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新内容
2013-08-15陈毅
陈 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时,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针对新时期中职教育不同于以前职业化精英教育的大众化特点,中职学校应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探索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以进一步推进中职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相对于本科和大专教育来说,中职教育更应以生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一)立德树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将“教人做人”作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和“求知求学”二者结合的根本任务,而德育是树人的根本。
然而,在实用主义盛行、学生家长认知模糊、职业教育突出技术培训和专业教育定位单一等多种原因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职业化教育过早、过急、形式过于单一的实用问题,德育工作长时间游离于主体教育的外围,从而使中职学生的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过强,人文素养不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坚持以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理念,转变重技能的“职业培训”观念和僵化保守的“机械化”单一培养模式,从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出发,致力于培养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重塑养成是中职学校育人的关键
由于每个学校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拥有的校内外资源不同,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和特性存在差异,所以学校教育的逻辑出发点应该是该校及其学生的现实状况,德育工作更应从校情和学情出发。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因其育人目标和生源的不同,要走养成教育之路,而重塑与养成部分学生的习惯与习性是其中关键所在。
第一,从新时期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中职学校的师资配备和导向基本是“重教弱育”、“尚武轻文”,再加上学校的角色定位还未从原有的母体中扭转过来,势必导致德育的式微。第二,从生源情况来看,由于特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又由于现时中职的教育对象年龄小,入学成绩比较低,学科基础相对较弱等因素,个别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的自暴自弃或自以为是的实用主义倾向。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从小缺乏关爱,还有些学生家长从小对孩子期望过高,把自己曾经的愿望或理想强加给学生,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自暴自弃。第三,中职学校的路径依赖和交叉传染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刚入校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确立的新生很容易被行为习惯不好的老生传染。如何重塑和养成部分中职差生的良性心理,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否则,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文化教育,无论是培养技术人才,还是培养艺术人才,都可能是空谈。
纵观近几年因家庭教育缺乏,家庭或学校的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学生自身修养意识不强,受外界庸俗文化,特别是网络影视中的伪文化影响较大的现状,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艰巨。
二、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老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必须从中职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生为本,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
(一)融入生活的德育
传统的德育是以“圣人先贤”作为理想榜样引导人学习向上,往往脱离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或平凡世界,叫人遥不可及。当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一面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品德”,一面是学生对此的不屑一顾。生活的德育就是将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温暖并身体力行去做应该做的事。这种生活化、常态化的德育方式,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路径,将显性的教育溶解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和效果。
(二)走近生态的德育
人从自然中来,理应到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爱。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到接近“原生态”的乡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在校园里学会保护大自然,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也可以让学生亲手栽下成长树、校友林并亲自管理呵护,以此转变某些学生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和谐的自然观。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观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关注身边的小动物或植物,养成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通过爱自然而推己及人。
(三)体现关怀的德育
品德构建是知情意行的相统一,内在与外在相一致的动态激励过程。关怀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师长的爱去影响教育学生。教师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不但要成为课上的师者,更要成为学生课下的朋友,在教与学、课上与课下的交流沟通中去关怀自己的学生。对于那些留守家庭或单亲家庭里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教师更应关注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在模仿中学会关怀。在关怀他人的体验中,学生会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
(四)渗透智慧的德育
知性即德性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德育课题。将德育与智育统一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德育的任务是把社会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有一个体验和认同的过程,如果在智育教学中贯穿德育,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品德。另外,德育过程也需要智育的支撑。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会认同并践行。完整的德育应该是智德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分离。通过智慧的德性教育,树立中职生的是非观、荣辱观、公平正义观,让他们在明晰什么是对的、美的、公正的基础上,将知性内化为品德,外化为行动。
我们的德育要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中渗透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以中职生的全面协调应用发展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和任务,在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马思援.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N].中国教育报,2004-10-29
[2]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号)[Z]
[3]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4]龚润恩.中职德育要让自暴自弃的孩子昂首挺胸地走向社会——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蒋乃平[N].中国青年报,2009-02-09(6)
[5]包玉琴.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J].教育探索,2003,(3):77-79
[6]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