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
2013-08-15陈湉
陈 湉
中国高等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及创新现代文化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角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王铭曾经说过:“大学是传承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殿堂,对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建设任务,高校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文化传承及其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使命,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基础,也是现阶段我国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战略性全局问题[1]”。“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中华先贤的文化理念一直以来都有浓重的教育色彩,而在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过程中高等教育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上世纪开始,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一直都保有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优良传统的光荣使命,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也是党和国家向其提出的新要求。
一、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信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伴随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早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中就首次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且把它定义为“在学校中所形成的特别的文化[3]”。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指的是“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4]”。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5]”。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民办高校办学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最终为经济社会服务。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各个方面的水平,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要明确在校园建设中,文化的重要功能及其定位,不断地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而言,若校园文化能够保证教育主导思想的稳定性,那么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也就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并未将精神文化的建设提升到和物质文化建设一样的高度上来。
1.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因为考虑到招生前景,某些民办高校过于强调就业导向,没有用真正的“大学”的理念办大学,对基础性专业兴趣不高,减小规模甚至取消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并未成为民办高校主要考虑设置的专业,一些相关课程也未被重视。同时,由于民办高校举办方多为私营企业等实际原因,企业势必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多元化经营,但随之而来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师生的价值观产生较大冲击,甚至于商业气息掩盖了学术气氛。
2.享乐娱乐思想。民办高校生源素质不高,“痞”和“俗”的校园文化不断滋长,娱乐享乐思想盛行。这种娱乐享乐至上的思想使得大学文化开始走向肤浅化和庸俗化,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发烧于电子设备里,越来越缺乏对高品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缺乏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在这样的现状之下,无从谈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人文精神缺失。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民办高校中,学生的家境大都不错,父母溺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加上人文精神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不知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从“药家鑫”和“我爸是李刚”等事件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当代高校校园严重缺失人文精神。
4.创新和独特性缺乏。高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但由于教学、行政、文明建设等评估工作任务繁重,一些教学和行政资源是为达标服务的。另外一些高校尤其是建校历史比较短的民办高校,本身文化底蕴不厚,相对发展水平有限,难以形成有特色的真正的校园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足。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世世代代的华人继承下来并不断演化提炼,再汇聚而成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色的、反映中华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民族文化。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诚然,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地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时代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过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幸福生活;而如今,人们却把自己紧锁在层层铁网之中,生活中受到恶意威胁的事情也是频频发生。一位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发出过如下感叹:“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了”。
上述现象都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以上这些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需要我们去努力克服。
三、推进民办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
高校文化属于开放式文化,既要传承文明,又得创新知识。若要形成新的观念,创造新的文化,必然会与多种价值观念或知识体系发生消长和冲突。校园人是通过借助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文化传媒,获得新思想、新信息,使我们的校园知识、文明以及层次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
1.以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促进有特色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宗旨,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另外,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尊重历史,求本溯源,传承学校独特而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
2.创新文化的培育机制建设。文化的创新不能一蹴而就,文化育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高校要实现文化创新,首要任务是要完成文化环境的优化机制、文化科技融合机制文化资源整合机制、文化精英培育机制、文化品牌创建机制、文化保障激励机制。福建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可以融入闽南文化、闽越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等地域文化。这些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入校园,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
3.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工作的首要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这也是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民办高校要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问题,立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吸收并弘扬各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大学精神,从而使学生的文化自觉得以提高,使他们的文化自信得以增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民办高校要切实地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和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物步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核心要素之一。高校当积极攻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切阻碍,为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及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积极研究如何有效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如何吸收及利用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民族意志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5.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民办高校要自觉地参与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去,要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尤其要加快对文化的研究及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积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不断地满足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同时,民办高校还可考虑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一些专业,吸纳社会生源,培养文化创意相关从业人员,提高就业率。
6.企业参与建设。一些民办高校拥有雄厚的企业资助背景,在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既能提高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又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后,能快速适应并接受就业企业的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广泛接收来自企业的各种反馈信息,让企业的精神、形象、活动、产品、制度等与校园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大学生适应和接受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
四、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新阶段。高等教育应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现知识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努力推进高校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稳步迈进,“高等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及文化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5]。”由此可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承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社会给民办高校提出一种新的要求。民办高校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其思路要融合社团、课堂、日常生活规范、企业实训等活动,多手段、多途径地开展校园文化的培养。
民办高校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深入认真总结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历史和现实条件,办学定位准确,以内涵鲜明且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科学研究、社会形象等不断发展提高,树立属于自己的文化旗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1]杨胜宽.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10
[2]王建利.高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48-50
[3]刘巧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微[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1):30-32
[4]冯刚.文化传承创新与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2)
[5]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