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2013-08-15姬昆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意译归化异化

姬昆生

在翻译界有学者认为直译、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和异化则是翻译策略,两者并不在同一层面。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此问题上也不能太绝对化。对于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究竟是翻译方法还是翻译策略,本文试从语用顺应论角度作一浅谈。

当前,由语用认知而进行的翻译分析和研究已很普遍,很多学者从语用认知理论——语用顺应论和关联理论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1]。其之所以从语用认知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如下:基于语用学的性质。语用理论实际上就是交际理论的一种,交际理论又是认知理论的一种,而翻译属于交际行为的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语用学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语言学方面,语言意义在翻译探研中的分析讨论是其研究的重点;参与者能成功地进行交流,这是所有跨语言文化交际成功的保障。

一、直译、意译、归化与异化均属于翻译方法

有学者认为,在分析直译与意译时,实质上谈论的是语言形式的变化及保留,而归化与异化谈论的则是文化的输出与接受;也有学者提出,直译与意译分歧的发展延伸就是归化与异化的分歧;更有学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异化就是直译,归化就是意译[2]。从中不难看出,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仅在内涵与关注重点上有所不同,其他都处于同一层面。因此,如果将直译、意译都归于方法,则归化与异化也应属于翻译方法。在西方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的相关文献中,归化、异化都被当作了一种翻译方法,加拿大的一位翻译学家就指出,很多人一般都把归化译成是“意译”[3]。因而,这几个概念都属于翻译方法,属于同一个层次。有学者之所以提出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处于不同的层次,其主要理由是,前者表达的只是在语言形式层面,而后者体现的不仅限于语言形式这个层次,同时在处理文化因素上也有所体现,所以其认为前者属于翻译方法,后者属于翻译策略。众所周知,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其不断变更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传播,而语言形式的变更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文化意象变化的影响。在进行翻译时,我们不能分别对翻译言语的内容及其文化进行处理,而应一并进行,同时兼顾。

另外,我们也很难在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两者之间划出明确界限。对此,有学者就提出,在现代的国内外翻译界,其直译与意译已经是那些想胜任翻译工作但没有足够学识的人的一种托词[4]。因此,对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这些概念的划分是相对的、模糊的,它们也影响到了对翻译现象的解释力。当然,这几个概念虽不足以解释所有翻译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它们存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首先,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层面上,这些概念归纳总结了翻译实践的理论,既给我们带来了实用的翻译方法,又为我们对翻译方法与策略的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几个概念使我们对两种语言的异同与翻译的文化功能有了更好的认识,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探研视角。

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都属于实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各有各的用途,它们不过是大量的翻译方法中的几种而已。

二、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就是翻译

西方著名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对于语用学的探讨结构,主张的是一种语用学综观,也就是在语言应用中,把语用学的研究应用于可以进行意义表达的各层面,对语言在使用时的复杂性进行全面的分析[5]。于是,其顺应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语言的特点是:变异性、商讨性及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表明语言可以进行选择;商讨性说明在选择语言时,不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者特定的形式来进行,而是基于灵活的语用原则与策略来完成;顺应性则给语言的选择带来了高度的灵活性,使交流的要求得到满足。

就翻译而言,其主要有翻译学科、翻译过程与翻译产品三层意思。学科的翻译比较抽象、肤浅,而后两者则较为具体、详细。语用顺应论对过程翻译和产品翻译作如下解释[6]:在对过程进行翻译时,就有目的语及目的语在形、声、义等不同层面上的要素选择问题。归根结底,翻译就是在原作者与译者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语内交际和在译者与译文读者间进行的第二次语内交际。而在第二次语内交际中,译者采用的媒介只能是目的语,进而在组成目的语语言的要素上进行不同的选择,以此来顺应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对于在顺应过程中译者别无选择时所做的译文语言种类及要素关系的选择,学界称之为被动顺应,而主动顺应则是对译文语言要素间的聚合关系的选择,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领悟自由裁量,这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另外,在通常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目的语语言要素时,还要与其文化规范相一致,这样成功交际才会有可能,所以被动顺应中也包含对目的语文化规范的顺应。

上文提到,在成功的交际过程中,所选择的语言皆是交际者顺应了受话人认知环境的结果。换句话来说,动态顺应是语言成功交际的语用策略,是使读者的认知效果充足而取得成功交际的保障。翻译属于语言交际,其策略也必定属于动态顺应[7]。不管是直译、意译或者归化与异化,其仅仅属于翻译的方法,在使用时都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对象,同时还要对读者的认知效果给予关注。因此,这些概念不过是在动态顺应的策略下,为了使交际成功所采取的方法而已。在具体的运用中分析这些概念时,如果远离翻译的动态顺应策略,则其是毫无意义的。其缘由在于,有很多的翻译现象不能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解释,而且译者本身也并非想怎样就怎样,也必定要受到很多的制约。

至此,我们认为动态顺应属于翻译方法之上的翻译策略,其策略性主要体现于:在具体语境中,让译者认识到,在选择语言时虽然要被动顺应组成语言要素的关系,但语言要素间的聚合关系能够主动顺应,使其自由选择权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对于翻译的目的、读者对象的认知环境也要很好地掌握,从而使读者对象的认知效果明显而充沛,进而使交际成功[8]。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语用顺应论的视角,提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其中动态顺应有主动顺应与被动顺应,而翻译的产品指的是这些动态在实用的时空下顺应的结果。此外,本文在对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阐述和说明的同时,也从语用认知层面阐明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等这些概念只是诸多翻译方法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所谓的翻译策略,翻译的策略应该是动态的顺应。

[1]王瑜霞.浅谈语用翻译实践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42-143.

[2]杨玲.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113-115.

[3]林又佳.语用翻译对英汉翻译教学的指导[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4):123-125.

[4]王广俊.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158-160.

[5]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Limited,2000:159-160.

[6]郭静.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89-90.

[7]雷晓靓,杨真洪.语用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35-137.

[8]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9):119-121.

猜你喜欢

意译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