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8-15郑永森
郑永森
互联网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获取信息和阅读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但同时也深刻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对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不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会陷入困境。
一、“90后”更容易与网络结缘的原因分析。
自从文学界将80年出生的作家称为“80后”开始,以“XX后”称呼一个群体便盛行起来。同样,人们将9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90后”。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成长的“90后”大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更容易与网络结缘。为何如此?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90后”大学生的生活时代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90后”生活环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互联网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特别是伴随城市WIFI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90后”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调查发现一天24小时总有“90后”大学生在挂QQ、发微博、玩微信,走进校园会发现在宿舍、在校道、在图书馆、甚至在课堂上都总有学生在用手机上网。网络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成了“90后”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90后”大学生彰显个性需要借助网络平台。“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在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非常优越,普遍比较自信,但同时喜欢利用各种机会展示自己,彰显个性,特别是喜欢标新立异,通常让学校感觉难以管束。网络的方便快捷以及虚拟的特征正好能满足“90后”大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需要,特别是微博、微信这种新网络模式,更是让“90后”大学生兴奋不已。
3.“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表现需要网络载体。“90后”大学生虽然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幸福快乐的。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中往往容易遇到父母太忙或父母离异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们做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和父辈以及老师产生 “代沟”,遇到挫折或者失败时容易情绪失控,需要一个载体表达自己的空虚。网络这一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正好可以满足“90后”大学生心理表现的需求。
二、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特点
1.沉迷网络容易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生一旦沉迷上网,很容易上网不分时段,时间过长,导致休息时间严重不足。网络媒体经常报道有学生连续上网而导致猝死现象发生。同时,由于上网过程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在网络游戏过程中,神经高度兴奋,对血压、肠胃以及大脑造成很大的伤害。
2.西方思潮在网络上冲击大学生价值观。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没有国界与民族之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言论与观点,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并达到资源共享,但也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影响我国稳定的言论和信息的便利。大量的西方文化在网上不断地排斥、挤压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否定我国的千年的文化历史,宣传西方文化从而淡化我们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现实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在现实的社会中,青年们受到社会、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与监督,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就相对强烈严谨。然而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90后”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认识网络,一旦陷入网络中,在这种缺乏监督与教育的虚拟世界中,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例如,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和网络诈骗、偷看他人私人邮件、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发布不健康信息等不道德行为等,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网上犯罪趋势上升的因素。
3.沉迷网络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互联网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交流过程中双方不论社会地位、贫富差距、男女、年龄大小,大家都可以进行交流,由于大家都是陌生人,都可以敞开心扉、无话不说,是一种理想化的交往方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归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由于缺乏沟通,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常常会感到孤立无援,来自社会、家庭、同学、学业及就业等方面的烦恼和无形的压力,感到无从排除,学生就容易借助网络,寻找帮助。并且网络上的人都不认识,不是面对面,所以学生很容易放松,获得快乐,很容易形成虚拟网络依赖症。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教育,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网络文化具有双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甚至有颠覆我国价值观,反动的一面。网上不好的文化及消息传播速度快,学生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造成冲击。因此要对学生在网络上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对他们进行网络引导和教育。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知识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征文、网络探讨等,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让学生看到网络在学习方面的真正作用,教会他们如何快捷有效地检索学习信息和专业动态等,营造网络学习气氛;鼓励教师以电子作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特色的学习网页、网址,并以校园网为中心,创建与国内各高校及学习网站的联接;发布更多的网络课程;建立以交流学习为目的的各种留言版、讨论区。另外,“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不足,非常在意其他人对自身评价。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不要对学生进行歧视,要充分利用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精通优势,让他们担任网站的维护、设计、更新人员,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支持、鼓励及奖励。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培养健康的个人兴趣,克服自己的不良上网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及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掌握他们的情况,正确的教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培养自己健康的世界观及人生观。
2.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90后”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特有的个性,往往会借助网络平台对个性进行表达。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信息传播多元化的情况下,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贴近他们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学生的个性紧密结合。教育方法和方式要多样化。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学生工作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党团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通过多种校园活动,让“90后”大学生参与到社团、党组织以及校园活动中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下基层、去工厂、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等,让学生体验生活。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净化学校环境,提高学生吃苦耐劳、抵御外界不良思想能力。建立思想教育网站,建立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主页,利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胡锦涛、习近平讲话占领网络阵地。同时,学校的网络管理者需要加强网络监管,需要把互联网上先进的思想教育题材、科学文化及知识,先进的理念、事迹及个人榜样链接在校园网上。坚决抵制一些负面的、不文明的消息及信息传入学校,净化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网上、个人博客、校园主页等网页中,充分利用案例及先进的个人等设立相关的内容,实现思想教育网络化。
3.正确对待和处理上网成瘾的学生,及时引导教育。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程度降低。“90后”大学生容易在学习、恋爱、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及就业方面产生焦虑。由于“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比较弱,如果焦虑得不到缓解,严重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容易通过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缓解焦虑,在网络中寻找精神寄托。青少年非常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心理辅导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考虑,坚持正面鼓励为主,不要随便给学生冠上“网络成瘾综合症”,更不能对这些学生歧视。应借助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传播缓解焦虑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处理,避免“90后”学生因为心理疾病出现重大问题。通过教育和沟通,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处理事件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增强抗压和抗外界打击的能力。
四、结语
“90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临信息化、全球化、经济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影响无处不在。因此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运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等多种教育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对教学案例进行更新。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思想教育的老师,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好好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时间性等特点,引导学生健康利用网络工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理想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1]刘小流.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协同教育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3]廖爱华.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30)
[4]叶险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哲学的现实基础——兼论关于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的方法论[J].哲学研究,2005,(2)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谢新洲,周锡生.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