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干预
2013-08-15吕双
吕 双
当今时代,人们对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在网络上学习、工作、交流、娱乐和购物等等,人们的生活已经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微缩并体现在网络当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网络文化。而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个体,他们思维活跃、开放、前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由于未经生活和社会的历练,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心智,其价值观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由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的。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有关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指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们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当代大学生在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教育和多元的社会文化下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1)人生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价值感,基本能够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但社会价值感较弱;2)道德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同传统道德美德观,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开放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在规矩中出现自由化倾向;3)政治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能够爱国爱家,拥护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对某些政治行为存在一定的看法和不满,对社会理想期望值较高;4)择业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大,找到能有较好的薪水和福利并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工作很难,就业观不够务实;5)婚恋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开放,注重精神的交流与沟通,不排斥生理体验,但对未来缺乏设想和规划;6)消费价值观:大多数人能保持理性消费,由家长和自己共同或单独担负一切消费,但部分学生没有理财意识,月消费入不敷出,拜金主义滋生。
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和同龄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备了良好生长土壤,表现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婚恋和消费观、务实的就业观,其宏观导向是正常的、可取的,但从微观来看,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例如,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常常使得父母溺爱孩子,使他们形成了不正确的消费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高校德育教育的疏忽,使少数学生无法认清自我,就业观、道德观和婚恋观出现偏差;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开放的网络文化使一部学生接触了不良信息,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这些因素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中网络因素是重要的一环。
二、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精神创造,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延伸,是一种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网络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各种活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精神体现的总称,包括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网络文化从不同角度划分,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功能上讲,它具有知识性、商业性和娱乐性;从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即时性和超时空性;从存在方式上看,它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等。但它具有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的独特特征,主要为,1)开放性和多元性。网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和身份限制,享受公共信息,言论自由;网络信息量浩瀚、公开,更新速度快。这形成了高度开放、高度自由、高度平等的网络世界,这种极大的宽容与自由形成了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2)矛盾性。一方面言论公开自由,新兴思潮不断涌现,另一方面要遵守传统的文化道德底线,二者常常出现短期碰撞,考验人们的辨别能力;一方面是现实世界的有限欲求,另一方面是内心世界无限的诉求和倾泄,考验着人们的自律与自制,这些矛盾性在网络行为中都有所体现。3)虚拟性。网络的虚拟世界一方面让很多人体验和享受了真实世界中有限的乐趣和友爱,另一方面滋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网络反动言论、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这些给社会安全和秩序带来了重大隐患,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是网络文化虚拟性的负面结果。4)个性化。网络文化尊重个性化的自我创造,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可因个体的意愿在网上得以表达,开拓了网民的眼界、增进了沟通,使社会思想百家争鸣,欣欣向荣。
由于高校教学改革,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们通过网络既可以方便地了解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和宣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这丰富着他们的眼界和内心。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多元性给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干预及预防
(一)网络技术支持的智能化手机加剧网络依赖
网络技术支持的智能手机的开发和使用使大学生们无时无地不在接受着网络信息和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是现实世界的谆谆教诲和课业负担,一方面是网络文化中无尽的自由、温暖与诱惑。当二者相遇时,很多大学生的自律性会大打折扣,往往选择后者,忙里偷闲地看一看手机、浏览新闻、查收信息等。于是课堂上摆弄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影响教学秩序和听课效果。要想有效改变这种现状,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和丰富课程内容与内涵,以丰富、实用的知识去吸引学生;同时要与日俱进,更新观念,认真审视大学生价值观念中优秀的部分,对网络行为因势利导,建议大学生查阅具体的、有益的网站资料完成学习任务或在网络上爱心接力,帮扶需要帮助的人。
(二)网络文化中的外国文化渗透降低辨别力
资源共享、信息开放的网络世界使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西方的文化思想和有目的性的宣传等,这对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大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没有正确引导和解读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体系很容易发生解构,人生观、婚恋观、政治观等容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由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正确引导,定期组织国际问题专家对事实热点进行解析和点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走入学生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过激思想及时作出反馈和引导。
(三)网络文化不良信息弱化道德意识
网络文化中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在给人们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颓废思想,如黄色文化。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这些垃圾信息会弱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污染他们的心灵,误导他们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各高校因此要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屏蔽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站,净化网络环境,努力创建一个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场所和组织教导人员安排有益可行的课余活动等,例如,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亲自参与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四)网络消极文化影响人生价值取向
目前,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传统的新闻报道得以延伸,某一新闻事件,特别是就社会灰暗和黑暗现象的报道常常引发更多和更深的挖掘和爆料,很多事实让人触目惊心,无法接受,使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失衡,不知何去何从,更何况那些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们。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世界的共享,网络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突显,容易使部分大学生们关注物质、金钱和个人的追求,而忘记高尚的精神追求,解构了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失去了监督,在习惯和认识上都增加了人的随意性,自律意识则相对减弱。为此,高校教育应加强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定期组织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以先进的事迹感人、以道德模范的力量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德育内容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听取学生的心声,把他们的价值取向引向正轨。
(五)网络文化冲击政治价值观取向
网络充满与主流文化、主流政治和核心道德相违背的另类文化和政治观点,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非法组织或个人散布干扰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动信息,对于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而言,容易模糊他们的辨别力,动摇着他们的政治信仰,给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外,网络观点的繁杂和多样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网络文化中言论自由、各抒己见,形成了网络政治信息的杂乱无章,带来大学生政治是非标准及立场的模糊。同时,数字化空间缔造了一个虚幻的全球大同社会,这种虚幻性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立场。各高校因此必须完善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要求和教育,利用同龄人相惜的特点,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从而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
四、结语
总之,社会千变万化,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在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呼唤着道德的进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和规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德育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关注并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构建。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中最重要、最容易接受文化潮流的群体,因此本文着重论述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以便及早预防和纠正。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10-111
[2]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2007,(9):77-81
[3]郝兴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及经济原因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7,(4):88-90
[4]李新,王安琪.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的调查研究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99
[5]姚春丽.浅谈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