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语文教材变革
2013-08-15甘雨丝
甘雨丝
我国的古代教育,大体上看归为“语文教育”,而与语文教育相辅相成的语文教材可说是源远流长,受人关注。而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之中,语文教材的影响之大,与政治经济层面的社会宏大问题相比也不逊色。从认识的第一个字,到阅读的第一篇文章,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语文教材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了相当一部分的作用。所以,最近几年语文教材里面一些小小的变革也引起了社会上的讨论,例如鲁迅作品的减少,金庸作品的入选,“泰坦尼克号”进入课本……在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就已经把建构主义作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建构主义中所蕴涵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理论对语文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物质载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我们对它的研究也应该更新,下面就以建构主义的视野来审视语文教材的变革。
一、语文教材的变革之“道”
每个国家母语教材的编撰都受到重视,语文教材的编写事实上也应该是一件极其严肃而神圣的事业。我们应该去探讨推动语文教材变革背后的东西,即是此处所要探讨的“道”的层面,即形而上的观念层面的东西。
推及我们的语文教材,虽然我们不能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要求完美,但是也不能否认公众对教材的质疑有其道理。比如,作家叶开就在其《对抗语文》一书中谈到了对语文教育,语文教材等的思考,特别是对语文教材中的部分选文内容,叶开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这本书在学界内外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再次将关注点放到了语文教材,教材选文中。当语文教材以实体形式呈现到教师和学生面前时,编者的语文教育思想观念都蕴涵在教材中,编者的意图也隐含其中,我们读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本本教材了。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就有专门为传授语文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儿习读的识字课本,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大批学者翻译并引进了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随之而来的教材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当代语文教材的探索历程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以苏为师”,到文革中的政治说教浓厚,到改革开放后政治性和工具性并重,以及到现在呼吁回归其本性的历程。用教材串起语文教育的这条线,我们不难发现母语的话语体系经历着不断地打破和重塑,中西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火花带来的不仅有星光,更有一些硬伤。西方文化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强势入侵,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连根拔起,支离破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的理论建设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很有帮助,让我们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理念较好的融合,为语文教育找到了一条“十”字型的路,纵向延伸寻根挖掘,为语文教育提供文化的归属感,横向拓展吸取,将为语文教育提供源源不绝的养分。
用建构的教材配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全方位变革。总的来说,语文教材的变革之“道”乃是要符合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在传承中求创新,建构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展开,有助于学习者语文素养等的发展的教材体系。这其中教材编者的任务不言而喻,任重而道远,要从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和归纳概括等方面建构其基础教材观,而且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涉及到“选文”,更是增添了教材编写的难度。
二、语文教材的变革之“方”
既然已经明确了语文教材的变革的核心是为了人的发展,更明确一点来说是为了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去丰富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建构主义视野下语文教材知识选择
根据建构主义的立场,强调主动去建构意义,并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构造起来的,是对真实世界的猜测和假说。也就是说,第一,知识是建构,而不是的现实的“映像”,“表象”或“表征”,那么对于语文教材编写者来说选取什么样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去学习语文知识便不具有“绝对参照”的价值。第二,语言不是具有确定含义的透明介质,也不是思维表达的工具,相反,语言是第一位的,提供了思维的方式,为思维提供了依据,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建构主义观的逻辑起点语文学习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非结构性知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只能用他自己的意义建构去完成。既然这样,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知识选择方法论的颠覆。这也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话语体系,从学习者的本身出发,从人的本身出发,语文教材要将关注的重心转向学生的认知需求,满足学生的听说读写表达交际的需求,满足其思维和情感发展的需求,这就对传统模式中的“文选型”教材提出了挑战,促使教材编写内容的变革。
(二)语文教材中知识编排与呈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知识也是情境的产物。建构主义提倡在知识的学习中要体现出相对复杂的情境,从不同的方面,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多角度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问题上,能够更容易地激活了这方面的知识,以灵活利用他们解释新现象,在这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总是存在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在各种具体情境之中并不存在完全普遍的规律。因此,抽象的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不能灵活地适应具体情况的变化,学习者往往是很难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建构主义提倡在教材中让学生使用各种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接受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而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似乎就是应该回归到语文的本身,让语文自身的文学性和审美特性散发出来,而不是随意的去阉割文本,篡改作品。殊不知遮遮掩掩,只会越来越让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社会脱节。而太多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因素充斥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让原本美丽的花鸟鱼虫变成了一个个道德符号。这样忽略本体的拔高、升华,只能让孩子们与语文越来越远。教材的编写应力图让语文回归其本真,呈现出最真实的状态。
(三)语文知识的归纳概括方式
与传统学习相比,应用与学习是严格区分开的,这显然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学习现状和情境应用中,两种情况下建构过程都对其产生了的影响。因此,迁移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的重建。为此,教科书的知识归纳应该是高水平的抽象层次,并辅以多种情境变量类型,帮助学习者从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应用。语文教材如同给学习者构筑一个语文知识大厦的大体框架,而这栋大厦到底会盖成何种风格,会有怎样的外观和内部装修,就因人而异了。因为在建构主义影响之下的教材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是带着一定的知识,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那么我们的教材的编写也不应该低估了我们的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最新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让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知新”,认知结构不断改造和重组。
三、语文教材的变革之“策”
中国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教材的改革和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与研究者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不断探索、潜心研究分不开。如何在建构主义视野下实现语文教材的变革,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语文教材的层面提供几条策略。
(一)从“定论式”的知识陈述基调向“生成式”转化
建构主义提倡开放,协商,以及去权威的叙事,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建构,将文本赋予自己的理解。无论是人文知识或科学知识,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对前人成果的展示,说明。建构主义更侧重于学生理解把握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转化。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真理没有止境。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明白,那些语文知识消解在“选文”中,“选文”赋予语文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习者都对这种知识有着同样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教材只是一个引导作用。所以说,教材编者在做引导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构建,特别是语文教材,留一个开放性的角度给学生,尽量减少权威的说教和定论以及政治化、道德化的倾向,回归到语文本身,那么老师和学生才能从中打开一片语文的天地。
(二)提供真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关联的。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中,使学习者可以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相关工作经验,对新知识的进行同化和指导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语文学科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和其他学科,语文知识只有在塑造它们的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境中才能被理解和认知。这样的理论必然引起语文教材结构的内部变革,既要注重语文的纯粹性,又不可避免其综合性,这种综合性既体现在语文学科内部,又体现在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
(三)扩大语文知识的应用范围,促进知识正迁移
扩大语文知识应用范围的方法有多种。学生对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结合实际体验作出合理性的理解。将结构比较开放的知识,不确定的语言知识写进语文教材是促进学生知识发散与应用相应程序的有效策略。这些问题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其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从研究方法上受益,并有意识地应用到其他问题。
四、结语
变革就是让我们直面语文教材的现状,直面困难。这么多年来专家学者们在语文教材体例、体系方面奋力拼搏无止境,用建构主义极端的话语来说,“有多少研究建构主义的人,就有多少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目前无法合理解决知识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何况建构主义自身也正在不断重构中。情境本就十分复杂,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如何,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语文教材变革强调语文知识学习的建构性、综合性和情境性,对语文教材的变革和编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陈月茹.论建构主义教材观[J].教材建设,2007
[5]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
[6]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