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生活意义
2013-08-15雷俊霞
雷俊霞
端午节是我国农耕社会所形成的重要岁时节日,节期在农历的五月五,又叫重五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午日、夏节、天中节、女儿节、沐兰节,道教称之谓地腊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节日。“至清,则以端午、中秋与岁首并称三节”。
端午节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的重要节日。它本是古人寻求辟邪度夏的日子,因地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具有各种历史和文化的含义。尽管节俗不尽相同,但民俗表现大同小异,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悬挂艾叶昌蒲、游百病、佩香囊和五彩线、荡秋千、击球、赛龙舟、给小孩涂雄黄酒、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咸鸡蛋或鸭蛋、吃粽子,北方还有吃大蒜的习俗等。端午节流传至今,其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 和五彩线。端午节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消灾避邪和纪念屈原。
作为一个民间社会百姓全面参与,内涵丰富的节日,端午节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它承载着诸多的生活意义。
一、体现了民间百姓顺应自然的健康理念
端午在古人心中是毒日、恶日。因夏季天气躁热,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很容易流行,加上蚊虫、毒蛇等的繁殖,人们小心翼翼,祈求平安,禳灾解难。因此,在端午时节,人们就开展了一系列与五毒、疾病做斗争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民俗活动。就本质而言,端午节是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变化的卫生保健性节日。古代,仲夏时节,为抗拒“五毒”,民间形成了一系列驱邪驱毒的习俗:南北朝时期,人们有端午日用兰花、兰草调配洗澡水的习俗,谓之煎兰汤沐浴;采制中草药,采艾叶菖蒲插于门旁,制作饮用雄黄酒以驱毒杀虫;贴天符、钟馗像以捉鬼降妖;系五彩线,佩香囊以避灾除病,去凶引福,益寿延年;吃咸鸡蛋、咸鸭蛋、大蒜等驱毒,增加营养,强身建体。
如今随着经济与医疗条件的改善,端午节的很多民俗已经发生变迁。但在全国很多地方,端午时节驱毒驱邪的理念还普遍存在,饮雄黄酒,挂艾叶,佩带五彩线,香囊等习俗活动还十分普遍。
在河南的很多地方,端午节当天,大人给孩子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的绣花鞋,手腕和脚腕系五彩线,脖子上挂上漂亮精致的香囊,认为这样可以驱灾辟邪。端午节时,人们日出之前出门采艾草,家家门前插艾草,挂艾叶。豫南一些地方还有太阳升起之前到河里、井里打水,洗脸做饭的习俗。农村一些地方如今还有捉癞蛤蟆的习俗,捉来后制成蛤蟆墨或掺入面条晒干备用,作为清热解毒之良药。
端午节的诸多习俗,体现着民间百姓顺应自然节律的变化,驱灾辟邪,讲究卫生,强身健体的健康理念。
二、承载了民众与传统对话的民俗习惯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起源有很多说法,主要有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龙图腾祭祀说;源于恶日;源于夏至。此外还有纪念介子推、曹娥、伍子胥等说法。端午节流传至今,起源说中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是第一种,屈原是一位善良的诗人,他追求精神自由、社会公正和平等,该说法把端午节原有的风俗习惯与纪念屈原巧妙结合,体现了民间百姓对屈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闻一多也很认可这一说法,并认为包含着“无上的智慧 ”和深远的意义。宋代,将屈原封为忠烈公,把五月五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袋,表示对屈原品德节操的认可与提倡。
吃粽子,划龙舟等端午民俗活动无不体现着迄今为依然活在百姓心灵深处的民俗情感。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传承至今天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端午民俗的民谣,它体现出端午节吃粽子在全国各地的普遍性。端午食粽子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如今端午时节全国很多地方都传承着吃粽子的习俗,由于商业的推动粽子的形制与内涵也极为丰富多样。粽子的历史起源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而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与屈原有关的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怀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以粽子投江祭奠。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根据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总结,其起源最少有八种说法。而民间普遍的认为与屈原有关:当时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地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自发划船追赶拯救。
端午节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反映出民众利用节日这一难得的机会与传统对话,表达积淀已久的历史情感,彰显民众推崇的公平自由精神,追求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民俗习惯。
三、传递了民众与亲友相处的真实情感
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中记载“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前,出嫁的女儿携女婿回娘家,带酒、肉、其他食品及时令的瓜果蔬菜等去探望父母亲人,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礼物,如果女儿女婿已经有了孩子,还要给孩子备香囊、五彩线、衣服、凉帽、扇子、锈有蛤蟆的花肚兜等礼物;未出嫁的女儿如已经订婚,男方这时候一般也要送礼物前往探望准岳父岳母,如给长辈的烟酒和肉,以及送给未婚妻的衣服及其他礼物。
端午节当天,人们走亲访友,亲人、朋友之间通过馈赠礼物、佩带饰品,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爱。村落或社区内部通过龙舟竞渡,增进了解,增强感情。如今一些单位或社区端午节除了给员工或居民发放粽子等礼物还会举办以 “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和游艺竞赛,吸引广大民众的参与,人们以节日为契机,表达对亲人关爱与祝福的传统情感。河北滦县已订婚的男女亲家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山西定襄县,端午时学生一般要向教师致赠节礼。潞安府用小麦面蒸白团,与粽子一起馈赠亲友。甘肃镇原县端午给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巾帕、艾虎等作为礼物。
就端午节的节俗而言,具有增进亲朋之间团结与交流,表达家人之间关爱与祝福的重要内容。
今天,随着网络和电话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亲朋之间互致节日的问候与祝福有了更加全新的形式与内容。端午节时,人们会互相发送短信、邮件表达祝福;举办节日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交流;给家人朋友赠送旅游券;给家人做一套印有照片和文字的T恤;赠送电影票或特色水杯;找专业医师,为父母精心设计一套贴心的体检卡等。新的时代,端午节的生活意义正在悄悄地发生变迁,人们以全新的内容与形式表达祝福与关爱。
四、赋予民众特定的休闲时间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0世纪以来民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戏剧性遭遇。21世纪在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时来运转,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百姓到学者关注的热点。我国的节日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因而积淀着民众独特的历史情感,也不断受到重视。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界定的这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中,节日民俗是重要的内容。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决定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文化部牵头,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的代表作名录体系。2008年端午节与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一起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寻求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节日作为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吸引旅游者的佳期,因其可参与性强,被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热点的大背景下,政府层面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价值的挖掘,也促进了旅游与节日的更深度融合。
2008年开始,端午节作为法定假日,第一次成为市民百姓的公休假日,解决了端午节没有传统节假的问题,给了民众难得的休闲时间,民众利用小长假可能实现短途旅游。2013年2月18日,《国民休闲纲要》出台后,在“国家喊你去旅游”的呼声中,民众的休闲旅游成为可能之后的时尚。各地围绕端午节开展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同时各旅行社纷纷推出围绕端午节的特色旅游线路,端午节赋予了民众的独特休闲时间。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庆,也是民俗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大众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其历史的传承与变迁折射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其所承载的顺应自然的民间健康理念,尊重历史的情感,与亲友的相处与关爱等方面的生活意义还会继续传承民间。新时期,端午节庆习俗在国家话语与地方话语的双重影响下也在以全新的内容与形式成为民众独特的休闲契机。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安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3]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十九)[M].上海:上海书店,1991
[4]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5]陈建宪.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6]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