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骆宾王《咏水》诗中的君子人格
2013-08-15刘明
刘 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 450045)
诗以言志,咏物抒情。骆宾王的《咏水》通过对水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君子人格的追求。笔者拟从该诗的意境出发,结合骆宾王的人生历程,试对《咏水》一诗中刻画的君子人格做一简略分析。
一、君子有道,志存高远
首联展露了诗人胸怀远大志向的豪迈情怀。诗人认为水的地位是崇高的,是连通天纲地纪的载体,水又是有志的,最终都汇合于天际。通过赞美水蕴含的天地之道和百川汇集东海的浩渺气象,表达了作者的远大志向。以水喻道、借水咏志并非骆宾王首创,最早把水与道做比附的是先秦时代的老子。老子认为自然界中最能揭示道本质的是水,水的特性与道的本质最为类似,具有“天德之象”。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水滋养万物且又甘居下流,类如道生万物,万物日用而不知,这种品德犹如天德,所以老子认为自然界中水性和道是最为接近的。
先秦儒家则主要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谈道,以求安身立命之路径。儒家把万事万物的行事规则称之为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道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德性,不可分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所以儒家讲修身养性即是在体道、悟道、践道。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的命就是天命即是所谓的道。儒家的道后来逐渐具体地表现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纲常名教,而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从诗中也可以看出,骆宾王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骆宾王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读经吟诗,深受儒学家风的熏陶,因此,儒家倡导的君子之道自然也就成了骆宾王的人格典范。儒家讲君子之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这在骆宾王身上有了更好的体现。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改唐国号为周,在骆宾王看来,这是逆天行事、违背纲常名教的忤逆之举。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举义起兵反对。骆宾王认为这是自己替天行道、将身用世的关键时刻,慨然赴徐府,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代徐敬业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文》,从维护唐朝李氏宗室的大统出发,猛烈抨击武则天的篡位之举。檄文气贯长虹,雷震寰宇,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坚持的道义。
二、君子不器,随物赋形
颔联指出水因无形,才能变化无穷,没有固定的形态,以适应任何地方。意指君子应向水那样具有有随物赋形的特性,而不限于一隅。
对于君子的处世之道,老子从水的柔弱性出发,主张“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老子第二十二章》)水无常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总能够适应对方,保全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孔子讲“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要像水一样,随物赋形,适应任何环境,堪当各种大任。孔子的学生樊迟请学稼圃,孔子非常不悦,认为这是小人之技,只能成小器,而不能成大道,不愿传授。儒家之所以讲君子不器,是因为其对道的追求。君子有道,才能不器,所以儒家立意高远,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有道,才能权变不偏离道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道家则认为道生万物,道又无所不在,无所不用,而水随物赋形的特性则使得水可以任何方式存在,暗合了道无所不在、无所不用的特征。因此,君子只要是心有道义,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
骆宾王虽然才华横溢,少年英名,然而仕途却比较坎坷。他由于科举屡试不第,投靠了当时比较显赫的道王李元庆,做了个幕僚。道王比较欣赏骆宾王的才华,让其写一篇自叙状,以便安排重用。但他在自叙状中大显君子清高之节,不愿贪禄冒进,结果可想而知。骆宾王在道王府虚度了七八年的时光,仕途一筹莫展。后骆宾王转变了观念,开始向朝廷各级要员到处推介自己。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当地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一篇歌颂皇帝功业的文章,骆宾王当即一挥而就写成《请陪封禅表》,以骆宾王的才华当然赢得了皇帝的赏悦,终于谋得一官,走上了仕途。
三、君子守静,反观万物
颈联通过描写水主静的特性强调君子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守静。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把守静作为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老子讲“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庄子·刻意》)。水清则纯,静则平,能够反映天下万物,堪为天下范式。水的原始状态是清澈的、平静的,犹如“天德之象”,也近乎道的本质特征。所以庄子也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独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镜也,万物之镜也。”意思是只有平静的水面可以清楚地映照自然万物,人的内心精神也是这样。所以人的心灵应该消除杂念,明镜如水,洞察反观一切事物,追求生命的本真。守静是保持安静的状态,并且不为外界纷扰,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人要在虚静无为的状态中才能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聚敛心智,而不外逐于物。水静之徐清,清之徐平,平则可以照物;人心静止如水,则可以内省自身,外观万物。并且,人通过守静才能心平气和、深蓄厚养、积蓄力量。所以在老子看来,人只有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中才能涵养出质朴纯真的气质和高深空灵的心境。清静是人认识之根源,心静智才明,才可反观生命之本真,回到本然之天性,才能到达清明的境界。
《大学》讲:“知止而后定,定而后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修身也讲究一个静字,认为知道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后,确定下来,内心才会宁静,思考事情才能有所收获。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认为修身养性是获得天命的重要路径。宋代程颐在《近思录》中也讲:“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所以,儒家修身特别注重内心守静的功夫。在儒家看来,守静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也可以塑造君子的气质风范,长期的守静和心宁,可以养成处乱不惊、娴静淡定的气质,可以养成君子的浩然之气,而这些都是君子成就大事所必须具备的人格特点。
骆宾王的思想并不囿于儒家和道家,他曾自称:“九流百氏,颇总缉其异端;万卷五车,亦精研其奥旨”(《上瑕丘韦明府启》)。在骆宾王的诗中也可见其对禅宗境界的追求和道教人士的交往,如《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和《于紫云观赠道士》等。所以,当徐敬业举兵讨伐武则天失败以后,传说骆宾王归隐佛门,隐居灵隐寺,也当为可信。
四、君子之交淡若水
尾联道出作者对纯洁友情的渴望。本联作者引用了两个典故,上联出自老子讲的“上善若水”,下联出自《庄子·山木》篇:“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一典故成为后世人们对友情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后人作诗著文经常引用。辛弃疾在《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中讲“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若水。”骆宾王在《初秋于窦六郎宅宴》也再次引用:“唯将澹若水,长揖古人风。”可见古人交友追求的“君子之交澹若水”的境界对骆宾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骆宾王仕途坎坷,但境界高远,所以精神别有孤独之感,对纯洁友情更加渴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对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纵情声色的享受感到厌恶;另一方面是他在仕途上的坎坷曲折,屡屡不得重用,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便转而向往返璞归真,追求“淡若水”和志趣相投的君子之交。骆宾王在《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一诗中写到:“独此琴台夜,流水为谁弹。”这里,骆宾王用高山流水这个典故来表达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遗憾以及对朋友凋丧的伤感。
对于“君子之交澹若水”,也有写作“君子之交淡如水”,今人对此理解多有歧义,主要是对“淡”字的理解,认为“淡”是平淡无味之义,这种解释似不能准确揭示本句的深刻含义。按照道家对水的本质的认识,水的本源是清净、平正、无色、无味,和道的本质最为接近,所以这里的淡字应是纯净、本真之意。既然是君子之交,那么交往的前提是双方都具有君子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样层次上的交往,他们的友情才会像清纯的水一样,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能够长久而亲切。
交友达到“澹若水”这一境界,必须基于三个方面的相互认同:一是志向的认同。志向的认同即是道义的认同,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才能高雅纯净。二是品德的认同。君子修身养性,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道德情操使得君子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的规范,成为立身处世的指南,建立在对双方道德认同基础上的交往,一方面可以使双方的交往不至于偏离道德的轨道,另一方面,出于对对方道德的赞赏和敬仰,可以成为交往的情感基础。三是情感的认同。君子之交虽然澹若水,但并非不注重情感,相反情感是双方友情的纽带,这种情感因为是基于志向、品德的认同而产生的,所以才最为纯洁、长久。儒家讲“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认为君子之间有道义作为基础,相互之间合群相处,但又不结党营私,相互之间可以有爱好、个性的差别,但却能够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称得上是君子之交。
综上分析,骆宾王《咏水》诗中以水来比喻的君子人格是儒家和道家理想人格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人格特征是中国古代君子人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格形象和精神风貌,是我们今天在塑造理想人格时应汲取的价值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