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①

2013-08-15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权力办学学术

董 波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 东燕郊 101601)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所大学区别于企事业单位、机关,区别于近代大学还是古代大学的制度性特征。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征,国内外许多学者有各不同的表达。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至今被视为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现代大学制度由大学精神层面、体制层面和运作层面构成。

1 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征

从“五·四”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开始,“德先生”与“赛先生”就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象征了。这种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道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这是高等院校不同于党政机关、不同于企业、不同于教会等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产生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现代高等教育也已经存在200多年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是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大学要想履行这些职能,就要做到高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战略规划必须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统一,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职能相适应。

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所谓大学精神,就是能够体现一所大学的创造力、生命力和独特性的,并能引领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哲学信念、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

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大学精神是这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写照,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质,是被一所高校的师生普遍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引领一所高校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是高校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品格、精神、追求、成就积淀形成的,是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是高校“软”实力中最为核心的要素。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精神中应该体现出民族的、科学的、文化的、开放的、创新的品质,应该保持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独立的品格。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她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大学精神是应当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民族的、传统的精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大学精神的培养,而以现代科学、民主、伦理精神为核心的现代精神,则是大学精神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1.2 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现代大学精神的根本就是要求科学与人文并举,这形成了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现代科学精神。求实与创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集中表现。

二是民主精神。民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和精神特征。

三是现代伦理精神。现代伦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主格调之一,现代伦理精神中,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敬业精神为核心。

四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学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发扬者,大学是植根于社会文明的土壤中的。

2 现代大学制度的体制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指能够满足“产权清晰、学术自治、教授治学、管理科学”要求的大学组织形式的总称。

现代大学制度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大学组织制度形式,而是一类大学组织制度的总称,这类大学组织制度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实现形式,相互之间还会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制度有其共同点,那就是能够满足“产权清晰、学术自治、教授治学、管理科学”的要求。

2.1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的产权明晰

产权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一组权能的总称。通常产权包括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使用权。四项权能中核心是所有权,其他权能都是由所有权的衍生出来的,其中所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而使用权(也称经营权)是可以与前三项权能相分离的。所谓产权明晰是指大学的所有权清楚,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各项权能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

首先,产权明晰要求大学的所有权清楚。既高校的出资人拥有大学的所有权,出资人拥有的所有权份额与其出资的份额是一致的。高校的出资人或称所有权人有权在法律(宪法、法律,特别是高等教育法)的框架内对高校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如决定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也正趋于多元化,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公办(政府投资)高校外,还出现了企业出资办的高校、社会团体出资办的高校,以及私人出资办的高校等形式。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规范出资人的行为,防止政校不分的情况发生。

在我国,除了个别社会力量办学的高校以外,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多年来也一直是由政府来主管。高等教育也成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分析我国国有高校的产权的关系,不难发现国家首先是投资者。其次是管理者,国家要制定规则,并对高校具有领导权、控制权和监督权。再次国家还是裁决者,当高校与其他社会机构、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国家作为仲裁者,还要充当裁判员。很显然,国家集三种身份于一身,在实际运作中是有问题的。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目的就是要明确高校的出资者、办学者、监管者的责任和权力。实现所有权与办学权的相对分离。政府要转变职能,让高校的产权适度多元化,同时渡让出办学权,让教育家、教授等学术权力拥有者来办学,国家则通过制定宏观高教政策、实施监督评估和提供指导服务等方式,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高校自身必须依法自主办学,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办学领域,要在为社会提供人才和服务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身的价值,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最终也实现自身的发展。

其次,产权明晰要求产权的各项权能之间的关系要清楚。在产权的各项权能中,所有权是核心,它决定支配权、收益权和使用权。支配权是指对高校所有资产的处置权,如对院校的合并、资产的转让等进行决策;收益权是指对高校运营结果的享有权。这里的收益既可以是经济收益(利润),也可以是社会收益,如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调配使用,还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收益,如科研学术成果等。高校的出资人有权享有这些收益;使用权也称经营权、管理权或办学权,是指占有并经营高校的资产,完成办学过程,最终履行高校使命的权能。高校的经营权就是具体的办学权。

在产权的四项权能之间的关系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所有权与办学权之间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所有权与办学权必须要相对分离。尤其是公办高校这一点就更为重要。目前,在我国还普遍存在着政校不分的情况,即作为出资人的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过多,甚至直接把高校纳入行政运行的体系中,把高校当作行政部门来管理,使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不能完全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就是要分清所有者与办学者的职责,让办学者能够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自主办学。

2.2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高校要实行学术自治

学术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征。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大学完成其使命所依靠的就是学术。知识创新就是学术活动的最直接目的,培养人才必须要凭借学术水平,服务社会也是必须用学术成果和知识。因此,学术活动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活动。学术活动是高校社会价值的基础,对学问和知识的追求是现代大学存在的根本条件。

学术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学术活动要以学术权力为核心。学术权力是一种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不同的是学术权力并不具备强制性,不是组织所赋予的正式权力,不存在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学术权力是指某一学术领域里的权威,基于自身卓越的学术才能、崇高的学术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使该学术领域中的学人对其产生的敬仰、敬佩,并发自内心的自愿服从。现代大学的教师、学者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往往按照自己特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活动,就是研究同一领域、同一问题的学者,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形成同一领域的不同学派,甚至出现学术上的对立面,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这是学术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试设想,如果没有学术自治,在学术领域里依靠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学术权力,那么,势必会出现学术上的一言堂,就不会出现在一所大学里两种甚至是多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共存的情况,学术也就无法得以发展了。

另外,大学的教师和学者是把对本门学科知识看得高于一切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惟权、不惟钱、只惟学。对他们而言,最有权威的人不是高官巨贾,而是学术造诣深厚、嗜学如命,并且人格高尚的鸿儒大家。大学的教师们对于学科知识内在规律的认可度,往往比对于行政规章的认可度更高。这就决定了在高校里依靠学术权力,进行学术自治。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追求行政权力的现象,一些教师读学位、评职称就是为了走仕途,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许多高校不是以学术权力治校,而是以行政权力治校。

2.3 现代大学要求坚持教授治学

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大师、名师,即使它的硬件设置再好,也不可能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而相反,只要拥有了大师,一所大学就算没有一流的大楼,也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在从北向南的大迁徙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硬件设施,而有的就是一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教授,他们却培养了一大批对新中国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才。

坚持教授治学,首先要发挥教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让教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目前我们高校中存在一种倾向,一些教授热衷于从事名利双收的科研工作,而不乐意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导致一些高校中教授、副教授都在搞科研,而讲师、助教,甚至是在读的研究生则成为本科生课堂上的主要力量。其次,还要让教授积极开展知识创新活动,既研究学问,不要让教授们过多地参与非学术活动,不要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当然,要注意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第三、同时,还要使教授成为“人师”,而不是“经师”。要充分发挥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第四、要让教授在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术领域问题的决策上,必须要充分听取教授们的意见,甚至是由教授委员会来决定。如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招生计划的审议等,都应当认真听取教授们的意见。

2.4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的管理要科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相当多的高校在校生已经过万。另一方面,高校的活动也由原来的教学、科研单一模式,扩大到集教学、科研、学术活动、社会咨询服务、学术成果产业化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模式。加之在我国高校办社会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高校还有配套齐全的后勤服务体系。除此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与企业、政府部门、科研学术团体,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多。这样以来,高校正日益成为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的大系统。显然,要保证这样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

现代大学要做到管理科学,就必须要做到:

1)要建立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战略是关系高校生存发展的重大决策。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竞争性和风险性。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获得和保持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所高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并且高校的管理体制要以战略为核心,确保战略的实施。

2)要用系统的思想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要根据高校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体系,不能搞一刀切。对教学科学部门、教学辅助部门、机关决策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相对独立的产业化部门等,要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形成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要保证各个部门或子系统之间良好的配合衔接。

3)要坚持民主管理。科学与民主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本质要求,高校的民主管理最关键的是坚持以学术权力为基础,确立学术权力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将权力的重心由以行政权力为核心学校机关向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系部、二级学院下移。

高校民主管理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对学校建设、教学、科学研究活动方面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发挥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努力实现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要针对我国现代大学普遍存在的行政权力过大、学校机关机构过于庞大、权力过分集中、效率较低、官僚习气严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改革。撤并减少机关部门,建立起精干、高效的机关机构,淡化机关部门与基层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领导、指挥关系,增强机关的服务意识,逐渐将权力重心向基层教学科研单位转移。

3 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

3.1 保证高校内部各权力系统的和谐

要善于处理好高校中各种权力系统的关系,协调发展。我国的高校中存在着四大权力系统,它们分别是以党委为代表的党的权力系统;以院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权力系统;以专家、学术权威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以教代会为代表的职工权力系统。在四者的关系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在高校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保证作用。其次,要充分保证学术权力系统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其基本要求是确保大学中学术和教学的突出地位。再次,要发挥行政权力的组织、制衡作用;同时,要积极鼓励高校职工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四、要注意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积极主动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广泛参与学校的建设,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显然,这四大权力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也只有三者和谐相处,才能使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社会和引导社会进步的职能得以顺利实现。

3.2 资源在不同职能体系之间的配置

高校内部资源配置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以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为前提,二是要照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办事。要树立“发展、效率、公平”的资源配置思想,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决策的责任意识,保证资源配置的优化。另外,必须引入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用市场的思维方式、运行机制、运作手段和科学方法来指导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子系统、教学科研子系统、后勤服务子系统是高校运行的保障,缺一不可。在高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就必须保证资源在三个系统中合理分配。

第一、按要素贡献大小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则。

第二、按预期收益大小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则。资源的配置要保证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既考虑同样的资源投入量在哪一个部门获得的收益或效用更高。

第三、对不同系统采取不同的配置机制的原则。行政管理子系统是管理机构,应该按官僚机构的机制配置资源;后勤服务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是实体机构,应按企业运行的机制或模拟企业运行的机制来配置资源;教学科研部门是高校的主体,是以学科专业为标准划分的,应按其对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贡献大小来配置资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哪一个系统的资源配置都应当引入市场机制。

第四、协调统一原则。

3.3 资源在高校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配置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或者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无论哪种情况都有一个资源在各级之间如何配置的问题。

资源在学校和院系之间配置,一般是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对学校核心竞争能力贡献大小的原则。在院(系)之间,谁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谁就应该优先得到教育资源;二是对学校效益贡献大小的原则。

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特点,应当根据权责对等原则,高校应逐渐从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运行机制向为以院(系)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过渡。这是由高校的职责和和使命决定的。高校三大职能的发挥都是依靠其学术资源来实现的,而高校的学术资源基本上都分布在各个院(系)里,各个院系的发展必须由院系里的学术权力(教授)来决定。或者说,只有对学科专业拥有权威力量的学术权力系统才能决定学科专业的发展,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该是采取“集中——分散”模式,既先由学校根据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第一次资源配置,各个院系的政策权力和学术权力系统再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将在第一次资源配置中获得的资源以及自筹的资源进行第二次配置。这样做一则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二则可以激发院(系)办学积极性,增强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形成学术自主、公平竞争的办学格局,增强发展的内动力。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加强评估反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的配置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根据运行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因此,要在高校内部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估反馈体系,由各职能系统和部门的运作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确定其运行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正或改进的措施,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资源配置方案。

4 结论

现代大学制度由大学精神层面、体制层面和运作层面构成。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精神中应该体现出民族的、科学的、文化的、开放的、创新的品质,应该保持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独立的品格。

现代大学制度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大学组织制度形式,而是一类大学组织制度的总称,这类大学组织制度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实现形式,相互之间还会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制度有其共同点,那就是能够满足“产权清晰、学术自治、教授治学、管理科学”的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首先要保证高校内部各权力系统的和谐,要善于处理好高校中各种权力系统的关系,协调发展。要保证资源在不同职能体系之间的配置。在确保资源在高校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配置。高校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该是采取“集中——分散”模式,既先由学校根据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第一次资源配置,各个院系的政策权力和学术权力系统再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将在第一次资源配置中获得的资源以及自筹的资源进行第二次配置。

[1] 崔艳丽.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原则、路径与重点[J]. 高校教育管理,2013,(01)

[2] 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质[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3]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

[4] 陈雁.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1)

[5] 朱平.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理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3,(4)

[6] 李延保.中国大学改革回顾与发展展望[J].中国高校科技,2013,(4)

[7] 程悦.坚守大学学术本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8] 董波.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J].北京教育(高教),2006,(11)

[9] 董波.论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

猜你喜欢

权力办学学术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