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指导探析
2013-08-15覃玉荣
覃玉荣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指导探析
覃玉荣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针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具体表现,开展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困难;群体;就业;指导
覃玉荣/成都师范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041)。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急速增长,出现了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受经济地位、社会关系、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帮助他们就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十分困难,其原因一方面是客观的,还有一方面是心理的。
客观原因。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就业困难。部分就业困难大学生,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提供用于就业的资金,不可能到各地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参加各地各种招聘会的机会相对减少,选择就业的范围不大,仅局限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选择就业途径,就业的视野受限、就业的范围狭小。
二是社会关系不广泛导致就业困难。部分就业困难大学生,由于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广泛,缺乏亲友的引进和推荐,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到处应聘,缺乏各种资源的支撑和扶持,在就业中遇到困难。
三是自身条件不优越导致就业困难。部分就业困难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不优越,在应聘中累遭失败。有的因应聘考试成绩差,不能入围,有的或因口头表达差,或因形象气质差在面试中被淘汰,有的因普通话、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不达标而败北,有的因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不能勇敢面对各种就业考试,逢考必败。
心理原因。一是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上缺乏自信心,面对招聘者的提问面红耳赤。自然在应聘中失利。
二是仕途心理。急于想改变家庭状况,只认为从政才有前途,把就业的目标局限在党政机关,没有在企业就业的思想准备。但党政机关招收公务员考试严格,名额有限,进机关就业难。
三是乡土心理。不愿离开家门,只想在家乡就业。缩小了就业的范围,感到就业难。
四是自卑心理。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自认技不如人,甘拜下风。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在就业道路上迈不开步伐,。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委靡不振,自我封闭。
五是焦虑心理。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时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原因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六是低就心理。由于家庭经济负担重,只想早日找个岗位,挣钱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面对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条件也闭着眼睛先签订协议,暂时就业,争取以后再跳槽,给今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就业不稳定。
二、指导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措施
(一)开展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为就业提供精神支撑
自我心理调适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单位和学校管理人员,要通过思想教育、交流谈心等多种形式,帮助这部分就业困难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障碍,以乐观的心态应对现实带来的严峻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把握机会,合理作出就业决策,适时就业。
1.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帮助困难群体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设定自己的就业目标,是择业成功的第一步。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于 “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困难群体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困难群体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被动消极,在求职的过程中,只有努力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择业,正确进行就业定位。
认识自我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能、情商、气质、价值观。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调适。
观念方面的调适。困难群体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有直接关系。因此,在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检查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从自己家庭的经济、社会条件和个人的专业素质等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选择就业的区域、行业、岗位,克服单纯以待遇高、环境好为择业标准,面向基层、面向全社会来选择职业,增加就业的机会。
情绪方面的调适。情绪是心理反应的直接表现。如果心理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满意、快乐、兴奋、热忱等健康反应;如果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失望、内疚、焦虑、恐惧、悲伤、冷漠等不良情绪。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困难群体在择业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合理调节消极因素,使困难化为动力,在情绪不断优化中实现择业目标。
调适情绪要通过让非理性情绪向理性情绪转化和合理的情绪宣泄,松弛心情来实现。人的情绪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这两种情绪都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感受方向,也会左右人的情绪变化。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失了。如,困难群体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其原因就在于他本来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上的定式,才导致了不良情绪,如果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不良情绪就得到了克服。情绪宣泄,是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倾诉、表达出来,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困难群体在择业过程中碰壁后,情绪往往非常低落,脾气变得暴躁,很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此时,过分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反显不妥,不妨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平尽情地倾诉出来。可以告诉家长、老师或朋友自己所遭遇到的令人伤心、难堪的事件,及时说出心中的感受;可以采取记日记的方式把积压在心头的苦恼一股脑儿倾诉出来;也可以找一个没有他人存在的场所,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说出心中一直压抑的感受;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游泳、爬山等,宣泄不良隋绪。
2.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求职择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克服各种困难,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求职挑战,是择业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困难群体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明确目标。求职择业的过程就如同一艘帆船在大海中航行,随时会遇到大风大浪。只有那些求职定位准确的人才会高扬风帆,坚定不移地把稳自己的船舵,驶向理想职业的彼岸。
二要不断激励自己。择业的多次失败极有可能给求职者的自信心带来沉重的打击,逐渐使其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作出消极判断。此时,在审视了目标的可行性后,求职者更需要的就是鼓励自己,不断为自己打气鼓劲,激励起斗志,全力以赴地去克服当前的困境。
三要坚持以求胜利。大凡成功的求职者都具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他们不会屈服于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在每次跌倒后再次爬起来,在失败中前进,永不退缩。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提供原则方向
指导困难群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准确定向、科学定点、合理定位。
1.准确定向。确定职业方向是指导困难群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确定的方向不正确,距离目标就越来越远,有时还要走回头路,在职业生涯上付出较大的代价。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犯“方向性错误”。在定向上,要充分考虑专业与职业的关系,选择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职业,以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注意选择社会紧缺急需或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2.科学定点。科学的选择职业地点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在职业地点的确定上,大多数学生参考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认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单位或企业的发展前景就好,个人发展的空间才大。也有的学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缺乏的就是人才,确定在这些地方发展,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本地,有些选择去珠江三角一带,有些选择到长江三角一带;而有的则选择去西部、边疆、大西北,有的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选择职业发展的区域时,应该综合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科学选择,不可一时冲动,感情用事。有的同学毕业后到了南方,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但忽略了竞争激烈、观念差异、承受能力、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上班不久就跳槽离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方向,对今后的职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在一个地方围绕一个职业相对稳定地发展,积累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如果频繁更换地点,今天在这,明天到那,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弊多利少。
3.合理定位。合理的确定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在职业定位上,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对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准确合理的定位。即不要缺乏自信,过于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也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一旦不能如愿,失望就越大。求职时不要过分在意公司或企业的名气、薪资的高低。核心是看该公司的专业岗位是否是自己向往、追求和愿意从事的职业。在定位上,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重精神发展,轻物质利益”的思想。先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以谋求长远发展。
竞争机制被引入到毕业分配体制中来,竞争心理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竞争能使毕业生自身能量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是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满足。困难群体与其他学生一样,要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克服自卑心理,积极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性格、愿望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敢于竞争,实现自己的抱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不仅表现为竞争是事物发展、进化的内在动力,而且表现为人们更加自觉地展开竞争、运用竞争,竞争意识已经成为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意识。
困难群体要正视现实,自信豁达地进行职业选择,就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采取灵活的态度积极应对。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都是现实客观的,应该正视这种现实,既不幻想,也不逃避,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去应对。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人人都面临就业的挑战,畏缩逃避不是明智的办法;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豁达自信地面对择业困难,以最旺盛、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去克服难题,以足够的耐受力面对挫折,以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这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心理支持。
(三)提高综合素质,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是帮助他们就业的坚实基础。一是要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人的基本素质既包括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属性,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各种功能属性。也包括后天在环境影响和教育下形成的思想道德、心理品质、专业技能、科学知识等的属性。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排列有序的整体,依据它的发展层次,可以划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生理素质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和体格体质状况。心理素质包括人的情绪、性格、感情、思维等各方面。社会文化素质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艺术法律、道德行为以及宗教观念等各方面知识与能力,它是人们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素质中是具有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素质。
二是要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它包括从事该职业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及受该职业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基本情况等。它是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有机组合起来的综合统一体。具体体现: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人们在政治上的信念或信仰,包括人的政治方向、政治觉悟、信念理想、思想观点、道德观念等。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为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决定劳动者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和根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是社会广泛认同的观点,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和考查毕业生的首要条件。困难群体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的选择职业,并在选择的职业中,爱岗敬业,努力拼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基于职业特点应当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态度是人们对待自己职业的看法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者在内心深处对职业的执著追求和认真工作的稳定状。它包括人们对职业的兴趣、爱好、责任感以及对待劳动成果的态度等内容。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者,按照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修炼和自我塑造。
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职业道德的学习、体验和实践,不断树立和养成的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劳动者把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并外化为职业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困难群体就业的必备的重要条件。
3.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和实践能力。它包括受教育的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各种因素。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4.提高专业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是指人们掌握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状况。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建立在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形成了专业技能,劳动者必须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实践才能获得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统一,形成一定的专业知识素质。
5.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的机能状态,即健康的体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体格强健、身体健康、动作协调、身体耐力好。心理素质是指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状态,即健全的心理。健全的心理包括健全的能力,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控能力。身心素质是困难群体从事职业活动的物质基础。
6.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在能力上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表现。它是劳动者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把个人多种能力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能力。一般认为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组成,它是劳动者多种能力的融会贯通。综合职业能力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又是人力资源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困难群体适应职场中优胜劣汰的根本条件。
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身心素质是本钱,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职业道德素质是保证,专业技能素质是本领。这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困难群体取得职业成功的坚实基础。帮助他们夯实这一基础,是指导他们就业的根本和关键。
针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表现,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试、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指导他们就业的三个基本环节,抓住这三个环节,尽可能的使他们顺利就业是高校及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要任务。
:
[1]张凤,赵敏等.大学生就业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
[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G642
B
1671-6531(2013)18-0153-02
责任编辑: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