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公共图书馆讲座立体化互动关系的构建

2013-08-15杨嘉骆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立体化讲师

杨嘉骆

听众是公共图书馆讲座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生命所在。如果讲座没有了听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听众是演讲的目的和目标”。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开展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让社会大众共享文化成果。因此,在公共图书馆讲座中,听众与讲座组织方、讲师同样重要。若要充分发挥讲座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听众,并在公共图书馆讲座组织方、讲师、听众三者之间构建立体化互动关系。本文试从主体间性角度诠释构建立体化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

一、“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

“主体间性”是 20世纪以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解释学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哲学范式。胡塞尔最先提出了 “主体间性 ”这个概念 ,但刚开始他提出的是 “主体性”,是从比较消极的角度来理解,认为主体性就是个人化、主观化,强调的是个人作用的发挥,也就是他自己说的“面向事物本身”。他的观点遭到了当时学术界的严重抨击。为了缓解冲突,他对“主体性”理论进行了完善,强调关系双方均具有主体性和地位的平等性,把主体性修正为主体间性,进而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个概念。

“主体间性”概念的形成是逐步进行的,它是经过后人的思索、探究、讨论、补充、修改才逐渐被学术界所认同。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特别是从海德格尔开始,主体间性具有了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正如王锐生所概括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应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了解、彼此承认、人格与机会平等、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是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从“主体间性”概念可以看出,在公共图书馆讲座开展过程中,讲座组织方、讲师以及听众都是公共图书馆讲座活动的重要主体,他们不是以孤立的个体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存在的,整个活动是一种人对人的、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活动。

二、公共图书馆讲座与听众关系的现状

(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未以听众需求为导向开展讲座

在开展公共图书馆讲座过程中,部分公共图书馆并没有以大众需求为导向,而是根据自己主观意向确定讲座选题、讲师、讲座时间等事项,因此时常出现讲座严重冷场的现象。与此同时,大众对讲座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为信息化时代,讲座是能让大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获取丰富和完善的信息的最好形式之一,它既能提供全面的分析,系统的梳理,合理的指导,又是一种便捷式的学习方式。若讲座选题不符合大众口味,或者讲师水平不高,或者讲座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他们可能选择不去听讲座。目前很多基层图书馆在开展讲座活动时,没有做充分的需求和满意度调研工作,结果导致讲座冷场,但周边的居民又渴望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如果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图书馆讲座便失去了举办的意义,只能成为一项摆设。

(二)公共图书馆讲座忽视了听众的参与性

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视听众为信息接收者,讲座都是采取“灌输式”讲授方式,讲师在台上讲什么,下面听众听什么,这严重忽视了听众的现场参与性。公共图书馆还忽视了听众对讲座活动辅助工作的参与。其实在公共图书馆讲座活动中不乏有对讲座很热衷的听众,他们不仅愿意听讲座,而且愿意参与讲座的组织工作。他们可以为讲座活动提出宝贵的意见,也可以协助讲座活动工作人员做好现场辅助工作,如选题选定、讲师推荐、协助布置会场、递话筒等工作。

(三)公共图书馆讲座难以满足听众日渐提高的预期

随着近年来公共图书馆讲座的蓬勃发展,以及讲座视频网络点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已经可以享用到极为丰富的讲座资源。面对海量且质量参差不齐的讲座资源,听众有时很难作选择。在这种环境下,听众希望能够听到高质量的讲座,因此对讲座的预期越来越高,如希望图书馆讲座选题更加精品化、开展有深度的系列化讲座、多邀请名师做讲座,希望图书馆讲座能够走进社区、拓宽讲座信息传播方式等等。听众的预期逐渐升高,这对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公共图书馆讲座互动关系的立体化构建

(一)构建立体化互动关系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讲座活动是一种人对人的、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活动。在公共图书馆讲座活动中,听众与讲座组织方、讲师一样,都是讲座活动的重要主体,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相互共生的,缺少任何一方主体的参与,讲座活动都不可能成功。若在讲座和听众之间构建立体化互动关系,使讲座组织方与听众、讲师与听众之间有效互动起来,并贯穿于讲座前、讲座中及讲座后整个过程,就能提高听众对讲座的满意度,就能让讲座更有意义。

笔者认为“立体化互动关系”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全过程的立体互动关系”,即在讲座前、讲座中、讲座后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互动关系;二是“全方位的互动关系”,即讲座组织方与听众之间、讲师与听众之间分别建立互动关系。

(二)构建立体化互动关系的途径

1.基于听众需求调查的讲座策划。在讲座举办前,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开展公众需求调查方式与听众积极地构建立体化互动关系。公共图书馆定期对听众群体进行调查,掌握听众群体的构成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反馈及交流等形式了解他们对讲座选题、讲师、举办频率、举办地点等方面的需求,建立适合大众的讲座题库及讲师库,围绕听众感兴趣的主题适时地开展讲座,努力做到贴近民生,迎合大众,注重专业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广州图书馆自开办讲座以来,一方面坚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培育了“羊城学堂”品牌,另一方面坚持每年对听众进行调查,了解听众需求,并围绕他们所关注的文学艺术、国学经典、岭南文化、健康卫生、法律知识、投资理财等主题积极开展讲座。

2.基于现场状况的临场互动。成功的讲座离不开听众的支持配合,离不开讲师与听众的和谐互动。因此,公共图书馆讲座不能完全采取“灌输式”方式,讲师在台上讲什么,下面听众听什么,读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多采取互动的方式使读者能与讲师进行现场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增值。正如陈萍、林坤香等学者提出的观点,“演讲活动中,演讲者和听众都是平等的个体,他们有着平等交流思想的权利,听众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获取知识。演讲者不是演讲活动的导演,他是演讲过程中的一个成员,在与听众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地在重构知识、重构情感、重构观点。”。比如,在每期讲座结束前半小时,让读者能与讲师就讲座内容进行现场交流,或者邀请技艺专家手把手现场教授。广州图书馆“羊城学堂”在讲座现场互动方面做得比较突出。2012年10月,“羊城学堂”推出系列讲座——“达人故事fun享会”。 “达人故事fun享会”针对市民的喜好,邀请民间达人分享他们的惊人技艺和精彩故事,并在现场与听众积极互动,手把手传授技艺。讲座一经推出,深受市民欢迎。

3.基于满意度调查的讲座改进。在讲座举办前,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公众满意度调查的方式与听众积极地构建立体化互动关系。公共图书馆在讲座结束后定期对听众进行满意度调查,从而了解听众对讲座选题、内容、讲师、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并不断改进完善。公共图书馆也可在网上设立讲座论坛栏目或通过BBS、QQ、MSN、电子邮件等,使读者在讲座结束后有机会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讲座内容,实现听众与听众、听众与讲师、听众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交流;可建立图书馆微博客,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图书馆微博客的“粉丝”,让他们及时看到图书馆讲座服务动态和参与讲座评论,使微博成为相互沟通的有效平台,图书馆也可从“粉丝”的意见中对讲座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广州图书馆于2012年12月开通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及时向粉丝们发布“羊城学堂”讲座的预告信息,并邀请粉丝们参与讲座满意度的评论。广州图书馆微博的开通,受到了广州市民的极大关注,也为听众与图书馆之间建立了一个互相沟通的有效平台。

[1]陈萍,林坤香.从“主体间性”视角论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20-21

[2]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3][德]亚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兴群.公共图书馆讲座可持续发展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5):91-94

[5]朱淑华.图书馆公益讲座听众群体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1):159-163

[6]李岩.对农电目的观众满意度研究——基于浙江电视台公共·农村频道的调查[D].杭州:浙江大学,2012

[7]张金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立体化讲师
金牌讲师在哪里
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专访CEDIA培训讲师薛磊
坚持图像的科学 深入解读ISF讲师Joel Silver
数学小讲师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