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创作《咏水》的知识积累与科学特性
2013-08-15王瑞平
王瑞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黄河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45)
骆宾王的《咏水》,是一首以诗的形式阐述自己对水的研究的科学诗篇。首联充分显示了骆宾王对水在宇宙中运行规律的认识,作者如果没有很深的科学造诣是很难以诗的形式完成这样的描述的。接着诗人对水的动静之美的描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水深深的体悟。最后诗人以“水性”喻人性,表达了要实践“上善若水”和“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美好“德行”的愿望。骆宾王《咏水》诗的创作是其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升华的结果。
一、骆宾王的成长环境与他对自然的体悟
骆宾王出生在义乌的骆家庄,这里东临乌伤溪,西接绣川湖,北面紧靠绵亘的山丘,房子的前面是一口葫芦形大塘,可以说骆宾王从小就生活在周围是水的世界里。骆家世代书香门第,家教规范。其祖父根据《易经》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为其起名骆宾王。意思是希望孙子长大后能够认真考察国家的风土民情,辅佐国君,成就一番事业。祖父还在骆宾王咿哑学语的时候,就经常把他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读简易的诗文。祖父经常向他讲述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脑子里积存起来,使他拥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识。应该说骆宾王的启蒙教育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门,早早地被打开了。骆宾王六岁时即开始吟诗作文,常有灵感蹦出。唐代承南北朝乐府之文风,朋友聚会时吟诗是一种时尚的活动,许多名诗佳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天资聪明的骆宾王从小就经常参加大人的这些聚会,他在思考、积累、升华。七岁那年,正是在这样的场合下,看到眼前白鹅戏水的场景,他触景生情,《咏鹅》由此问世。该诗以一个七岁孩童对鹅和水的体悟与对汉字的理解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欢快和谐的“田园牧歌”。诗中既有骆宾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所看到的直观情景,更体现了骆宾王童年的文化积累和对“水”的理解。如果说这首诗是偶出的话,那么九岁时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一首《玩月》,不仅显示出骆宾王的时空视野在不断拓宽,也体现了骆宾王日后做事做人的风格和性格。
二、骆宾王的知识储备与时代特征
骆宾王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开放和最开明的时代之一。他出生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即唐代建国的第二年。唐朝建国以后,为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很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骆宾王大约在十岁左右便随父亲到了博昌,陈熙晋在《续补〈唐书〉骆伺御传》中说:“宾王七岁能属文,目为神童。与邑之张学士、辟闾公游,趋庭奉训,负笈从师。学问得之于齐鲁者为多。”在骆宾王后来写的《与博昌父老书》中,曾有“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的话。这里的张学士和辟闾公,就是当年骆宾王与之交游的良师益友。若干年以后,骆宾王再回到博昌时,两人已双双去世。所以他“感今怀古,不觉涕之无从也”。博昌是青州的一个县,这里儒学发达,学风浓厚。其南面不远就是齐国在淄博建立的稷门学宫,当时招揽人才,弘扬学术,形成了“稷下之学”。青州西边,就是儒学的发源地曲阜。这里浓厚的儒学氛围对骆宾王的成长和知识的构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里,除了在县学馆学习之外,父亲还让骆宾王结交齐鲁一带的名士,使他在广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了自己的学识。在中年时写的一封求仕信中,他就表示对这一时期的学习收获十分满意,叙述了自己在儒家礼仪熏陶下的变化。在《上兖州刺史启》中说:“宾王淹中故俗,体朴厚之弘规;稷下遗甿,陶礼仪之余化。颇游简素,少阅缣缃;每蟋蟀凄吟,映素血于书账;莎鸡振羽,截碧蒲于翰池。”在《上兖州张司马启》中他再次陈述自己在孔孟的家乡接受儒家学说的哺育,并把自己的成长归因于齐鲁学风的熏陶。他说:“某筱派庸微,桐岩贱伍。托根邹邑,时闻阙里之音;接閈雩津,屡听杏坛之说。加以承断织之慈训,得锐志於书林;奉过庭之严规,遂容情於艺圃。”在《上兖州崔长史启》中说:“然而少奉过庭之训,长昧克己之方。弋志书林,咀风骚於七略;耘情艺圃,偃图籍於九流。洒惠渥於羊陂,屡泛文通之麦;峻曲岸於莺谷,时遗公叔之冠。虽不能纵逸韵於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馀芬於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在《上郭赞府启》中说:“至于缥卷青箱,颇测探其奥秘;竹书石记,亦幽求其邃原。”在《上瑕丘韦明府启》中说:“九流百氏,颇总缉其异端;万卷五车,亦研其奥旨。”在这里骆宾王陈说了自己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从儒家的经典到诸子百家的学说,从名家的诗赋到兵书、术数、方数等等,无不涉猎。以骆宾王的悟性来说,对这些知识完全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熟能生巧的程度。而正是这一时期的知识积累为他以后的诗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骆宾王对人文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成年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骆宾王自然而然地走上科举之路。但早年神童的美誉和“学富五车”并不能保证科举考中。虽然经过种种努力获得了乡贡的机会,但在23岁那年入京参加省试时还是名落孙山。后来终于在长安出仕了,经过4年左右的仕宦生活,骆宾王又因故被罢官。被罢官后骆宾王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对自然和人世进行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骆宾王创作了多篇咏物的诗篇,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省悟和对自然与世俗内在联系的思考。在骆宾王离开京师去河南豫州给道王李元庆做幕僚路过南阳时,他拜谒了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张衡的墓。也许骆宾王对张衡另有一番感受,那就是他自己和张衡有着某些相同的命运。所以作《过张平子墓》诗一首:“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诗的开头对张衡的科学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也证明了骆宾王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深刻了解。接着对张衡未能实现政治抱负和赍志以没的遭遇深表同情和同感。
在给道王李元庆做幕僚的几年时间里,特别是前三年的时间是骆宾王思想和认知开始变化的时期,在这之前他和其他人一样,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争取进入仕途。但经过免官事件和在道王府期间的思考,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内在联系。现代文艺评论家陆一帆教授认为:“自然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文艺所描写的不是纯粹的客观自然,而是情化的自然。”骆宾王存留的133首诗中共有22首咏物诗,占百分之十六,而且这些咏物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科学水平,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其纯粹状物而无寄托之作有:《咏鹅》、《咏雪》、《咏尘》、《咏照》、《咏水》等等。《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在这里骆宾王对雪的物理特性作了详尽的描写,写出了雪花、雪影、雪光的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篇研究雪的形态的诗文。《咏尘》:“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尘的凌波合风,到尘在闻歌起舞中声发出知音之曲,体现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科学素养。《咏照》:“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该诗以铜镜为题材,把大自然的天象作为喻体,将铜镜喻为月亮之静美,日光之壮美,寒冰之冷美,体现出了铜镜冰清玉洁的内在品质。这些诗作标志着骆宾王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俗的领悟,对自然界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在3年任职到期时给道王写的《自叙状》中,骆宾王一改过去积极自荐和求仕的做法,而是更多地表示感恩和自谦。“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在这些咏物诗中都充分体现了骆宾王很高的科学素养,他具有独具匠心的科学家的眼光和哲学家的思维。
道王李元庆对骆宾王的才华十分赏识,曾一度想提携他,但骆宾王恃才自傲,对世俗不屑一顾,所以,在道王府的后几年,骆宾王虽衣食无忧,但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心境用于诗歌创作。可以说是其咏物诗创作的高峰时期,《咏水》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有着内在的科学规律。该诗可以说就是他对水在大自然中运行规律的高度总结,这与今天人们对自然界水循环规律的研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作者如果没有很深的科学造诣是很难以诗的形式完成这样的描述的,可以说骆宾王《咏水》诗的创作是其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升华的结果,是骆宾王咏物诗中的巅峰之作。
事实证明,无论是哪种文学或是艺术作品,只有具有科学的内涵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大家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记忆犹深,那是他科学的内涵和规律性在产生作用。骆宾王的诗也一样,他的每一首诗都体现了内在的和谐与对称美。因此,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没有科学内涵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不会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咏水》之所以是一篇中国文学史上的咏水杰作,是因为它兼具了形式上的艺术美、内涵上的科学性和精神上的哲学性的诗品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