质量,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应该按时组织课程辅导,面授与远程学习相结合,重点讲解学习方法,为学生解答疑难。另外,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安排。

总之,书面的契约一般都能得到重视,而心理契约常常为各级管理者所忽视。实践中出现的辍学情况很多是由于心理契约遭到破坏所引起的。因此,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全程管理心理契约,能够有效的避免心理契约的破坏,以降低部分辍学率。

[1] 杨杰,凌文辁,方俐洛. 论管理学中心理契约的界定与形成过程[J]. 学术研究,2003,(10).

[2] 吕关心. 基于心理契约的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开放学院为例[J]. 教育探索,2009,(8).

[3] 顾红.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策略[J]. 教育探索,2011,(4).

[4] 闫晶晶,勾学荣. 网络教育学生流失情况的分析与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5] 倪少成,李国敏,汪晓熹.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业中止的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4,(5).

猜你喜欢

契约心理学校
一纸契约保权益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学校推介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