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骆宾王《咏水》诗的教育意蕴

2013-08-15宋孝忠

关键词:品格水利环境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河南郑州 450045)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咏鹅》、《在狱 咏婵》等诗世人耳熟能详,但其《咏水》一诗自问世以来,就淹没在浩瀚的诗海中,其立意和价值则鲜有论述。其实,细研该诗,不仅可以梳理出其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社会价值,也能够从字里行间体悟到其所蕴含的深邃的教育意蕴。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咏水》一诗与教育的关联,进而揭示其教育意涵,以期为水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从水的地位到教育的地位

该诗首联“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的大致意思是说,水是自然界的主宰,地位崇高,可以通达“天纲地纪”。散布于各地的万千支流,汇聚在一起,形成江天一色的壮丽景观。可见,首联意境深远,内涵丰富,仅仅10个字使“水”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跃然纸上。

《管子·水地篇》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一切生命的原点,水孕育了生命,滋养了万物;人类在以水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圣贤先哲们常常以水为譬喻、意象来阐发自然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为人类深刻认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度阐释了教育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基础,事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教育是支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教育是民生,事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可以看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水在自然界的崇高地位高度一致。从这个视角看,治水重要,治教同样重要,进一步说,治水需要人才,更需要水利教育。

当前,我国面临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诸多重大水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水利科技人才作支撑。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提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这给水利类高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水利类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另外,首联也蕴含着源和流的关系,从江河的源头到茫茫大海,其始也细,其至也巨。学校教育之可贵,就在于在其如涓涓细流、滴滴夏雨,润物无声,终成大化。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母校和校友之间的关系也恰似江河的源与流,母校强则校友荣,校友强则母校兴,二者休戚与共,理应风雨同舟、和衷共济。

二、从水环境到教育环境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浩浩荡荡、一泻千里;静则清澈透明、自然舒缓,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该诗颔联“波随月色净,态遂桃花春”,颈联“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从表面看,水波在月色的映衬下洁净无瑕,浪花追逐就像春天的桃花妩媚娇人,照在水中的霞光、倒映在水中的垂柳与隐石和沉鳞两相对比,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温馨画面,让人们体味到水至清、水至纯、水至秀的美感。从更深层次看,如果没有好的自然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水环境,这样的画面也许只能是一种奢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珍视水环境、爱护水环境、治理水环境,保护好人类的生命线,这样才能营造一个人水和谐共处、相爱相亲的大环境。

教育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大好环境。“孟母三迁”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既能影响人也可以塑造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法规,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就高等教育而言,不少大学办学规模和校园面积空前扩大,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质量意识大大提高,已经为莘莘学子营造了一个求学求知的好家园、好环境。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个环境,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建设好、维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既要重视硬环境的建设,建大校园、筑大高楼、买大设备,更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引大师,育大家,创大文化。也就是说,既要建设环境优雅、先进完善的物质文化,也要建设兼容并蓄、传承创新的精神文化,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制度文化,崇尚科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一定能够形成百舸争流、勇立潮头的好局面,从而实现大学人才培养、致力科研、服务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办学目的。

三、从水的品格到教育的品格

尾联“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意指最终应当把水用于做大善大德之事,做人也应该如此,淡泊名利,注重友情,洁身自好。可见尾联卒章显志,也是全诗精髓的升华所在,突出地表现了这首诗的主题。

水具有许多优秀品格,教育,尤其是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应该体现水的品格。孔子说:“夫水,徧于渚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进,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川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在这里,孔子深入分析了水的九种品格,可以给我们以启迪。笔者认为,水突出的品格有三:一是水至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可以说,水具有世间最高尚的品德,最善者的品行就像水一样,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人心向善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人具备善体现的则是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挹上善”,形成高尚的品德。《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教育应像水一样温润和婉,涓涓细流,潺潺地浸润到学生生命的每一个罅隙,通过温情的感化、长久的濡染、默默的滋养和理性的洗涤,最终使他们成才成家,达至善的境界。二是水至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水所具有的百折不挠、赴千仞之谷而不惧的意志和水滴石穿的执着信念,不也正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吗!三是水至灵。“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荀子·君道》)水,无形无色,随物赋形,在杯子中是杯子的形状,在盆中是盆的形状,在任何容器中都可以依据容器之形状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可见,水能够灵活机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僵化,不机械,不呆板,不千篇一律。水的这种特征,意味着其极具适应性,呈现出和谐、融洽的独特性。水之与容器正如教师之与学生。教师是水,学生是载水之器,器不同,水随之而成型。水无定形,随方就圆,教育也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禀赋,顺时应势,至智至理。

如果教育真的具备了水至善、至柔、至灵的品格,也就可以达到真水无香、教育无痕的境界。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要求我们必须情系教育,爱溢心间。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序言中写到:“……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和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过一个空虚。”因此,情和爱就是教育之“水”。富有真情和爱心的教育,虽然无香,但却有声有色;虽然无痕,但却令人终生难忘。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正当其时,教育也正处于大繁荣、大发展的好时机,无论是作为水利人还是作为教育人,我们都应该积极学习水的精神,大力践行水的品格,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不择细流,海纳百川;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的水利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水利事业才有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品格水利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