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油田散文中的“大庆精神”元素

2013-08-15张小兰关陟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著者铁人大庆油田

张小兰,关陟平

有一种精神不仅影响了一个时代,还能影响文学甚至影响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散文。这种精神,就是大庆精神。

一、大庆精神对油田散文形成的影响

大庆油田散文(以下简称油田散文)作为一个文学命题,或者文学概念,笔者在此提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也不仅仅是为了强调大庆油田在散文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虽然大庆油田散文的创作、发展以及庞大的作家群确实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文学现象,乃至成为了散文的一种新的文体,但我们今天强调油田散文的最终理由是它和大庆精神有关。

所谓大庆油田散文,从时间上看,是伴随着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出现和发展的,历经半个世纪,如今进入了创作的一个高产期、优产期;从空间上看,它的创作题材覆盖了大庆油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从创作群体看,其作家群、作者群中既有全国名家,又有老中青本土各行各业人士、文学爱好者;从内容看,大庆油田散文是以描写大庆油田生产生活为主,反映大庆这个地方文化特点的一种散文。所以说,大庆油田散文,已经不仅仅是大庆这个地区的文学形式,它已经成为了文学创作上的一种潮流,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回顾油田散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油田散文是伴随着大庆精神的形成而出现的。

(一)大庆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大庆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爱国,就是爱我们刚刚建成的伟大祖国。大庆油田承担起了解决我国石油工业贫困问题的使命。石油工人要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创业,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就是从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了“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奉献,就是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名利。

(二)大庆精神对油田散文形成的影响

1959年9月,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随即大庆油田大会战打响了。由此,在大庆这片土地上盛开了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标识的精神之花。大庆油田散文,就是大庆油田人创造出来的生活与人生的文化结晶。

早在石油大会战时期,中国一些著名作家纷纷来到大庆油田,投身到火热的艰苦生活之中,他们有的跟铁人王进喜同吃同住,有的跟石油会战总指挥形影不离。时间跨度为上世纪60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作家们为中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构成了大庆油田散文开卷力作和气血骨骼。作家刘白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反映石油题材的文学作品,有《石油英雄之歌》、《歌唱李仁杰》、《伟大的创业者》。当代诗人、散文家魏钢焰曾经在1964年、1973年两次到大庆油田深入生活,创作了《忆铁人》、《这,就叫大庆》、《大庆的心》等文学作品。当代著名作家、被称为“石油文学奠基人之一”的李若冰写了《寄自大庆的书简》。还有现当代著名作家艾芜,写了《崇高的风格》等等。总之,石油会战时期中国著名作家深入底层第一线的作为,为大庆油田散文的发生发展,赋予了耕耘荒土,播撒种子的开创意义。油田散文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由此形成了。

二、油田散文在弘扬大庆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大庆油田发展越来越恢宏,在国家经济命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的鼓舞下,大庆油田人的优秀代表王进喜喊出了油田人的心声“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大庆精神产生了。在宣传、弘扬大庆精神中,油田散文发挥了其重大的作用。

(一)它使大庆精神迅速传遍全国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学创作者来到大庆,书写大庆,为大庆油田散文的羽翼丰满,增添了华章美文。例如:关沫南的《和诗人李季在大庆》,关彤的《关沫南在大庆的日子里》,阿成的《大道通天》,张抗抗的《卡尔加里路》,贾宏图的《写在燃烧的大地上——怀念刘白羽》,聂鑫森的《半城花树半城湖》,刘兆林的《大庆的大美》,肖克凡的《寻找铁人的足迹》,李琦的《当夕阳照耀世纪大道》,彭国梁的《大庆札记》,屈兴岐的《我知道你为了谁》,鲁秀珍的《温馨岁月》、《彩色的印象》,门瑞瑜的《这般美丽的葡萄花》,林柏松的《风雪井场路》,吴承蔚的《大庆的路》等。

随着这些作品的传播,大庆精神如沐春风般在全国迅速生长起来,成为了大庆精神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它使大庆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文学,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和感染性,它和其他文字形式的作品相比,更容易为读者所经受,而受到感染,一旦与读者产生共鸣,又会使读者产生无穷的力量。例如:油田作家的优秀代表杨利民,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话剧《地质师》获得了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使大庆精神的传播又掀起了新的热潮。还有他创作的散文《我的师傅》、《悼念一只小雁》、《活着,并且高贵地活着》等作品,都深深地感染过读者。

(三)它培养了一大批为油田而歌的文学创作群

大庆油田本土的散文作家队伍是在70年代工业学大庆时期得以崭露头角的。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使得文学复苏,大庆油田也乘这个东风,在老中青人群中掀起了文学的热潮。这些人以油田生产、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大庆精神为导引,创作了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创作的篇章与队伍忽如一夜梨花开,万紫千红春满园。直至新世纪的这十几年,大庆油田散文创作波涛汹涌,浪花飞溅,浩歌、长歌壮歌连绵起伏,短文、轻文、美文,雨露飘洒。

首先,在大庆本土散文作家中,有一个一级作家群。杨利民,年轻时在采油二厂当学徒工,属于老会战。发表过厚重朴实散文《失落在荒原》、《捕犬杂记》、《想念的鱼》的阚峰,出身于油田物资指挥部。王立纯、周树山、庞壮国、张爱华是从全省进来的一级作家,他们刚刚来到大庆的时候,工资指标都是石油工资。九十年代政企分开,他们虽然不再有油田职工干部的身份,但是他们跟大庆油田有着先天的亲缘,笔者认为文学论述可以忽略不计现在时的身份属地,应该仍旧把他们看做大庆油田本土作家的一部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自觉不自觉地把歌颂油田生活,当做己任。庞壮国的长诗《二十岁城市》,是在庆祝大庆市成立20周年而创作的,是描绘油城建设的历史长卷,它对人们了解油城开发建设的历史以及油城今天的美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地反响。

张爱华的散文在全国散文界属于翘楚,她的《孤独女子》、《女人的佛》、《别处》等等十几部散文集深受读者喜欢。重要的是,张爱华曾经跟踪采访数十位老会战,创作了油田情感浓郁的散文《年轻的城》、《遗忘》。个性散文创作,是张爱华带给大庆散文的一股新鲜之风。她的心灵写作示范作用,是她对本土文学的重要贡献。

其次,产生了一大批本土散文创作群。李智廉退休前曾经担任过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大庆市委书记,他创作的散文《篱笆庵》、《两号院随笔》、《债翁》,文风朴实,情思清纯。另一位老者曾任大庆市人大主任的傅广诚曾经是大庆油田的大笔杆子,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形成文本,老者付出过不为人知的大量幕后笔耕,他的散文《明公祭》、《参谋赘语》堪称大庆油田散文之中的上乘之作。赵明勋的散文《回忆李季》、《尤里斯·伊文斯在大庆》、《画家邵宇的大庆情结》、《梨园巨星袁世海来大庆》数十篇,热气腾腾地记录了大庆油田与中国文化界大家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情感,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厚重。李国昌的散文也是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厚重,例如他的《柴达木小唱》、《关于小板凳的记忆》、《但愿黄花依旧》、《乳泉》、《石油愚公们的扁担》,可以读作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学范本。孙宝范的散文《王铁人和六个“四.一九”》、《游园琐忆》,谢又芳的散文《冰天雪地话大庆》、《光之海》、《落叶》,韩福魁《我所认知的王铁人》、《八十华诞话铁人》,王厚光的散文《油田白杨》、《永驻的心魂》、《我学摄影》,李淑珍的散文《第一口油井》、《深山帐篷里的男人们》,都从各自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凝聚,写出来只有我们大庆人才能够写出来的独特大作。

宫柯的散文创作有一个显著特点,大题材、大篇幅、大叙事。他书写松基三井的纪实散文(或者叫做报告文学)《奠基石》,书写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石油会战的英雄包世忠的长篇纪实文学《本色》,书写大庆油田油气田地质专家杨继良的长篇纪实文学,充分显示了作家宫柯的文学实力。他的散文集《大野》,对东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给予了现代人视角的关注与诠释,是地域散文的一大收获。

刘丽是土生土长大庆人,即诞生在大庆石油会战年代里的石油子女,她用大庆孩子独有的情感体验来叙写童年青年中年壮年里她的大庆和大庆人,酸甜苦辣皆成妙文,结集为《大庆往事》。刘丽的叙事风格采取了与生活零距离的方式,是痛就写痛,是冷就写冷,用一个大庆孩子的心灵拥抱土地与人群。该书一出版,就在读者界和文学界引起反响。

类似刘丽生活经历的童年青年都与油田有着不解之缘的散文作者有一大批,都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大庆生活的斑斓色彩。张笠的《元旦开门红》,于秋霞的《“豹子”井长》,杨秀霞的《我比大庆小两岁》,许俊德的《在中国西部寻找铁人足迹》,范永康的《喇嘛甸镇栖着我的梦》,赵守亚的《三八管线和我延伸的思绪》,乔守山的《钻头》,迟续的《跟王启民上北京》,唐秀芝的《被记忆封存了的创业庄》,祝晓波的《污水车间里的鸟》,刘力萍的《中国结小店》,丁龙海的《美丽的灰鹤》,张小兰的《啥叫中一注水啊》,是这类散文中令人念念不忘的作品。

(四)创作了一大批油田散文作品

一些重要的与大庆人题材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散文篇章,是不该被我们遗忘的。《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午后的向日葵》,著者李云迪。《二号院的大牌子》、《物探队里的红月亮》,著者王清学。《钻探队在海拉尔》、《铁马部族》,著者庞壮国。《大庆的色彩》、《寻找城市的气韵》,著者王立纯。《两人原本是乡党》、《美梦与痴情》,著者忽培元。《体验反扒》、《城市.井水》,著者王鸿达。《敖古拉来信》、《草屯,查里门墩》,著者季学文。《不倒的村子》、《记忆》,著者周树山。《铁西!铁西!》、《天堂之花》,著者潘永翔。《我乃酒痴》、《石油工人一声吼》,著者崔武。《卫琳老师》,《塔里木的大庆人》,著者王勇男。《点击大庆的文明》、《大漠风情》,著者宫殿臣。《与狼谈判》、《电线搭桥》,著者李长春。《情感碧绿的油田大地》、《万人广场觅旧》,著者李学恒。《永远的创业庄》、《感悟铁人队伍》,著者李秀恩。《我的精神家园》,《正月初三紧拉大绳的老戴走了》,著者余兆荣。《终生的牵挂》、《众手举起大荒的太阳》,著者戴立然。《月亮下面是故乡》,《杨树林琐忆》,著者刘佩学。《大庆的个性》、《油井的女儿》,著者李振德。《帐篷里就我一个人》、《草的事情》,著者刘振学。《供奉荒原》、《木刻楞小屋》,著者左晓波。《关于广场》,著者赵国辉。《零点起步》、《父亲》著者任胜才。《卧龙路下的苇塘》,著者齐中。《大湖涅槃》,著者吴远波。《倒班楼》,著者丰伟。《黑鱼湖》、《龙须泡养鱼》,著者王平文。

三、油田散文因大庆精神而成为了文学奇葩的亮丽风景

之所以被称油田散文,就是因为大庆本土作家、作者所创作的散文,都注入了大庆精神元素。也正因如此,油田散文才具有了新的特色。

近些年,大庆油田散文园地里,出现了一种新生事物,大庆有一大批人开博客,写博文。博客文章基本都具备散文随笔特征,而且更为自由自在,随意随心随时随手,其中不乏精妙短文。大庆油田的博客圈主张小兰、刘培亮、刘桥侠本身就是热爱散文创作的人,他们发动大庆油田内外的博文作者,组稿出版了一本生气勃勃的集子《42客博文》,首发式那天,北京、福建、广州一些知名人士来到大庆,出版俺爹俺娘系列摄影集和散文集的焦波,著有十几部随笔散文作品并在国内许多报刊开辟专栏的作家罗西,都对大庆油田散文创作给予很高评价。罗西说:“我没有想到,大庆,不但盛产石油,还盛产散文。”

之后,《丁香花丛书》出版,十余位大庆油田散文作者集团式冲锋,显示了写作实力与文学情怀。

大庆油田还有一些散文作品不多,偶尔发表零星篇章就能引起人们关注,学识才力属于佼佼者的人物。他们之中有李杰训、那子纯、梅祥华、谭成庄、左晓波、满文斗、王继勇、王天臣等。只要有好编辑去发动去组稿,这些人能够拿出无愧于大庆油田的精妙散文力作。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庆油田散文已经出版的集子数以百计。下面列出一组挂一漏万的明细,权作文学资料。李国昌的《老会战》,宫柯的《大野》,刘丽的《大庆往事》,李学恒的《海色》,刘修齐的《迎着风雨看彩虹》,彭荔卡的《静处如兰》,任胜才的《关东老磨坊》,刘培亮的《一个人走》,朱国军的《一杯茶》,刘桥侠的《行走的小桥》,吕天琳的《苹果为心而甜》,许俊德的《我的大庆》、《梦里花落》。昌庆艳的《昨日咖啡》、《走不出敦煌》、《月落心弦》,文今(刘淑琴)的《行走的云》,张小兰的《把月亮放进来》、《三十八岁的爱情》,王国仲的《柳笛集》、《落叶》、《飘逝的日子》,刘仁的《走近铁人》,魏国志的《一个记者眼里的大庆》,孙德贵的《暖日》。

大庆油田盛产石油,大庆油田盛产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油田盛产企业文化,大庆油田更塑造了油田散文。

[1]孙宝范,卢泽洲.铁人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刘畅.挺起中华脊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著者铁人大庆油田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海上铁人郝振山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全能三项:你也能够成为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