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即死亡——浅析《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和“死亡”

2013-08-15郝晓艳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布恩迪亚马孔多百年孤独

郝晓艳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制,小说再现了拉美的百年演变和历史社会图景,在文学界乃至社会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并于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诺贝尔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马尔克斯“由于他的长短篇小说以丰富的想象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活与斗争”[1]983。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布恩蒂亚创建马孔多小镇的经历以及马孔多小镇由盛到衰直至消亡的百年历史。布恩蒂亚是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他与妻子乌苏娜因是近亲结合,担心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后代而离开家乡,开辟了马孔多这个新的家园。此后的布恩蒂亚家族历经七代,马孔多小镇也经历了百年历史。小说勾画了一个既现实又魔幻的拉美世界,讲述了一个漫长的、孤独的、死亡的故事,突显了小说“孤独”和“死亡”两大主题,体现了孤独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孤独即死亡”。

一、孤独——小说唯一的主人公

《百年孤独》在艺术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其循环往复性,具体表现在人名重复,时间结构、行为性格、事件情节的重复等方面,书中书则是一个大循环,体现了一种整体孤独感。小说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发展演变,写出了孤独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同时也展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在孤独中求生存,又在孤独中死去的怪圈。

(一)人名重复

在这部史诗般的故事中,家族共有7代人,男的都叫奥雷连诺或阿卡迪奥,女的则都叫阿玛兰达或雷梅苔丝。家族中有22个奥雷良诺,5个霍塞·阿卡迪奥,3个雷梅苔丝,2个阿玛兰塔。同名的延续又必然导致性格的雷同,而布恩蒂亚整个家族的总体性格特征就是孤独,他们过着动物般的生活,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封闭的狭小天地里。因此,人名的重复实则是性格的发展和延续,是整个家族孤独的循环。

(二)时间结构

小说的经典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2]1这一句话奠定了全书的时间观念,并构成了全书的叙事风格。叙述者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时间点上,在对将来的叙述中回溯过去,取消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距离,将现实与魔幻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魔幻气氛。这种从未来角度进行回忆的新型时间观念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小说通常用确定的时间点来标记时间,然而《百年孤独》却是用一系列简短的事件来构建时间。例如,“建村的时候”、“在看见冰块之前”、“丧事开始之后”等等事件。

(三)行为性格

同名的相承同时也连带着内心性格的延续,然而不同名字下的家族成员彼此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家族中继承了何塞·阿卡迪奥这个名字的男人们往往有着相同的个性:生性冲动、缺少想象力为、精神生活贫乏。这就造成了他们动物性一面的膨胀,即完全听从肉体本能的命令,追求物质,贪于肉欲,醉生梦死。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必然让他们受制于女性的控制。这类人尤以何塞·阿卡迪奥为代表。与之相对的则是以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为首的奥雷良诺,他们往往思维清晰、心机深沉,拥有完成宏大事业所需的各种素质——毅力、技能、头脑和决心。在家族中的女人身上同样也再现了这种倾向,如乌苏娜和雷梅苔丝即是很好的例子。

(四)事件情节

“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3]56这种惊人一致的孤独代代相传,支配着家族成员的行动。例如,吉卜赛人利用马孔多镇村民的无知,把磁铁、放大镜、望远镜等新鲜玩意当做魔法来不断骗取钱财;奥雷良诺不停地制作着小金鱼;阿玛兰塔日缝夜拆裹尸布;雷贝卡在丈夫死后与世隔绝,又开始以吃土为生;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乌苏娜的婶婶因为近亲结婚,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小孩,同样的事件在小说结束时,又发生在阿玛兰塔·乌苏娜身上等等,诸如此类的循环事件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五)书中书

吉卜赛智者用梵文写的手稿是一部编年史,但并不是所有布恩蒂亚家族的人都能读懂,而是只有布恩蒂亚家族的最后一个男人才能译解。小奥雷连诺既是手稿的读者又是手稿中的人物,通过破译和他本人有关的几首诗,他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同样,小说中其余人物的命运也和手稿中预言的一模一样。《百年孤独》和梅尔加德的手稿是同步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合二为一。在梅尔加德斯看来,布恩蒂亚家族几代人的发展演变是对未来的预言,而在叙述者看来则是对过去的回忆,这实际上又构成了一个时间上的大圆圈,而这个时间的大圆圈正体现着孤独的大循环。

以上五方面的循环往复体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闭塞、停滞、冷漠。循环,就是不前进,就是倒退,具体表现为孤独感——整个家族中人与人之间连起码的亲情都没有,每个人都在各自重复着自己的事,甚至无视别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的沟通,给人一种世纪末的荒诞感。孤独几乎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之一。“孤独”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孤独,而且是整个拉丁美洲乃至全人类的孤独。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主人公是繁杂的,但每个人的主要性格特征都是“孤独”。因而可以说,“孤独”是小说唯一的主人公。

二、死亡——小说一以贯之的主旋律

(一)黄色:透过颜色词体悟《百年孤独》中的“死亡”

颜色是《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在象征手法上的重点。黄色在印第安人眼里是不吉利的,他们视黄色为不祥之兆,而黄色又是金钱的原色,所以金黄色已经成为腐败、失败、没落、死亡的代名词。在整部作品中,黄色总给人惊悚的感觉,黄色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不幸和灾难。老布恩蒂亚临死时,下上下起了黄花雨;第一辆进马孔多镇的列车车头是黄色的;吉普赛老人梅尔加德斯死前看到泡在水杯里的假牙缝隙中长出开着黄花的水生植物;布恩蒂亚家族开始衰败的标志是水泥裂缝中长出黄花;当香蕉在马孔多普遍生长的时候,大罢工、大屠杀的灾祸就随之降临;摔死的外乡人因偷看俏姑娘洗澡而摔死,他流出的脑浆是琥珀色的;外乡人送给俏姑娘的玫瑰是黄色的;梅梅用的避孕药像黄色的芥末糊。

(二)非自然死亡:暴力、屠杀、中毒、难产、“活埋”等等

首先,暴力。霍·阿·布恩迪亚在决斗中杀死了普鲁登希奥·阿吉廖尔,于是布恩迪亚家族迁居马孔多;第二代霍·阿卡迪奥和第三代阿卡迪奥父子二人以及第二代奥雷连诺上校的十七个儿子和第三代奥雷连诺·霍塞都是先后死在了枪下;第五代霍·阿卡迪奥在一场有组织的暗杀中牺牲;蒙卡达将军等人死于党派纷争和战争的炮火。

第二,屠杀。第四代霍·阿卡迪奥第二亲眼目睹了三千多人集体遭到大型屠杀,随后又把他们用二百节车厢的火车投入了大海,这些场景致使霍·阿卡迪奥第二终身受着大屠杀的折磨。

第三,中毒。第二代雷麦苔丝误饮了阿玛兰塔为蕾贝卡泡的茶水而致死。

第四,难产。第六代阿玛兰塔·乌苏娜因难产而死。

最后,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被蚂蚁吃掉的最后一代。

(三)自然死亡:衰老而死

在《百年孤独》中,因自然死亡的人只占极少数,只有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四代。第一代霍·阿·布恩迪亚和第二代奥雷连诺上校在栗树下安然死去;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死于一种疾病的折磨。通观全篇我们会发现,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绝大部分人几乎都死于意外,老死或者安乐死的自然死亡的例子则微乎其微。这充分说明死亡是可怕的,是不可预测的,是没有解药且无可避免的。

生死存亡是人类生活的主题,也必然会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旋律。《百年孤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家族或部落的整体消逝。纵观《百年孤独》这部鸿篇巨制,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死亡在这个家族中不断上演,从家族第一代人精神错乱被绑在树上死亡,到这个家族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死亡的气息贯穿全书,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透露出对死亡的哲思,也表现了作者对在美学、哲学上的思考。

三、孤独即死亡

《百年孤独》为我们展现了各种形态的“孤独”和形形色色的“死亡”,与其说是死亡造成了孤独,不如说是孤独导致了死亡。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有孤僻的样子,孤独的性格,外在孤独的表征正是内在死亡的流露。这个家族不可改变的命运是死亡,不可改变的性格是孤僻,时时围绕着每个人情感的是孤独。孤独与死亡是紧密相连的,孤独必然导致死亡,孤独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孤独即死亡”。

马尔克斯曾说:“孤寂是团结、合作的反义词。”[4]490只有团结才能走向胜利,只要有爱,希望就无处不在。纵观全篇,我们会发现《百年孤独》中关于“孤独”和“死亡”的描写并不是以暴露“丑”为目的,而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5]512可见,作者写“孤独”是为了写“团结”,写“死亡”是对“生”的呼吁。

最后,让我们打破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怪圈,勇敢地在这个个人英雄主义退潮,团结合作盛行的新时代里活出自己的精彩。远离孤独,团结起来,我们一定能更好地活在人世。

[1]肖涤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要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3](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转引自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鲁迅全集(第 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布恩迪亚马孔多百年孤独
拉丁美洲的“百年”与“孤独”
惨遭灭口的调查记者
惨遭灭口的调查记者
星期六
文学地理视域下地域文学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研究
无处安放的百年孤独
《枯枝败叶》:孤独的死者大夫形象分析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那么,就呈现此时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