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图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病情评估的研究进展

2013-08-15杨丽艳秦少福罗苑媚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肌电图面瘫面神经

杨丽艳,秦少福,罗苑媚

(1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康复科,深圳 518021;2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深圳 518000)

多年来,对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体征,而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近年来,随着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G)、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的广泛应用,使得对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更加客观和量化。但对于何时进行检查、选择何种检查、检查结果对治疗和愈后的意义,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总结了近30年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面神经麻痹的评估作用,以期能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参考的共同信息。

1 面神经麻痹的电生理检查时机

陈红薇[1]研究48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现病程在7~15 d 的传导功能异常率最高,而治疗恢复15~30 d 后,面神经传导功能都有较明显的好转,故认为面神经麻痹发病后7~15 d 内应进行EMG 检测。治疗后15~30 d 复查,能及时了解恢复情况。杨振华等[2]认为绝大多数面神经变性在2 周内达到高峰,因此认为此项检查应安排在起病后10~14 d。郝华等[3]发现病程早期(1 周内),患侧与健侧的面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无明显差异,但肌电图动作电位下降50%左右,若病程超过1 周,则患侧面神经NCV 有极显著改变。林瑞声等[4]研究9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资料,显示患侧的NCV 的潜伏期在早期即有改变,较健侧延长,病情越重,延长越明显。多数病例在发病约7~10 d 开始出现ENG 的波幅改变。在研究的病例中,有14例患者在起病5 d 内检查ENG和EMG,见9例有EMG 的插入电位延长,最大用力收缩募集电位干扰减弱,ENG 示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M 波波幅减低,提示面神经麻痹早期已有电生理异常改变。45例患者在病程6~14 d 内检查,其中32例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出现较早。33例在病程15~30 d 检查,均见有自发电位出现,动作电位的时限、波形亦为典型神经源性损伤表现。张燕等[5]研究46例患者的EMG,发现15例病程<6 d 者的NCV和EMG 异常率低(60%),而BR 阳性率达100%,以波形出现率低为主。31例病程在6~15 d 的患者中,NCV、BR 及EMG 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可见,面神经NCV和EMG 对面神经麻痹的早期(1 周内)诊断阳性率较低,对面神经的损伤程度也无法作出客观估计,BR 对面神经麻痹早期(1 周内)诊断有重要意义,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能定位诊断。

2 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评估意义

BR 检查作为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的客观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苏常春等[6]研究显示面神经麻痹何种的BR 异常主要表现为R1、R2和R2'波出波率减少,与健侧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以R1 波出波率最低,且面神经损害越重,出波率越低。

有学者用R1/M 来判断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并进行定位诊断。对可引出M 波潜伏期及BR 的患者,进行R1/M 潜伏期比值测定,既可了解面神经在茎乳孔内、外段的传导功能状态,又有定位诊断价值。因为M 波潜伏期是面神经在茎乳孔外段的传导时间,而R1 波潜伏期是自三叉神经,经脑干突触后由面神经传出的全过程的传递时间,因而R1/M 潜伏期比值较健侧增大提示茎乳孔内段损害,而R1/M 波潜伏期比值减小则提示茎乳孔外段损害。

EMG 测定可反映面肌运动单位数量及异常电位变化,对判定面神经的功能状态和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有学者[7]根据EMG 检查结果,将面神经损害程度分为3 种:①轻度为EMG 表现为轻度失神经性损害,其特点是无插入电位延长,无或有少数纤颤电位,多相波增多,重度收缩为混合—单纯相;②中度为EMG 表现为中度失神经性损害,EMG 特点为插入电位延长,有较多纤颤电位及正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明显延长,波幅降低,并且多相波明显增多,重度收缩表现为单纯相;③重度的EMG 特点为仅有少数运动单位,患者表现为完全性面瘫。

综合运用面神经的多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定位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郭红敏等[8]检查33例患者的BR、NCV和EMG,发现BR 异常33例(阳性率100%)、NCV 异常27例(阳性率82%)、EMG 异常26例(阳性率78%);7例未见异常者的病程均在2~7 d。提示NCV和EMG 对面神经麻痹的早期(1 周内)诊断能力较差,对面神经的损伤程度也无法做出客观估计,而BR 则有重要意义,是诊断早期面神经麻痹的敏感指标。

3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面神经麻痹预后的评估

依据症状和体征就足以明确诊断面神经麻痹,故EMG 检查对于患者的意义就主要体现在对面瘫的程度、定位及预后做出有价值的评估。杨振华等[2]研究40例患者,发现面神经潜速率减慢在25 m/s 以下及潜伏时延长超过4.0 ms 对判定面神经损伤及恢复程度有重要价值。郝华等[3]研究24例患者,发现随着面神经NCV 减慢程度的加重,完全恢复的时间逐渐延长,4例急性期面神经NCV 潜伏期缺如及潜伏期波幅下降80%以上者均未能得以完全恢复。林瑞声等[4]研究92例患者的资料,显示患健侧波幅比值<30%的17例患者,3个月随访时仍有明显面瘫体征;而患健侧波幅比值>30%的66例患者则基本恢复,说明患健侧M 波波幅比值对预后判断亦有评估价值。彭更生等[9]研究29例患者的EMG和ENG,发现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检查示患侧运动潜伏期比值>50%者13例、为50%~25%之间者11例、<25%者5例,4 月后随访,见5例<25%者仍有明显的面瘫体征,而>25% 者则基本恢复。May等[10]认为患侧振幅比健侧<25%和面神经功能损失>75%是面神经功能不能完全恢复的临界值。有研究[11]总结了108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发病及预后,认为失神经损害发生率为40%,其中25%预后欠佳;伴有疼痛者恢复率为59%,无疼痛者恢复率为74%;年龄越大,预后越差。面神经麻痹完全者,预后亦差。而恢复开始越早,预后越好。有作者报道ENG值(患侧与健侧的振幅比)>40%的面神经麻痹基本上可恢复,不遗留后遗症[12]。患侧与健侧的振幅比<15%时应考虑行面神经减压术以保证面肌功能的恢复[13]。

4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电生理检查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面神经麻痹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早期(1 周内)BR 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而15 d 内结合NCV和EMG 检查能对面神经损伤提供更加详细的评估,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治疗后再次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恢复进度、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后。

[1]陈红薇.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面神经传导功能的电生理检测分析[J].现代康复,2001,5:96.

[2]杨振华,吴文君.面神经炎的肌电图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1996,9:35-36.

[3]郝华,袁欣.面神经炎肌电图分析[J].现代康复,2001,5:65.

[4]林瑞声,李风英,余昌明.神经肌电图在特发性面瘫中临床评估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397-398.

[5]张燕,康素玲.瞬目反射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9-80.

[6]苏常春,麦玉冰.68例Bell 麻痹的瞬目反射研究[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108.

[7]潘映辅主编.临床诱发电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79-280.

[8]郭红敏,曾莲意,刘素英,等.瞬目反射、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联合检测对面神经炎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判断[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517.

[9]彭更生,余青云.特发性面瘫肌电图及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186.

[10]May M.Evoked electromyography and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J].Otol Head Neck Surg,1983,91:678.

[11]胡湘.肌电图对针灸治疗面瘫预后的判断价值[J].广西中医药,1995,18:30-31.

[12]菊池章.末梢性面神经麻痹的电生理学诊断法[J].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1988,3:86.

[13]王燕槽.神经电图及其他电诊断方法在评估Bell 氏麻痹预后中的作用[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0,25:138.

猜你喜欢

肌电图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