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例
2013-08-15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长春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所谓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培养方式,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生源的选拔、课程修习与考核、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1]。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研究生教育既不适应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对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也不适应非学术机构对应用型研究生需求的现象和诸多问题。因此,为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理念滞后,目标单一
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的重心倾向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然而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人才趋于饱和状态,社会急需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种需求的变化导致本专业研究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并且由于研究生和就业单位的双向选择,其所从事的职业很可能与专业不符,因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培养理念,重新确立培养目标,进而寻求新的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雷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从入学到答辩都遵循着极其相似的流程,具有浓厚的专业型培养模式。大多数院校仍然把“学位课程+学位论文”作为主要培养方式,虽然开设了实践环节,但其所占学分比重很小,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还很薄弱。课程设置范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学位课程模式而言,全国都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而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的开设,更是有着全国统一的要求与规定,专业课或选修课也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种传统的“授受型”课程[2]。这种课程模式注重夯实专业基础,但是由于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较少,缺乏对交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知识储备,会导致研究生研究视野狭小,无法在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宽,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导师队伍能力水平不一
研究生培养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直接引发了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导师指导人数扩大,一名导师带多名研究生,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同时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对学生的指导机势必相应减少;二是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进而造成一些目前能力和素质还不足以担任研究生导师的人进入导师队伍,极易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评价机制单一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倾向于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导致对研究生能力的评价以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如学习期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分别是什么级别的论文。这种考评机制对于准备继续深造的研究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那些即将迈入不同工作岗位的研究生而言,社会需要的是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仅是科研能力,这种评价机制已经起不到应有的考核作用。
二、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一)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各大学和行会中师傅带学生的培养方式,主要特点是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目的是培养从事科研与高校教学的学术型研究人才。德国的研究生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制度,只需持有相关的学历证明和教授的推荐信,获得导师的许可即可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课程学习也没有严格的学分限制,但必须作为导师的助手直接参加科研与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之间属于师徒关系。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或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的人继续深造,但易形成学术上的衣钵继承关系,不利于知识面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国专业式、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其严格的培养流程,强调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和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并通过设置专门的研究生院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招生和录取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学习上,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导师队伍的设置实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委员会指导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
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则是一种追求企业与大学优势互补的培养方式。培养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型人才。培养流程由大学和企业共同制定,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教学,并与科研、生产开发紧密结合,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最佳契合。
(三)日本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日本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定位在非学术领域中从业的高级人才,强调专业化。入学方面,严格控制学生质量,实行自主招生,有统一的入学考试。课程设置方面,通过案例教学,以讨论的形式带动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科研和论文的要求并不高。评价机制方面,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控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不断完善培养模式。
(四)英国多样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的研究生培养先后采用过“研究式”、“教学式”、“专业式”与“协作式”等多种模式。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大体分为两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型研究生和以培养科研能力为主的研究型研究生。前者属于典型的教学式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过程中不指定教材,多采用案例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学习时间较短,学生只需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毕业后即可获得学位,不需参与科研工作。后者则以科学研究为主,同时兼修一定学分,这种培养模式更倾向于专业式培养模式。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创新思考
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刻不容缓,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培养理念,确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培养目标
观念决定成败,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培养理念的改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一直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然而现代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出既具有从事科研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更新培养理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定位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等多角度出发,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并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培养模式与之相匹配。
(二)根据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实现多种模式并存的培养体系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以专业式培养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模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例,对于少数能力较强想要继续攻读博士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对其学术能力的训练,导师可以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对于大多数毕业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的工作意愿来设计培养方案。
(三)采取多元化的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
我国目前实行的统一考试制度,剥夺了一部分专业拔尖但总分排名不占优势的人才进入研究生队伍,而往往是这类学生能在专业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对于这类学生,应适当放宽入学考试的限制,将专业课成绩的考查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参照国外大学的经验,赋予导师选择学生的权利,多元化的选拔制度有利于吸纳真正有科研潜力和工作能力的人才。
(四)课程设置基础化、综合化,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中,必须着力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尤其是方法论或工具性的课程[4]。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角度出发,一方面,我们要夯实基础,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找出研究的空白或薄弱点;另一方面,在开设课程上应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实践性,增加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课程的门数,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度
研究生导师规模的急速扩大,使导师能力水平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在注重导师的学术水平的同时,应严格规范导师的遴选条件,加强对导师指导能力、教学经验的培养和考查,以保障研究生导师的质量。
国外许多大学普遍实行双导师的指导模式,即每位研究生各配备两名导师:本校导师一名,辅以外单位合作导师一名;由导师和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指导,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组织论文答辩等[5]。通过这种校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一方面打破了高校封闭的办学体制,为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的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术梯队,使研究生既可以深化专业学习,又能够拓宽学术视野。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参照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共性,建构适合我国国情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们今后应努力探索的一条改革之路。
[1]林小星.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1(4):37-39.
[2]张乐天.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5):90-94.
[3]张晓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国研究生的研究能力[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74-78.
[4]叶耀东.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5):175-176.
[5]周启海,李燕,普布卓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法[J].经济导刊,2010(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