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刍议
2013-08-15高坊洪
高坊洪
(九江职业大学 江西九江 332000)
0 引言
自上世纪中期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已经越来越被西方教育理论界所认同。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养分,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教育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到满足社会需求与满足个性需求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1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及人本主义的启示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们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特别重视关键能力(即核心能力)的培养。“关键”一词在德语中原意为“钥匙”,表明关键能力是打开就业创业之门的钥匙。国外发达国家也有称之为“基本能力”、“共同能力”和“软能力”等。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研究能力结构后,将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又分为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和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外语创新),并且组织力量开发这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体系,从而构建了我国综合职业能力体系的基本框架。职业核心能力作为综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揭示了人的能力素质在学习和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劳动者职业胜任最重要的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具体体现。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现时的状态,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显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2]。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标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或人格的健全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状况分析,基于人本主义的教育意识还比较淡薄,重技能轻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教育是育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兼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功利性和教育可发展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人格对等的现代教育人本主义理念,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学生需要、提升学生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应是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就业导向”人才观提出的现实需求。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米兰首次提出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将胜任特征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3]。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特质,在职业活动中,人和职业进行最佳组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人和职业最佳匹配。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在潜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正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21 世纪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有力冲击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劳动分工快速分化和整合,使得新职业的流动性更为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就劳动力市场而言,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已从重学历转变到重能力;对劳动者而言,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调查,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众多因素中,59%毕业生认为“理解与交流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与应用分析能力[4]。因此,只有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动适应岗位调整和工作环境,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4)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核心能力是能力结构最深层次的行为表现,与个人的潜能有关,这决定了其培养和养成不同于一般能力,必须通过多渠道渗透式教育教学,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创设条件,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上,应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在课程体系开发设计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要创设真实工作情景,以任务导向、项目教学、角色扮演设计教学载体,构建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领域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模式。通过参与、讨论、互动、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团队活动和教师情感交流中学习,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师要以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整体把握教学过程各要素间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全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知识掌握、能力训练、品德提升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的本质出发,探索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性,对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2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共识。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的拓展,而要体现在核心能力的素质结构目标追求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上,这才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魅力所在。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建立,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建立起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认识。要形成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并通过构建保障运行机制、“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训(习)基地、开放式实训体系、目标与过程考核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等,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丰富和拓展,以彰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2)聚集职业核心能力要素,重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要以职业核心能力要求为基础,融入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及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实现知识构建和工作过程相融合。要构建“两层三模块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其中“两层”是指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认知层面的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核心能力操作性课程体系,并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细化为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三个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操作性课程体系采用目标(O)、任务(T)、准备(P)、行动(A)、评估(E)“OTPAE五步程序”组织训练。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毕业实践与顶岗就业相结合“五个结合”,开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高素质、强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3)加强职业指导,促进职业核心能力自我培养。职业指导是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着重解决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性格、能力、倾向、兴趣、动机、价值观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导航设计,使学生清楚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为导向,必须通过校园文化、第二课堂、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职业能力素质提升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我,并对自己的职业设计做出适当的调整,自觉地将时代的要求内化到自己的成才意识中,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上。要通过各种职业活动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4)立足职业活动过程,构建科学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能力本位教育的评价要求对学生不再以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习的成果,而是以达到能力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水平,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测评要立足于职业活动过程,以职业活动的能力点为观测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业绩和知识证据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多偏重于该行业的专业性和岗位的特殊性,普通教育又偏重于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在职业培训课堂里很难看到有专门的核心技能培训。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具体内容完全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而定[5]。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已开展学生能力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要素进行多元化评价,但由于缺乏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的职岗需求脱节,并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测评标准的信度和效度均有待实践的检验。为此,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需要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典型的、完整的工作案例中来完成过程性评价。
3 结束语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并提出了开发劳动者核心能力的目标,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能力建设无疑是职业教育发展普遍的价值取向。开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的本质出发,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彰显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只要用人文的、开放的、包容性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职业教育内涵,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才能内生出职业教育新的特色。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3.
[2]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69.
[3]劳动和社会保障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55.
[4]王洋.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2):6-8.
[5]李怀康.核心技能体系的开发——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J].考试研究,2003(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