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翻译之我见
2013-08-15陈薇
陈 薇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翻译之我见
陈 薇
莫言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除作品特色与翻译作家共同演绎外,还有电影媒介传播影响、文学出版谋求中外合作、文化软实力增强导致汉语地位的提升等因素。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翻译
陈薇/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河南郑州 45000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世界性的文学奖着实让中国文学界为之振奋,也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对中国文学创作走向更高层发展毫无疑问起到了推进作用。由于文学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它向世界文学界成功展示了中国文学,在知识传播中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可以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最大喜事。然而,莫言的获奖最大因素得益于文学翻译的结果。透过莫言作品获奖的背后,我们发现,推动中国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作品特色与翻译功底共同演绎
(一)莫言作品的独有特色
莫言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由于莫言的写作特色也使其小说《蛙》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和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的大奖,是继巴金之后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正如瑞典文学院于2012年10月11日颁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公报中所言:“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1]
(二)翻译作家的灵活展现
莫言以中国早期民间故事为原型的文学作品,让这位多产作家收录在1985年出版的中国作家选集中,引起英文作家葛浩文的注意。他觉得那是自中国毁灭性的文化大革命后,他所读到的真正真实的中国故事之一。而在中国文学中这些并不算新颖;但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可谓焕然一新,同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又有截然不同。当英文作家葛浩文看到莫言《天堂蒜薹之歌》文章的杂志后,他对莫言大胆描述了一个失败的中国农村起义的故事感到极大兴趣。而葛浩文的翻译特点也使莫言译作得到淋漓尽致的风格展现。例如,在对莫言小说《酒国》翻译中,对原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葛浩文用英文译(文中简称“葛译“)为“Anybody who doesn't drink doesn't deserve to be called a man……”;原文……“喝道:‘兔崽子,你敢骂老子?老子毙了你!’”,葛译:“……and roared,‘You bastard,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re talking to? You're dead meat!’”。这些灵活生动的翻译,事实上也真实展现了作品的原有特色与内涵。因此,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但成为中国文坛的焦点,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掀起了“莫言热”。 在一年一度的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国际书展上,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人参展,莫言的作品获得最高关注度。其中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总编费莫塞耶对莫言的作品评价说:“莫言作品具有独特的文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且通俗易懂。”[2]
(三)本土文学成功走向国际化
莫言得奖一方面是实力使然,另一方面是他作品的国际化接受程度。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余年来,用非西方语言的写作者获奖寥寥,翻译成为通往诺奖之路的一道厚墙。作为被国外评论称为“作品被翻译最多的当代中国作家”和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多的西方译者——莫言和葛浩文,注定要在中国文学通往诺奖与世界文学市场的路上,留下自己的位置。据统计,莫言的许多重要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仅文学翻译的各种语言达20余种。其中,《红高粱家族》有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等;《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檀香刑》有越南文、日文、意大利文、韩文、法文版本等等。《生死疲劳》也与越南、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的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许多国家还出版过莫言的多种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这些多语种的翻译作品,自此占有一定的读者量,深受世界上众多读者的喜爱。因此,在莫言获奖后,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在中国有许多更好的作家,他们不那么著名,是因为他们作品没有被翻译成英文,也没有葛浩文这样的译者。[3]可见,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归根结底需要依赖一批精通中文的外国翻译家与学者。如果中国作家能与这些外国翻译家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将既有利于外国译者快速锁定有价值的中国作品,也有利于中国作家深度了解别国的读者心理,以推动中国文学翻译人才的发展。
二、电影媒介的传播影响
在葛浩文翻译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和《红高粱》时,1987年,著名导演张艺谋将《红高粱》拍成了电影,并于1988年春节期间作为鸿片巨制在国内外隆重上映产生轰动效应,自荣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之后,电影《红高粱》也成为中国电影首次跨入世界电影前列的里程碑。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文学首先以电影形式推到国外读者和观众面前。在当时传媒技术中,电影的传播效果对观众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红高梁》这部影片被译成英文首先在世界放映,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也可以这么说,莫言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看似一种巧合,事实上也是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开放后,从电影《红高梁》1988年在国内公开放映后,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最高奖项,也是在此后两年内我国第一部获得国内外11项奖项最多的影片。据统计,仅在1988年中就获得了6项大奖。除1988年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外,电影《红高梁》还获得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9年,电影《红高梁》又获得3项大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一年后,电影《红高梁》再次获得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诸如此类的世界性奖项的获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全世界电影界获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殊荣。莫言的《红高梁》真的“红”了,电影《红高梁》作为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影响了中国电影传媒人,也把莫言一个中国内地作家推到了西方媒体和国外读者面前。在导演张艺谋“红了”和女主角巩俐也“红了”的背后,在国际文学界,人们开始关注《红高梁》的作者莫言,尽管当时他没有像张艺谋和巩俐那么“红”,但是,这为他在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埋下伏笔,这也是他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向世界文学的一个突破口。2012年,作为《红高粱》的作者,最晚“红了”的莫言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偶然。也可以这么说,没有电影《红高梁》在世界上巨大传媒影响力,莫言文学作品被世界人民认知和喜爱,还要等多少年,还是一个未知数。
三、文学出版谋求中外合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曾认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4]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莫言作品的主要英文翻译家葛浩文在偶然机会读到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小说。1993年,他将试译本寄给了出版社,结果出版社愿意支付他高出平常四倍的版税,这成为了葛浩文中英文作品翻译事业的里程碑,也成就了莫言作品进入英语市场的一个开始。随后,葛浩文成为了莫言作品 《天堂蒜薹之歌》(1995年译)、《丰乳肥臀》(1996年译)、《酒国》 和 《师傅越来越幽默》(2001年译)、《生死疲劳》(2006年译)等作品的英文译者。而莫言的作品,也借由葛浩文的英文译本,被转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个语言版本。而法文、德文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可阅读的语言之一。可见,正是这些作品的出版促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可能。当然,莫言获奖让更多国外读者关注中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良好契机。因此,中国当代文学要想抓住机遇,登高涉远,谋求合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合力包括政府与民间,中国作家与外国翻译家,以及外国出版商之间的协力。当前中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缺乏规划,在德国,一本中国小说的出版,仅仅是源于一次巧遇或一种尝试。这种无计划性表现对作家、文学流派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对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翻译也缺乏系统性规划。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多样,需要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最好能制定一个系统全面且有所侧重的翻译计划,并给予有力支持。据悉,中国作家协会已开展中国作家百部精品工程,即由中国作协组织推荐作品,如果国内外翻译家有兴趣,可以申请翻译出版费用补助。
近几年,国外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已逐渐由大学出版社转向商业出版社,一些国际出版巨头也开始关注中国文学。但是商业出版社必然会优先追逐商业价值,这就可能导致碰见畅销书就一拥而上,书不畅销就一起撤兵。这种骤冷骤热的恶性竞争,必然会伤害到出版市场的长期发展。与其这样,不如提前有效沟通,细分市场,做出各自特色,促成出版市场的共赢。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文学走出去不同于出口商品,这是缓慢的过程,需要国内出版商与国外出版商相互沟通和中国作协的全局计划,才能实现共赢,从而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四、文化软实力增强导致汉语地位的提升
在诺贝尔于1895年所立遗嘱中,曾写道:“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5]诺贝尔基金自1900年设立以来,在这一百多年中,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及文学家都曾获此殊荣,这也是科学家和文学家一生的梦想和个人的最高殊荣。然而,一百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国,却无一个中国籍者获得这项国际性的大奖。归根结底,主要是中国在大多数年代中,对国外许多人形成的印象或记忆,属于国弱民穷的国家。近几十年来,随着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汉语不再因为难学难写被国外人所忽略。可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们把学汉语像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学英语一样,在世界各国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汉语热。这样的结果,也是让更多国家人读到这些作品,从而推动中国文学向世界文学越来越受欢迎。反之,一种无人知晓的母语文字,只能本民族的人得以传播延续,甚至在世界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强势语言越来越强,弱势语言渐渐走向灭绝。
:
[1]丁文.莫言简介及作品特点[N].劳动报,2012-10-12(10)
[2]王兴,王文.莫言作品成外国出版商眼中“香饽饽”[N].天天新报,2012-12-12(A11)
[3]王丹阳.想当莫言,先得“巴结”翻译?[N].广州日报,2012-11-02(AII10)
[4]张玉.文学翻译助力莫言获诺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03(5)
[5]汪金友.诺贝尔:108个字的自传和遗嘱[J].新湘评论,2013,(6):24-25
I207
A
1671-6531(2013)16-0018-02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及海外推广研究——以莫言获奖为契机 (项目编号:SKL-2013-838)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责任编辑: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