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初探
2013-08-15赵雪晖
杨 妍,赵雪晖
古筝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弹拨乐器,随着传统文化的重新被重视,古筝教学和艺术实践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它对于塑造人的个性、优化知识、提高涵养、提升整体素质、培养文化素养有着明显的作用,而且也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弘扬。高校古筝教学中,无论是演奏还是赏析,在情感方面都要特别关注演奏者所表现的境因,通过自身的表达与演奏,给赏析者营造美好享受的意境,使得演奏者和赏析者都沉浸其中,不但能打动自己,还可以打动别人。
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注重“境因”、“气韵”等概念。古筝演奏与赏析里的“境因”是指形象美好鲜活,意味丰富而含蓄。惟有“情境生动入心”才能全面展示古筝的韵味,这主要取决于演奏者和赏析者的“功”。比如一定的基础功底、对古筝的表现能力、欣赏水平、双方“气场”互动交流等。演奏者和赏析者在心理上,要精力集中、关注度高、情感丰富,生理上身体放松、身心愉悦,达到“气定神闲”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挥洒自如的将技艺和情感融入演奏和赏析中,营造良好的“境因”。“境因”是中国民族美学里颇具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础。高校古筝教学的演奏与赏析中,只有把握好了心理境因,才能真正得到古筝技艺和赏析的精髓。因此,古老的古筝音乐怎样在新时代能够让人们精确演奏和赏析,如何在新时代中展示美好的境因,是我们需要重视和完善的关键环节。
一、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分析
境因有实境和虚境之分。所谓实境,指的是一种有实际表现的意境,演奏者和欣赏者通过肢体动作、表情来展示演奏的音乐,有时也配合眼神、声音等来传递其中情感,给赏析者视觉上的美感和享受。如《战台风》、《秦桑曲》等传统曲目,就需要演奏者的肢体动作以及赏析者的情感契合。虚境指的是演奏者和赏析者的心理活动所营造的心境,演奏者与赏析者随着音乐或喜或悲、或是充满各种想象,此境给双方更多的感受空间,更加凸显民族音乐的魅力与特点。虚境的营造通常是在音乐开头与结尾,或者每段与每段之间,细致的或在各个音符之间。比如《临安遗恨》、《长相思》等,给演奏者与赏析者以忧郁的情感体验,因此,这些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曲目也是古筝演奏、赏析训练的必要资源,应当引起教育者与学习者的重视。
心理境因更多的是指虚境。当然,虚境与实境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演奏和欣赏的时候,两者是互助互生的,虚实结合。那些有底蕴的古筝演奏者,是能够将虚境和实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如王中山先生等。高校古筝教学,要想充分的展现出筝之韵,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二者的关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要学习古筝演奏的“功”,还要慢慢培养文化底蕴,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者辛勤的去追求与研究。
二、古筝演奏赏析中如何产生良好的心理境因
(一)古筝演奏时“技”
演奏者要达到“将有形的乐谱转化成自身无形的内心感受”,再“将自身内心感受化成实际的弹奏”的两个流程。首先要求演奏者能够认真感受乐谱,达到把乐谱转化成自身音乐的第一步流程,演奏者会要奏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筝乐谱,这些作品展示了各个时代和地区的音乐风格。要产生良好的境因,必须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音乐风格,才能展示出作品的文化内涵,这是演奏学习者必须要有的思考分析和学习过程。
(二)古筝赏析时的“情”
当赏析者仔细倾听了演奏者的表演时,内心便感受到了音符传递的情感,此时赏析者的心理境因占主导地位。而这种境因需要如何去产生和进行表现呢?这时就要求赏析者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巧在音乐演奏时予以梳理、品味,使之能够为理解音乐的内涵来服务,同时融入个人感情,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三、高校目前古筝教学的不足
(一)缺少集体合作的养成
高校在进行古筝教学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采用的都是“一对一”分别教学的模式。这样的确会有益于实时指导,但同时也让教师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与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丧失了和别的同学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演奏效果,更不利于和赏析者互动来养成良好的心理境因。因此,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自己的个人演奏技艺非常纯熟,但心理的把握上非常欠缺,实际演奏时由于把握不好心理境因而手忙脚乱,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们的发挥空间受限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古筝教学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是学生们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来源,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无法发挥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
(三)忽略了电子技术的应用
传统教学习惯以教师的安排为标准,以现场乐器演奏指导为主渠道,以及以实际现场练习为载体,运行模式是物质的乐器,学生只能实地进行演奏、赏析,而忽视了新时代技术的作用,而新技术给现代信息、场景模拟训练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虽然传统物化乐器演奏赏析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而且有着目的性强、易进行管理等长处,但也同样有着学生方便性、能动性受到束缚,难以充分、同时利用资源,学生自主性也受到较大的制约等不足。
四、古筝教学的完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入文化教学
传统的古筝教学作为器乐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历来离不开口传心授,一直习惯于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主张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对教学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学过程毫无生机。鉴于此,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好精心的授课准备。例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进行模拟教学。针对某些待教的古筝乐曲,先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反复播放给学生欣赏,同时提供乐曲来源的背景资料、人文知识以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们在欣赏影像资料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对乐曲有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古筝乐曲所属流派的发源地去实地考察,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互相交流。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产生更多的切身体会,从而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灵感。
(二)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与艺术方面不断加强学习并逐步完善自己。教师不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学手段,还需要通过培训与实践掌握有关赏识学生的方法,例如进行集体游戏等来锻炼教师的各种素质。
1.加强对教师技能的培养,提高其职业技术水平。古筝演奏不单纯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审美,教师的个人情感也深深的影响着古筝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定期评选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以此促进教师服务学生、提高古筝教学质量的自觉性。
2.加强对教师心理把握能力的测评。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境因的掌握情况作为重点,在选拔教师的时候,建议多选择一些这方面突出的教师,特别是有着丰富表演与赏析经验的老师。使之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更好的把握实际教学情况。
(三)重视实践的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高校可以依托各种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古筝演奏与赏析锻炼,来提高古筝演奏与赏析的水平。通过开展技能评比、演奏比赛、赏析竞赛等来加强学生的水平,使之亲身参与实践,以此检验自己的演奏赏析、把握境因的水平,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电子技术的作用
电子技术与传统古筝演奏欣赏差异的最大体现是网络电子技术把学生作为主线,教师从完全主观转变为为学生的内容选择与学习进行指导、组织;媒体从以往静态僵化的乐器为主的传统方式转变成以电子动态为基础,通过声音、视频等组成的多媒体与利用超文本、超媒体等各种模式、带有选择功能、模拟功能的新技术,具有动态性和趣味性的特性;交流方向也从单纯的教师面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学生与网络的三点互动,能让学生更方便的利用资源。电子技术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信息时代对古筝演奏赏析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单纯的现场教学、乐器训练所不及的优点,使古筝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彻底取代实际的演奏与赏析。
五、结语
高校要做好古筝教学工作,培养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不仅要注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教学模式,合理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古筝演奏的特点因材施教,增加文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观察分析期间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实践内容,促进古筝演奏与赏析心理境因的养成,促进学生演奏与赏析能力的提高。有了良好的古筝演奏赏析境因,无论对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还是促进社会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作用,其影响不但是现实的,而且是深远的。
[1]闫晓芳.论音乐教学的三要素——情境情趣情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S2)
[2]尹丹.具范兼容方成大家——浅谈古筝与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9)
[4]宁静.论先秦礼乐的审美意识与教化功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张力元.社会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社会音乐教育30 年[J].人民音乐,2009,(9)
[6]张巨斌.在中西比较中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读后[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4)
[7]涂永梅.“教手”与“教心”——试论古筝教学中的一个辩证课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7,(4)
[8]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