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在社区工作中的探索

2013-08-15王晓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归属感救助群体

王晓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0)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78年以来,已经实施30余年。一对夫妇,响应国家的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它的确为中国的发展减少了人口爆炸带来的负担。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失独家庭正是如此。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相比于物质帮扶,对失独群体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

一、当前我国失独群体的现状

在我们的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人生步入中老年的时候,孩子却因疾病或意外离开了他们,成为“老来丧子”的失独群体。所谓失独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五十开外,他们的孩子都是在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之间,因疾病或是意外去世,大多没有结婚和下一代。对于失去孩子而又日渐年老的人来说,在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的具体情况,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对此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1]按此统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由此带来的家庭解体、精神疾患、返贫等社会问题,难以估计。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只要一直贯彻执行,失独群体的出现就难以避免。而且,现在每个独生子女家庭,将来都有可能面临成为失独家庭的命运,失独群体规模的日渐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探讨如何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问题,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关注失独群体的情感归属及探索相应的心理救助机制,已受到国家、政府及全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

二、失独群体面临的情感归属困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又叫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亲情、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等的需要。归属感分对人、对事、对家庭、对自然的归属感。青少年时期对人的归属感较强,中年时期对事业和家庭的归属感较强,老年时期对自然的归属感较强。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初期主要是给予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环境,养成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感,随着子女的长大,父母会随着子女的成长及其进步中获得喜悦感、轻松感,在家庭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与保障,失独家庭因丧子之痛,失去了原本寄希望于子女身上的未来和希望,也丧失了爱和家庭归属的需要。缺乏爱和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等。多数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不再愿意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自行封闭,精神濒临崩溃,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而这样的丧子之痛,随着年纪的增长也越来越深。很多失独父母选择了独自疗伤,有的选择搬离原来生活的城市,他们不与亲戚、朋友、同事有任何来往,怕触景伤情。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危险。[2]调查发现,归属感是一个人可能经历抑郁症的最好预测剂。归属感低是一个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标。

没有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失独群体面对未来的养老有一种惶恐感和焦虑感。将来生病住院无人签字、入住养老院因无监护人被拒收等问题,即使养老院没这么多令失独群体担心的问题,但想到年老时在养老院里的,别人都有儿女定期看望,而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在情感上更是一种重复的刺激与伤害。无人养老,无人送终,是很多独生子女夭亡父母普遍担忧的残酷现实。

另外,失独甚至引发一种连锁反应,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在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一部分失独群体中的女方,因为丧失了再生育能力,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还可能面临男方因丧子而离婚,婚姻解体的双重打击。

三、关于失独群体心理救助机制在社区工作中的一些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而国家和社会对失独群体在精神慰藉、生活照顾等方面的关怀力量明显不够。失独群体的产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作为国家政策的代价付出者与风险承受者,我们应该善待他们。

目前,在基层社区工作中,需要对失独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为了更好地做好失独群体的情感归属问题,还要编写这方面的教材对基层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失独群体中的个体差别性无疑增加了精神救助工作的复杂性,所以,在对失独者进行精神救助前,怎样保证救助工作科学有效就更显重要。一方面学术界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另一方面,民间团体和社区工作者要针对失独者不同的境遇进行的个性化的志愿服务。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专门负责失独群体的组织,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心理救助。

鼓励街道办事处或基层社区工作者联合辖区内的失独家庭,通过组织活动、心理互助等帮助失独者走出心理困境。提倡一些老年救助基金会筹划公益组织,搭建平台帮助失独者实现自治。通过精神帮扶,即以“亲情牵手”项目为载体对失独群体给以亲情抚慰。鼓励大学生、部队官兵等青年群体,与失独家庭结为国策亲戚,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鼓励社会力量健全他们的精神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一起抚慰受伤的心灵。

发挥计生委和计生协会的组织作用,在政策、经济和情感三个层面加大对失独群体的关注和帮扶,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和心理难题。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分类指导,如果是经济能力较强的,可以重点在精神慰藉上予以帮助,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如果是经济上有困难的,应该加大扶助力度,保证他们老年衣食无忧。

了解他们的诉求,响应他们的呼声,根据失独群体更倾向于建立属于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立养老院的心声,在今后的社会化养老发展趋势上,政府可以酌情考虑这一群体养老的特殊心理需求,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失独群体过上幸福生活。

[1] 归属感与抑郁症[EB/OL].爸妈在线 http://www.bamaol.com/Html/2012101210592136702.shtml,2012-10-18.

[2] 内地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者家庭 全国超百万个[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5/09/14401504_0.shtml.

猜你喜欢

归属感救助群体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水下救助抢险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水下救助抢险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