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字典》误失又识

2013-08-15贾文丰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处子正字大字典

贾文丰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450000)

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 《字典》)[1],就其所收录的文字量和其对汉字的解形、注音、释义、引证等方面来说,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部字典与之相媲美。笔者在日常学习和撰写文章时,时不时翻检它,从中受益多多。毋庸讳言,《字典》仍具有的一定的瑕疵。出于“爱之深,责之切”的原因,笔者曾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第2期)发表了《<汉语大字典>误失拾零》一文。这里就笔者新近发现的其十处误失,提出质疑,以求教于通人。

1.《字典》第 45 页,“以”的释义(一)輥輶訛为:“通‘已’。 (1)完结;停止。 《正字通·人部》:‘以,与已同,毕也,止也。 ’《墨子·号令》:‘事以,各以其记取之。 ’《礼记·檀弓下》:‘则岂不得以?’孔颖达疏:‘岂不得休已者哉。’……(2)副词。表示完成,相当于‘既’‘已经’。《正字通·人部》:‘以,与已同。 ’……”

又《字典》第 414 页,“已”的释义輥輰訛则为:“同‘以’。《正字通·已部》:‘已,与古共一字,隶作、以。 ’《孙子·作战》:‘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杨倞注:‘已与以同。 ’《文心雕龙·论说》:‘自《论语》已前,经无论字。 ’”

上面两处表述“以”与“已”二者关系时,一用“通”,一用“同”,有相矛盾。是否《字典》将“通”和“同”相混用呢?请看《字典》凡例第14条:“异体关系在异体字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用‘同某’、‘后作某’、‘也作某’表示。通假义项用‘通某’表示。后起的同音代替字用‘用同某’表示。”由此可见,《字典》在表述两字关系时,是将“通”和“同”区别而用的。而二者所依据的又都是《正字通》的解释,但《正字通》明明说“已,与 古共一字,隶作、以。”可见《正字通》的编撰者明张自烈将二字看作是汉字隶变后所出现的异体字。据此,可以将此语境中的“已”与“以”注为:“已”同“以”。然而,其后的《辞海》(1990年版, 夏征农主编)、《中华大字典》(1978年中华书局影印,陆费逵等编撰)、《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陈复华主编)均取“已”与“以”相通,而不取其说,也是事出有因的。

《汉语大字典》 第414页释 “巳”(二) 为:“yǐ同‘已’。《释名·释天》:‘巳,已也。’《韵补·纸韵》:‘古巳午之巳,亦读如已矣之已。’清徐鼒《读书杂释》卷十三:‘今就班固《汉书》,许慎《说文》,及永康以前汉碑文考之,犹可知巳午之巳,即终已之已……汉、魏通儒皆以巳午之巳取终已为义。’”

由上可知,汉代及其以前,“巳”与“已”为一字。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只收“巳”而不收“已”。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对经书字的解释,经书中是不是没有出现“已”字呢?从今天的经书通行本看来,显然不是。《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郑玄笺:“已,止也。 ”[4](P345)《诗经·唐风·蟋蟀》:“无已大康, 职思其居。 ”毛传:“已,甚。 ”[5](P361)而被时人称作“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许慎,不可能对经书中出现的“已”字疏忽,或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应该说,现在看到的经书通行本中“已”字,原皆为“巳”字。而许慎也正是将“以巳午之巳”与“终已之已”看作一体,而未收“已”字的。

2.《字典》第160页,“勥”的篆体举例错误,是误写了“务”的篆体。

今按,据汉许慎《说文解字》,“勥”的篆体为“ ”,而“務(务)”的篆体为“ ”。二者均为形声字,“務”是从力敄声;“勥”是从力强声,形近而易误。又,在《说文解字》中,“務”与“勥”相邻出现[6](P292),应是编著者看错行而导致此种错误了。

3.《字典》第705页,“湍”字的篆体举例错误,是误写了“惴”的篆体。

今按,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湍”的篆体为“ ”[7](P230),而“惴”的篆体为“ ”[8](P222)。 二者均为形声字,一从水,一从心,声符均为“耑”,形近而易误。

4.《字典》第 855 页,“父”的《说文》篆体举例错误,是误写了“又”的篆体。

今按,据许慎《说文解字》,“父”的篆体为“ ”[9](P64),而“又”的篆体为“ ”[10](P64)。 “ ”,《说文解字》:“又,手也,象形。 ”[11](P64)又“ ”,《说文解字》:“父,距也。 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12](P64)父与又二字同在《说文解字》一页之上,且其篆体相近,易误。

5.《字典》第930页,“照”的篆体举例错误,是误写了“煦”的篆体。

今按,据许慎《说文解字》,“照”的篆体为“ ”[13](P209),而“煦”的篆体为“ ”[14](P207)。 二字均为形声字,“照”,从火昭声;“煦”,从火昫声。且二字篆体左边相同,右边相仿,形近而易误。

6.《字典》第 522 页,“极”的释义輦輱訛为:“井上的辘轳。《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航断干。’”

7.《字典》第965页,“悦”的释义①为:“喜欢;愉快。 《尔雅·释诂上》:‘悦,乐也。 ’……”《字典》第 958页,“怡”的释义②为:“喜悦;快乐。《尔雅·释诂上》:‘怡,乐也。 ’……”《字典》第 1274 页,“般”的释义(一)③为:“快乐;游乐。 《尔雅·释诂上》:‘般,乐也。 ’……”

《字典》第 974 页,“愉”的释义(一)①为:“快乐;喜悦。 《尔雅·释诂上》:‘愉,乐也。 ’……”

《字典》第 978 页,“恺”的释义①为:“安乐。《尔雅·释诂上》:‘恺,乐也。 ’……”

《字典》第 978 页,“怿”的释义①为:“乐;喜悦。《尔雅·释诂上》:‘怿,乐也。 ’……”等等。

以上诸条书证引用均不确切。引用书证时,既然用双引号,就应该引其全文。今按,《尔雅·释诂上》:“怡、怿、悦、欣、衎、喜、愉、豫、恺、康、妉、般,乐也。 ”[15](P2569)

8.《字典》第 1177 页,“处”的释义(一)⑥为:“女未出嫁,士未出仕皆称处。《正字通·虍部》:‘处,女未嫁曰处女,士未仕曰处士。’《庄子·逍遥游》:‘绰约若处子。’成玄英疏:‘处子,在室女也。’”

今按,唐成玄英疏文应为:“处子,未嫁女也。”[16](P28)“处子,在室女也”之语[17](P29),为唐陆德明释文。 《字典》失察,将二者相混,张冠李戴了。

9.《字典》第 1506 页,“豫”的释义(一)⑧为:“预备;事先作准备。也作‘预’。《广雅·释言》:‘豫,早也。’《玉篇·象部》:‘豫,逆备也。 或作预。 ’《易·系辞下》:‘重门击拆,以待暴客,盖取诸豫。’韩康伯注:‘取其备豫。’……”

其中,所引《易·系辞下》“重门击拆”之“拆”,是“柝”的讹字。 今按,《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18](P87)柝,木梆。 此语意思是,设置重门,敲击木梆 (巡夜),以防备盗贼,全取之于事先准备。“拆”误为“柝”,也是形近而致之。

10.《字典》第 1684 页,“辩”的释义(一)⑨为:“通‘辨’。分别。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叚借为辨。’……《后汉书·仲长统传》:‘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暑。’……”

其书证不但字有讹误,引用也失完整。今按,应为:《后汉书·仲长统传》:“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温者,将皆以修絜为讳恶,设智巧以避之焉,况肯有安而乐之者邪? ”[19](P188)我们说,凡引言应该将原话引用完整,尤其是字典、词典之类的工具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字、词义。

以上浅识,希冀对《字典》的今后修订,有所增益。同时,还盼大雅不吝赐教。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臧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5][15][18]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

[6] [7][8][9][10][11][12][13][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 [17]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 [19]范晔.后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处子正字大字典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哈利·波特系列处子版本尘封20年后卖出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Yasmin Br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