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搜索》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2013-08-15王雅君
王雅君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不可能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而大量的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丰富的客观事物本身就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而媒体对客观事物的报道又渗入了自身的立场和观点,无形中增加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难度。个人想在海量的信息中生存,必须要学会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摒弃不良有害的信息。作为信息发布的源头——新闻工作者,更应该站在职业角度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给社会和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仔细审视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媒介环境可以发现,虚假新闻、媒介审判、媒介暴力等现象并不鲜见。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媒介工作者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利用媒介巨大的影响力控制和引导舆论,甚至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上映之后在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片讲述了媒介暴力所引发的一个悲剧事件,对当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一、影片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
在影片《搜索》中,叶蓝秋是一位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的白领女性,在刚刚得知自己患淋巴癌晚期后伤心绝望,于是发生了在公交车上不肯让座并且对老人出言不逊的事情。这个事件刚好被实习记者杨佳琪用手机拍到,经过电视台的报道,再加上网络上的曝光,社会各界一片哗然,网民群情激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也纷纷围绕这一事件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让座门”事件愈演愈烈,为了跟踪报道,媒体和公众利用各种手段对女主角展开了“人肉搜索”[1]。随后她的工作、同事、上司甚至小学老师等私人生活和关系都被曝光,甚至与她有利益冲突和竞争关系的同事还以匿名形式在网上爆料叶蓝秋是“小三”,这条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顷刻间让已经被认为品德低下的叶蓝秋“罪加一等”,背上“小三”的骂名。因为“不给老人让座”、“小三”的这些标签化印象,让叶蓝秋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无路可逃,加上病痛的折磨,终于在绝望中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网民不问事实的盲目跟风是间接的刽子手,而新闻记者的炒作报道是导致叶蓝秋失去性命的元凶。
首先,媒体对某些现象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让受众形成了标签化的印象。在《搜索》中,他们认为不让座就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完全不考虑当事人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情况。正是媒体的固定模式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引导受众对这种“不道德”行为进行批判,造成网络暴力行为。所以媒体是这场人肉搜索的起源。其次,媒体工作人不具备把关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点击率、关注度、收视率的追捧,失去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真实报道的态度。
影片以感性唯美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虽然影片的结果还是美好的,可是如果当初新闻记者能公正、真实地传播和报道这件事情的全部过程,而不是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就随意夸大、扭曲或删减事件本身,叶蓝秋就不会“含冤而死”。在这场悲剧中,我们新闻人不得不从自身出发重新审视和重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
二、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思考
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不断壮大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成为了事件发生的第一报道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民声”的自由表达,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由于缺少新闻把关,会导致虚假信息泛滥、侵犯公众隐私、引发不良舆论导向、污染网络环境。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需要优秀的新闻记者引导良好的舆论环境,可是很多新闻记者和新闻从业人员却没能担负这一重任。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新闻失真。新闻失真包括两种,一是虚假新闻。新闻记者有意违反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为了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捏造事件。现如今随着摄影技术、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一些新闻记者利用这些数字影像技术伪造图片,给新闻报道真实性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著名的“华南虎事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二是报道失实。首先,为了追求收视率和个人名利,一些记者夸大事实、炒作新闻,或者在新闻报道中夹带个人色彩,一味地偏激报道,同样也忽视了“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这个原则。这样的行为不仅直接玷污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也辜负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2]第二是做有偿新闻。某些新闻单位或者记者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劳务费、红包、礼品等好处。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应该是第一时间追踪到新闻现场,经过探索、提炼和比较,捕捉具有揭示社会生活意义本质的新闻事实。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前,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真实的报道,以社会效益为前提搞好经济发展。第三是侵犯个人隐私。一些新闻记者为了抢到热点或独家新闻,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利用职务之便,不择手段进行偷拍或者暗访,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如果事件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隐性采访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对象或者事件没有危害社会及他人,新闻记者不应该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把对方的隐私公布于众,比如明星个人生活等。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
第一,媒体竞争激烈。目前全国的媒体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我国2005年共有报纸1930种,期刊9485种,电视台302个,广播1932个,电视频道1279个。同一地区或者同类媒体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争夺受众、获得广告商的投资,一些媒体单位和记者盲目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抢夺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第二,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经济情况决定了媒体盈利与否,这也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使得一些记者只求眼前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第三,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一些媒体单位不注重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培养,只追求经济效益,这样的工作环境让记者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一些记者出现错误,媒体主管部门的奖惩措施也不严格,新闻记者没有职业意识,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策略
媒体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更应该是公众矛盾的协调者。好的媒体能让公众看清事情的真相,并且培养公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加强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新闻媒体业是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广泛和巨大的影响力,有着特殊重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基本职业道德守则,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同时,媒体人要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代表公众良知,反映公众的心声,做出的报道要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缓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媒介教育。现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地区都十分注重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促进公民学会合理地使用媒介。公民尚且如此,作为信息发出的源头,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加强媒介教育。如果新闻单位可以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媒介教育,做好就职前的培训以及定期开设媒介教育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促进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提高。
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制定法律法规。首先,政府方面应该及时设立有效的法律监管制度,特别是对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记者职业道德的新问题,应该尽快完善相应法律政策,这样才能保证同类的违法行为受到法律的管制;其次,在新闻单位内部也应该建立规章制度,有些媒体单位对新闻记者的不良行为置之不理,甚至暗中鼓励,纵容了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范。媒体单位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鼓励优秀的报道行为,对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惩治。
建立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在体制内,应该建立一些机构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监督,对于好的新闻报道现象进行鼓励,对于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新闻报道现象给予批评,严重者应移交相关政府部门处理。对于多次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记者和媒体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取缔其报道资格。在体制外,应该鼓励公众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监督,公众接触或者发现新闻记者道德失范的行为之后,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投诉,对记者及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的主要传播者,肩负着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应遵守社会公德,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树立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崭新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辉煌发展。
[1]闫蕾蕾.以电影《搜索》为例解读网络暴力[J].青年记者,2012,(11):67-68
[2]张赟.新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传媒科技,2012,(7):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