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方言本字例考*
2013-08-15方懿林
方懿林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宜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江汉平原的末梢,北接襄阳,东界随州、枣阳,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古都之一,自古是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使其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方言。在中科院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宜城方言属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鄂北片,与普通话相近。
我们知道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否有音有义的就一定有相应的形来表示呢?某字为什么读这个音?考本字有何意义价值?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说明:下文()里是普通话读音,[]里是方言国际音标注音。涉及到的方言同音词放在一起讨论。
一、宜城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有18个,包括零声母在内。
声母的顺序是:p、ph、m、f、t、th、l(n、?)、k、kh、x、、h、、?、?h、s、、、。
p巴杯班搬ph攀潘漂篇m妈眯蛮瞒f发飞翻夫
t多堆担端th拖推挑天l(n)拉南来泥
k改解姑间kh开枯夸敲x孩害鞋蟹侯
(二)韵母 (32个,包括两个音节的辅音)。
韵母的顺序是:i(、i)u、y、a、ia、ua、uo 、o、io、e(、ê)、iε、ai、uai、ei、uei、ao、iao、u、iu、n、in、un、yn、an、ian、uan、yan、a、ia、ua、o 、io。
i(、资磁子自i批低鸡衣)u铺夫姑读y居屈迂须a巴啥哈咱
ia加虾恰鸦ua瓜夸袜花uo罗锅科喝o波婆磨io学脚确药跃
勒遮车蛇吓嘿(ê白百伯北拍)iε灭别撇叠ai拜呆排卖胎
uai乖快怀歪ei陪飞堆腿uei回葵归脆随吹
ao包猫刀找操烧
iao标漂瞄鸟u都偷搂狗iu丢流牛油求休
n灯吨吞森人层晨
in拼兵明铃定印un温滚捆混yn晕军群熏
an安担班山三沾
ian先尖边篇千uan专传拴关宽欢yan捐圈鲜宣冤a方忙帮上
ia江枪香洋ua光框黄王o崩鹏蒙东同龙
io 窘穷汹庸u 瓮翁
(三)声调(4个,不包括轻声)
宜城方言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也是四种基本调值,也可以归并为阴平(24)、阳平(53)、上声(55)和去声(312)四个调类。
二、方言词语本字考释
1.[ia24ia]
2.[ka24ka]
即外祖母、外祖父。把“外祖母”叫“姟姟”,写出来应是“姑姑”。“姑”字古属鱼部见母,应当读[ka]。《说文》:“姑,夫母也。”在古代舅姑既是对夫家父母的称谓,又同时也是对妻家父母的称谓,妻母对子辈而言当然是外祖母了。今天孩子称父辈的姐妹为“姑姑”,含义已经转移。至于为什么有人写作“嘎”或“姟”,是叫起来声音亲切响亮,或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或受形声造字的影响?可能都有。
3.[ian55]子
踏实肯干而又无人认可的老好人。例:邻居老奶奶气愤地对不孝顺的儿女们说:“我做得好,落不到好,就是你们的老~”。这里用“眼”较准确,从语境看,老人犹如不孝子孙的“眼中钉”,故称。
4.[iu24]
指头发盘成的结。例:头上挽个~儿。鬏(jiū),形声字,义符是“髟”,声符是“秋”。
5.[pa55]
在方言中是兼类词,作名词是“屎,粪便”,如:屙 ~。作动词是“拉屎”。(bǎ),形声字,义符是“尸”,声符是“巴”。
6.猪[pha 55]子
方言指猪的前后大腿。髈(pǎng),普朗切,从滂上声。形声字,义符是“骨”,声符是“旁”。与方言“碰”[pha55]读音相同,意思是不小心碰撞到尖锐的东西。“碰”是本有其字但语音有变。
7.[kuo53]爷
指小孩子之间闹矛盾。有了矛盾,就是有“瓜葛”,故写成“葛”。有了“瓜葛”就有人来圆场,就是“解绞”[kai55tiao24]。葛,居曷切,音割。用“葛”比用“割”准确,“割”(关系割裂)略显夸张。
8.[o24]
例:饭桌子面~进去了。凹,象形字,本义是周围高,中间低。此处语义和“凹(āo)”原字一个意思。故原字写作“凹”,而不用“窝”。“窝”是名词,指身体表面的天然凹隐(如:酒窝、心窝、胳肢窝)。作动词用时是“弯曲”的意思。
9.(1)[tiao55]衣服
缝缀。例:衣服烂哒,要~几针才能再穿。敽,《集韵》举夭切,音矫。《说文》系连也。《疏》郑云:敽(jiǎo),犹系也。此用本义。
(2)[tiao55]伙
合伙。“他们爷父子俩~伙做生意。”(“爷父子俩”指父子俩。)绞,居效切,音教。《说文》从交,从纟,表示与丝线有关,交亦声。本义是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此用本义。
10.[ph=hiε53]
(1)[xuo53phiε53],名词,即物体的最表层。例:把 ~ 的馍馍皮拽掉。
(2)动词,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如:~油、~沫儿。应写作“撇(piē)”。
11.□[ ia24]
指鞋子没有完全穿上,脚后跟露在外面。例:他~个鞋子过来了。也说“靸(sǎ)[sa53]”。同此意的陕北方言词却用“趿(tā)”[1]。
12.[?uo53]
揪。例:小孩儿~住妈妈的衣服。“捉”有“握、抓”之意,动作重。捽(zuó),《集韵》从昨没切,存入声。《广韵》手持也。形声字,义符是“扌”,声符是“卒”。通常写作“捽”。
13.[tiε53]服
服气。表示对某人的做法和想法很佩服或无可奈何地接受与认可。例:“这硬要这样做,我真是~你了!”此处是副词,连续、接连,写作“叠”。
14.[ma53]澡
指人在游泳或浸泡在水里。游泳上岸后用毛巾擦干身体,而“毛巾”方言说“抹幅子”。抹,揩、擦。应写作“抹(mā)”。
15.(1)[xau312]水
指水很烫时人为地用手去搅动使之冷却。浩,《韵会》合老切,从音晧。大水貌。《说文》浇也。从水告声。这里的“浩”是形容词临时活用作动词。有时也指用脚踩水来试探溪水的深浅。
(2)[xau24]草
即锄草,用锄头或手拔杂草或密苗,扩大间距利于禾苗成长。通常写作“薅(hāo)”。
16.(1)[?uai55]
指扔掉东西。这里“[?uai55]”和“摔”谐音。摔,《字汇》朔律切,从音率。弃于地也。写作“摔”或“拽”(zhuāi)。
(2)[?uai55]
指人异常得意,炫耀时用。因某人趾高气扬,走路时动作夸张,故用“跩(zhuǎi)”。此意有音有其字,但不常写。因含贬义,方言常说“看他~得像狗子姑爹”。用“跩”更说明了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差异甚微。方言把“蹲”也说成“跩(zhuāi)”。
17.不沾[ian53]
指事情离成功差得远,或事情搞得一团糟。即“不沾边、不靠谱”。《唐韵》与专切。取“沿”本义“边沿”(方言读[ian53])。用“沿”准确。
18.[pi53]
(1)指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例:~汤药、把汤 ~出去。滗(bì),形声字,义符是“氵”,声符是“笔”。
(2)指用火烘干。例:饭再~一下。煏(bì),形声字,义符是“火”,声符是“畐”。
19.[?a24]
张开或开个裂缝。例:把嘴~开/袖子~开个口子/八月~(野果子,形似小芭蕉)奓(zhà),《集韵》从陟加切,音咤。张也,开也。是读“张”时减音,还是人或物的施动词有差异?此是口语(奓)和书面语(张)的差别。
20.[iu53]
指不舍得而留着。如:~长头发;~好吃的。蓄(xù),形声,从艸,畜声。本义是积聚,储藏。应写作“蓄”。
21.[lao55]
方言指扛成捆的稻穗或麦子。例:~草头/天一亮,他就~起锄头出去了。(lǎo),动词。形声字,义符是“扌”,声符是“老”。臑nào,名词。《说文》臂羊矢也。从肉需声,读若襦。那到切。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两字词性和语意均不同。
22.[uε24]
方言中说人“跑得打蹶子”,形容人动作欢快,健康有力气。蹶(jué),疾行,跑。蹶(juě),形声字,从足厥声。“撅”,翘起。例:~嘴、~尾巴。《说文》从手有所把也。从手厥声。居月切。例:(方言语)撅两坨饭放到锅里热。
23.[iuε55]
指把东西折断。例:~断/~两半杂[?a2]儿。抈(yuè)形声字,义符是“扌”,声符是“月”。
24.[pai24]
指腿脚有毛病,行动不方便;瘸。~子(bāi·zi),腿脚有毛病、行动不方便的人。(bāi),形声字,义符是“足”,声符是“拜”。而用于方言的“掰”,指情谊破裂、决裂(我们早就~了)和指分析、辨别道理(瞎~),书面语“掰”指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方言用“抈”。
25.[?huan24]汤
常指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例:~鸡蛋花子。汆(cuān),会意字,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 “(把东西)放入(沸)水中”。
26.[?ao312iε53]
在口语中经常用来形容人日子过得可怜巴巴的,值得同情。习惯写成“造业、照业、造孽”。这是方言古语保留词,实际上应该是“糟也”。糟,即糟糕;也,是文言语气助词。当地人常说:好糟也、太糟也了、糟也死哒(糟也得很)。
27.[lao53hian53](牢欠/捞前/捞欠)
指人好吃,吃相很贪馋。用的几个词中“捞欠”较准确传神。例:他像饿牢里放出来样的,~得很。因为“他”极度的饿,欠吃欠喝,所以拼命地“捞”食物。可见人民群众使用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也足显语言的魅力。
28.[io53]
~称,即复称,用秤称看是否缺斤少两,是否相合。通常写作“彟(yāo)”或“约(yāo)”。如:把这袋米 ~一 ~,多少斤?
29.[ka3]古
形容人乖僻,脾气不好。例:这人~得很,不好说话。玍(ɡǎ),会意字。此词会用不易写。
30.□[phia55]
东西质量很差、不好的意思。即“孬nāo”。由于速读或语流音变“不好”造成的“bia→pia”音。也说[bia53],例:~洞子货。写作“蹩(bié)”。
31.让[3][a55][2]
“责备”、“训斥”、“数说”之义,辄曰“让”。如祖母欲使孙儿听话,常说:“小心你爸让你!”“让”训“责”,其源甚古。《说文》:“让,相责让也。”而不是“嚷”。
32.□[sao24](烧/稍)等
方言指等待了很久,并不是普通话中的“稍等片段”。“烧”虽形象地说出了等者的心情“怒火中烧”。“稍”在此是副词,表示程度深,时量长,相当于“颇”、“甚”。若望文生义用“烧”则不准确。
33.□[in55](井/尽)说
方言指某人一直说个不停歇,持续时间之长。修饰动词“说”,是副词。“井”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可以用“井”本义的引申义,既取“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的“深”的意义,来表示“说”的时量长。但取“尽”(jǐn,力求达到最大限度)之意,更为准确。
34.一鼓□[iε24](因)儿
指一口气,中间不停歇;沿袭。也说“一鼓脑儿”。例:他~地把这块地的麦子割完了。《集韵》因,伊真切。又仍也,袭也。
35.□[piε24](瘪)淡
指食物味道非常淡,没有达到正常值。《集韵》从蒲结切,音蹩。入声字“瘪”在入声韵发生归派时,先全部混入上声。但因为当时上声的声母还有清浊之别,所以中古音并母的“瘪”字,开始随着全浊上声一起归入阳去声(浊上归去),而读清音或者送气音,保留上声读法。所以用“瘪”。
36.[pha55]
量词。例:(1)他屙了一~尿在那儿。(2)他一~屎一~尿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真不容易啊!据语境和语义,应该写成“把”。
37.[u24]
叹词。(1)表醒悟。例:~[u24],我想起来了。(2)表惊异。例:~[u312],原来是这么回事。形声,“口”和“欧”的合体,即“”。
38.象声词、拟声词
(1)形容猪吃得津津有味,方言用“□□[ph55]神的”。
(2)形容人跑得声音大、动作幅度大,方言用“□□[ph24]神的”。
39.[pa24](滂/庞)臭
滂(pāng),《集韵》铺郎切,从音霶。《说文》沛也。此处“滂”是十分、特别、非常的意思,程度副词。如:滂酸、滂苦。用“滂”准确。“滂臭”意同“臭烘烘”。但在陕北方言中写作“肨”[3].《广韵·绛韵》~,胀臭貌,匹绛切。黄侃《蕲春语》:今四川状物之臭曰~臭底。
40.哈喇(hā·la)
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味道变坏。有人写成“哈腊”。
41.笃[tu53]
如:(1)他跑得笃笃神的。(2)到末笃了,他自己走了。/这是末笃的点米了,要细点吃。(这是最后的一点米,要节约着吃。)
其中前者叠音是象声词,后者是副词,甚、深。即末尾,最后。
42.[xa24]筢子
音同哈,指搂(lōu)柴草的竹制或铁制工具。“[xa24]”是“筢子”的作用,动词,“收集、聚拢”的意思。如:~松毛。也有均匀散开的意思。如:~麦子晒。
43.日[yε53][3]人
吷,辱骂,谩骂。在宜城方言中指用难听的话数落对方。
44.瞧
看(病)、医(病)。当说表“看”意时,则用“瞅”、“瞄”。
45.箅(bi)
箅子,名词,一种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如蒸食物用的竹箅子,下水道口上挡住垃圾的铁箅子等。也写作“筚子”。而不同于梳头发用的“篦子”。
46.[xan312]
把脚陷在泥沙中拔不出来,我们说“~住了”。《广韵》:陷,户韽切,咸摄开口二等去声陷韵匣母字。写作“陷”[4]。像“鞋”“咸”都分别读作[xai53][xan53]。
47.[piao24]
(1)例:汗直~。有时也作形容词用,例:水流得~~神的。滮(biāo),形声字,义符是“氵”,声符是“彪”。
(2)骗。“他是个日白~,没几句正经话”(他是个骗子,没几句真话。)此词待考。
48.[tshu24]
象声词,形容人开怀大笑。例:他笑得~~神(Sn)的。通常写作“哧(chī)”。
49.□[an24]子
时间副词,表示快了,如:“她~子放学了,再等等吧。”此词待商榷。
50.打□□[phia24]
一种把纸叠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在地上拍的游戏。据拟声词可推知,应写作“啪啪”。
51.□[xan24]
音同憨,用小火蒸煮东西。据汉字形声特点,通常写作“熯(hàn)”。
52.□[thin55]
音同挺,指物体表面不平坦,身体接触后感觉不舒服。《广雅·释器》梃,杖也。朱骏声曰:“竹曰竿,草曰莛,木曰梃。”写作“梃(tǐnɡ)”。
53.□[yε24]
指用折叠的方法做记号;也用于由于人没有坐直而有可能导致食物消化不畅。如:
(1)书看到哪一页了,你最好~个记号。折叠,应写作“摺(zhé)”。
(2)娃娃刚吃完奶,莫 ~到他了,怕吐奶。写作“哕(yuě)”。
54.[io24]
即弟弟。古音遗留,偏义复词“兄弟”,本指长者“兄”和幼者“弟”,现在偏指“弟”。例:他是我兄弟。读作“xiō”,写作“弟”。
55.[tshu24]
(1)动词,指从下面向上用力扶起(人)或掀起(重物)。例:我起不来,你~我一把。大家一齐使劲儿把石碑~了起来。(2)意思是假意赞扬、奉承。例:他是~候你的,他还当真?写作“(chōu)”。
三、余论
通过对方言本字的考释,我们发现:(1)有很多方言词语会说会用,但不一定会写;(2)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的方言词 ,如“抈 汆”等,方言区读者不一定认识;(3)方言词充分证实了汉字“因形示义”的特点。(4)有些方言常用词并非宜城方言区专有,如江淮一带方言说“玍古”,贵阳话也说“香因”,岳阳话也说“敽衣服”,关中也说“让”等等。原因大致有:一是有些方言词与普通话接近,有的是古音遗留词,如“姟姟”“娘娘”“糟也”“弟[?io24]”。二是由于西南官话语法系统与普通话有较大的一致性,尽管或移民或工作调动或经商等语言接触仍有较广的通用性。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不全如此。像“琥、琵”等字就有音有形却无意义。本文本着“据义定字,据音定词“的原则考释本字[3]。但像第49例的“[?an24]”的字形就无法确定。正如李如龙先生[5]指出的“不是所有的方言词都有本字可考的。”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语言载体,本文通过语音、音韵、文献资料佐证对宜城方言部分词语进行考释,这有很深远的意义:
(1)探讨古音遗留词对方言区读者了解当地方言文化,习俗与亲属称谓等有重要的帮助。
(2)对指导方言规范化书写,正确使用、传播和保护方言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向读者发出了信号,即广大读者要多查工具书,与时俱进,多识字,不做时代新文盲。如:原来表“呆板、不灵活、傻”意的“呆”(ái),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造出新字“”来表同一意义。又如:“靸”(sǎ)和“趿”(tā)都表示“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方言区不同,用字也不同。
(4)有些方言词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书写形式,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输入法(如极品五笔、逍遥笔、拼音、古壮输入法等),利用汉字的特点,或形声、会意造字,或拆字、组字。但要约定俗成,做到统一。这给词典编纂工作提出新的任务。
[1]张子刚,刘育林.陕北方言本字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3):75 ~83.
[2]郭芹纳.关中方言词语考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45 ~47.
[3]王 雷.陕北方言本字续再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118 ~120.
[4]白 彦.山西偏关方言部分本字考[J].现代语文(语林考古),2010,10:153 ~154.
[5]李如龙.考求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J].语言研究,1988,1:114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