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和临床心理学的结合——焦虑、抑郁理论建构及其社会信息加工
2013-08-15袁京泉
曲 哲,袁京泉
一、引言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很多学术研讨及认知行为模型,它们都是以探明变态行为认知加工为其研讨目的,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系列杂志《认知治疗和研究》,这就是在临床心理学界轰动一时的所谓一次认知革命。通过这次认知革命,使得进行认知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临床与认知心理学这二者内在联系上来,并且在分析过程中运用了比以往更为精确的手段,这使得早期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总的来说,有关临床变态学及其认知加工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这是科学家更为关注和重视的;而对临床现象信息进行加工这种方式,也是他们经常运用的研究方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早期,当时编辑专栏以及传统论文的流行主题就是社会认知;当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其研究的主题也是那些影响认知加工的社会因素。很多事实表明,临床心理学受社会认知影响极大,特别是诸如那些牵涉到有关临床评价和决策的、或者精神疗法的,对临床医学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全面和重大。一直到今天,以心理变态学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具体变态行为及情绪障碍等问题进行研究,仍是认知工作在临床心理学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二、关于焦虑和抑郁的研究现状
焦虑和抑郁,这种情绪失调的主要表现,正是它起到了把社会认知和精神变态学这二者融合为一体的作用。有关焦虑和抑郁的研究,不仅手段多样,而且开始研究的时间都比较早。例如研究焦虑的社会认知理论,已长达十多年了,而对抑郁这种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更是长达二十多年。当前影响人类精神健康的主要问题,就是抑郁和焦虑,这二者往往同一时间出现,并且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人的情绪。在早期的相关描述中,并不把情绪障碍作为认知上的问题,仅把它作为一种情绪感受上的障碍;后来通过情绪的认知归因理论(沙赫特和辛格的认知建构)和抑郁的创新性理论(贝克基于思想可预先决定个人的抑郁及焦虑的一种理论),才把有关情绪障碍的研究,提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又有了抑郁的无望和无助这种全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从思想认知过程和记忆认知过程这两方面的交互作用来重新对抑郁进行认识。有关抑郁和焦虑的研究,都极其重视这二者的图式及知觉,对他人进行评价过程中受到自我表征所起的作用,并非常重视以直接方式来进行比较研究这类人群。基于控制和社会比较这两种动机能把当前很多与抑郁和焦虑有关的理论框架显著地勾勒出来,因而在知觉他人过程中就这两种动机所起的作用,也进行了相关检验。有关这些验证都集中把抑郁和焦虑的主要认知理论进行了重点说明,虽然这些理论还无法做到把抑郁和焦虑在社会知觉加工中所能达到的作用程度明确表达出来,但它们同样可以为我们对自我表征本质及有关抑郁和焦虑者所产生动机影响特点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非常必要的帮助和启发。
三、关于抑郁和焦虑认知理论的阐述
(一)关于贝克理论的阐述
有关图式就是这个理论的构建中心。所谓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其中有组织的知识内容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个体,主要包括三部分:①概念的多种基本属性;②属性间的各种关系;③具体事例或者样本。此外,选择输入新信息、提取储存信息、整合信息以及对缺失信息进行相应地补充,这是图式所要做的,也是图式所需注意的,以这种方式促使这些信息与图式能够保持一致性,为我们对信息的解释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受到某种刺激能在情感上或者行为上相应地作出某种反应。
这种理论认为,认知系统在调节功能方面一旦发生障碍,就出现情绪失调,也就激活了异常图式,使图式不同于恒定状态,此时某些消极因素将包括在异常图式里。这些消极图式会牵涉到一个人很早以前的创伤经验及相应的生活情境,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某些负性生活事件再刺激这些图式,就会把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基础——负性认知激发出来。根据这个理论,有关图式具体内容的差异正是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区别。虽然这些图式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以潜伏状态存在着,但一旦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就会变得极其活跃,并且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所产生的影响将十分的积极。
(二)关于无助—无望模型的阐述
相比于贝克理论,有关认知的双压力模型是无助—无望模型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个模型中,有关认知双重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体对未来作出消极的预测,也就是说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最终原因,跟负性生活事件在控制中的个体差异有着极大的关系。由这个模型可以知道,有关个体对消极预期概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把负性事件进行普遍化解释的那种倾向,也就是个体把无望预期概率的提高是通过负性事件的不可控制倾向。若继续假设这个模型,那些预期之间的内部相关将决定着焦虑或者抑郁的产生结果。进一步说,由于一个人对预期的不可预测性而出现无助感,这是属于纯焦虑;若一个人对未来结果的预期无法进行预测,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那些无法确定的消极信念往往与这个预期有着很大关系,此时就会产生焦虑与抑郁的混合情绪;一旦那些消极预期结果由无法确定变为可以确定,则就会产生无望的抑郁情绪。所以,有关焦虑和抑郁之间的有序关系通过无助——无望这个理论得到了很好的论证;对预期的不可控制力,这是焦虑者和抑郁者所显示的,这已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可。
(三)关于自我差异理论的阐述
近年来能够对焦虑和抑郁的产生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自我差异理论。Higgins在他的自我差异理论中,对抑郁、焦虑的情绪跟自我导向差异和自我概念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述,在他看来,有关焦虑和抑郁这种情绪主要是来源于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即本人立场的理想自我与本人立场的现实自我。近阶段,霍金斯也发表了一个旨在把自我信念不可兼容的这种带有显著情绪问题进行描述的模型。由自我特征出发,以两个认知纬度来分别体现自我和自我立场。通过对这两个纬度横跨,将产生以两个自我的结合点来构成自我概念的本质,至于自我导向上的标志将由其他的相关结合点所组成。此外,那些不同种类的消极影响将由各种具体的自我差异所产生,尤其是,若自我冲突于实际自我,就会使跟焦虑有关的这种情绪体验产生出来。通过研究表明,个体之所以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期待就是来源于其比较丰富的各种客体知识,当这种期待无法受到个体认知结构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水平所满足时,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出现比较消极适应的情绪。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若激活那些自我表征,诸如实际与应该、理想与实际,长期不适这种症状就将长期出现。
四、关于抑郁和焦虑中图式偏导的探讨
有关结构化的认知因素,广泛存在于焦虑和抑郁之中,这些成分内容,不仅跟抑郁有关的沮丧及失望情绪有着从属关系,而且还跟焦虑的危险情绪有着从属关系,此外还跟具体的加工偏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关于焦虑的认知加工
第一,焦虑中的注意。这种情绪中的注意具有极其明显的偏向,通过相关实验研究,可以发现,那些危险性刺激(与焦虑被试相匹配的)会对被试工作所完成情况进行干扰,直接测量注意定向,其结果表明那些环境之中的危险线索,将被焦虑被试所主动注意投向到受危险识别所提高唤醒的自我关注,也广泛存在于焦虑之中。第二,焦虑中的理解。这个研究主要围绕着这样一个事实:消极事件因焦虑者过高估计而出现的概率及把模糊刺激转化为危险性刺激的倾向,大量的研究都相当支持这两种偏向的存在,例如跟控制组不同的是焦虑被试会把模糊情境更多地转变为危险性情境。第三,焦虑中的记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焦虑者具有与危险性相一致的记忆偏向。但有事实表明,在与焦虑相关材料进行记忆时,焦虑者确实是存在着比较有限的记忆力,这主要是因为有关焦虑者在进行注意时,其过程类似一个自动化加工厂,一旦遇到危险因素,就会把对这些信息的进一步了解主动避开掉,以致把记忆抑制下来。
(二)关于抑郁中的认知加工
第一,抑郁中的注意。对这种注意偏向研究主要类型有两种:①基于相一致于抑郁认知的图式模型,得出对消极信息总是持选择性监控,这是抑郁者的一个共性;②自我关注,把注意直接投向自身,这是抑郁者的一种普遍倾向。第二,抑郁中的理解。在对模糊刺激进行解释时,抑郁者通常以消极偏向来进行表现,有关这些推断是源于抑郁的图式模型。第三,抑郁中的记忆。这些抑郁个体的记忆加工,由抑郁图式模型可得到比较多种的推断;其中抑郁个体会比较强烈记忆住那些消极信息,这是当前比较认可的一种推断。对于那些抑郁群体来说,非压抑性内容的自我参照词显然要比压抑性内容回忆效果差得多,而对于正常人来说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五、结束语
综上可知,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对抑郁和焦虑认知模型与情感障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对于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创建全面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李焕明.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焦虑情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3]陈锋.消除学生的国度焦虑[J].四川教育,2007,(8)
[4]彭卫.历史活动中的挫折情景与主体反应[J].学术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