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化与熟悉度的辩证与统一——本土网络流行语在外国影视作品字幕中的翻译效果研究

2013-08-15陆洁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8期
关键词:陌生化归化流行语

陆洁瑜

陌生化与熟悉度的辩证与统一
——本土网络流行语在外国影视作品字幕中的翻译效果研究

陆洁瑜

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时尚的大众文化产品,具有通俗性、时代性、文化承载性的特点。与文学作品语言的规范性相比,影视语言更加口语化,简短、直接、生动并且有较多的非正式语、俗语、俚语等,而为更口语化生动化的交流应运而生的网络词语恰恰切合了影视语言的这些特点。本文以近年来多部热门外国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为例,进行网络语言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归化效果的分析研究。

字幕翻译;归化翻译;网络语言

陆洁瑜/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广东广州510630)。

字幕翻译是观众理解外国影视作品剧情的有效手段,对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近年来,外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与网络语言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于影视语言本身很大一部分是由人物对白构成,而对白又以日常口语为主,近年来那些生动幽默深入人心的网络流行语常常成为外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神来之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曾经创造了译制电影比原版电影票房更高的辉煌记录。

一、网络词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中运用的交际语言,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随着使用频率的加大,网络语言极大地影响了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从语言陌生化的角度来看,广大网络语言运用者正用自己在现实中不用或者很少用的词汇或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语言异化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社会进步,网络改变着生活,也改变着生活中的交际载体——语言。

研究现代汉语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刁晏斌教授对网络语言一直很关注,他认为:“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陌生化,即采取了新鲜,甚至是怪异的表达形式,这是网络语言得以流行的最主要原因。”“陌生化”也称“非熟悉化”,是英语“defamiliarization”的汉译。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转移出来,且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并不断地给读者以新鲜感。什克洛夫斯基用“陌生化”来指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于人们熟悉的事物或事件,以一种似乎它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让人们对这些事物有一个感知的过程,获得审美享受[1](P9)。“陌生化”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翻译研究派的重视。翻译研究派甚至提出“译作应保留原文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如果原文中的表现手法在第二语言中已经存在,译者就要构想出新的表现手法。”

二、外国影视字幕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对“陌生化”与“熟悉度”审美体验的影响

按照符号学的观点,影视艺术的观赏行为就是观众对文本的解读过程。那么,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本,它是如何为观众提供意义的,抑或如何吸引观众的呢?事实证明,既陌生又熟悉的文本才是吸引观众的好办法。“陌生化”就是对日常的话语或过去经历的颠覆,从而创造出一种与过去经验完全不同的特殊的符号经验;“熟悉度”则指个体对刺激物所容易引起的注意。而“陌生化”与“熟悉度”的合理搭配会形成一种对比反衬,使之以异于过去的面貌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影视文本需要正确地掌握和运用“陌生化”与“熟悉度”的表达技巧。这里涉及英语文化现象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简单说来,异化就是翻译中保持原文中文化现象的本来面目,而归化则是要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选用贴近汉语言文化的文字。

(一)归化翻译法

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二)异化翻译法

从另一方面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这种文化个性也即文化的差异性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

(三)归化翻译在“陌生化”与“熟悉度”双重审美体验中的作用

我国有部分学者认为只有译语异化才是“陌生”的,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异化翻译法可以尽量还原源语中的陌生化效果,而归化翻译法则可以体现目标语中的陌生化效果。如在影片《博物馆奇妙夜2》中将“Bla Bla Bla.History history.Learning learning.Changing American one child a time.”译为“Bla Bla Bla,历史历史,学习学习,改变美国从孩子抓起。”虽然译语与原语意思并不完全一致,但采用归化翻译法译成“XXX从娃娃抓起”的句式确实让中国的观众倍感亲切。比起观众早已熟悉的好莱坞大片的经典翻译腔,这种带有本土化色彩的巧妙的归化字幕翻译,同样能给观众带来新奇的感受,产生“陌生化”的观影审美体验,这就是 “熟悉度”与“陌生化”双重体验的一种有效融合。

三、网络词语在外国影视作品归化翻译中的实例分析

经济、文化、政治的不断发展变化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变化,世界各语言中都不断地有大量新词出现,汉语也不例外,而影视作品则是展示这些新词语新用法最好的平台。但是,新词语的不断涌现同时也给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一定难度。遵循归化还是异化成了影视翻译时的一个难题。而用本土的网络流行语对外国影视作品进行归化翻译,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早在2006年上映的《加菲猫2》中,就根据片中角色带有美国南方口音的特征,把“非常”翻译成了“灰常”;接着,在《功夫熊猫2》中熊猫阿宝说:“把神马都当作浮云。”这些网络热词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大银幕上,带给观众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并在当时赢得了普遍的好评,而这种接地气的归化字幕翻译也由此逐渐被观众所接受。让我们来看看更多的例子:

--It was the worst day of my life.By far nothing else came close.

这时我生命中最悲催的一天,迄今为止无事能及。《功夫熊猫 2》

--You are cute.

你好萌啊。《功夫熊猫2》

--You guys see that?It’s called being awesome!

你们看到了吗?这就叫给力了!《功夫熊猫1》

当时的这些网络流行语在普通网民生活中的使用极其普遍,不少观众表示,在大银幕上看到本土的网络流行语,亲切感油然而生。

电影字幕语言的审美情结注定了字幕表达除了具有信息内涵之外,还必定凝聚着作者和译者双重的审美追求。也正是这双重的追求使电影字幕翻译必须既要传达影片原本的思想信息,又能体现影片中本应折射出来的美学价值。仅仅做到前者还只是信息层面上的处理,只有信息和美学两个层次兼顾才能完成审美的需求。因此,不少资深电影字幕翻译工作者认为,电影字幕的翻译核心首先应体现在情节或内容上,在忠实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后,再配上一点目标语言中“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接近原汁原味的观影体验也就呼之欲出了。

不过,最近的《黑衣人3》和其后上映的《马达加斯加3》再来赶这个时髦,观众开始“hold不住”了。如 在《黑衣人3》里,“I think I just saw a tooth in that thing, or claw, a hoof”被翻译成“我真怀疑他们用的是地沟油、瘦肉精”。把原来隐藏的外星生物入侵的含义完全忽略了;而探员K说的“I keep emotion out of it”被翻译成“这叫老当益壮”,完全没有体现探员K自认面瘫的自嘲,脱离了影片原本的内容与幽默。外国影视片的字幕翻译,从《加菲猫2》开启网络流行语受宠的辉煌年代到如今的腹背受敌,并不是观众口味刁钻了,而是这种脱离语境的过度归化翻译让人出戏了。因此,利用本土网络流行语对外国影视作品字幕进行归化翻译应该在归化度上有更谨慎的考量,到底归化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效地引起观众的熟悉度而又不失作品字幕中原本要传达的“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到底什么样的二次创作才能引起与影片原出产地观众相似的观影体验,让我们进一步来对此深入探索。

四、网络语言在影视作品归化翻译中的陌生化与熟悉度的辩证与统一

事实上,“陌生化”与“熟悉度”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的,而是动态的、辩证的、依赖于语境的。不可否认,那些让影片的本族语观众都觉得陌生的表达方式,对于非本族语的观众来说,其陌生性、怪异性乃至不可理喻性就更不在话下了。如果电影字幕译者文体能力(stylistic competence)很强,或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他会在这些变异的表达方式中读出剧作者的审美意图,并在翻译中做出积极调整,让译入语的观众也能有相似的审美体验。反之,译者的反应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往往会将原文变异的表达方式简单地归结为语言差异,并将消灭这种差异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正是在这种所谓差异的消解中,影片原字幕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受到了破坏,而我们的读者也因此而失去了许多领略“原汁原味”的机会。因此,影片字幕中有很多可能被视为与汉语有差异而被消解或“变通”的地方,其实往往正是由于译者的误读而未能识别或体现影片原有的审美价值,进而导致转换失误的地方。

曾译过 《哈利·波特》系列、《博物馆奇妙夜》《达·芬奇密码》《X战警》系列等多部作品的引进片翻译权威顾奇勇认为,一部好的影片字幕翻译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翻译忠于台词又不拘泥于台词,翻译者可以有所发挥,但是不能和影片表达的思想冲突,适当地方可以注释;言简意赅,不影响观看影片;在传达影片幽默之处时,绝不能“贪污笑点”,“美国人笑的地方,中国观众也一定得笑出来,为此就必须植入我们能理解的幽默。”但他也表示,加入中国元素需把握尺度,因地制宜,否则就会不伦不类。生动有新意的网络流行语在字幕翻译中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它们终归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对电影翻译来说,最大的责任是先把原汁原味的东西翻清楚,而不是着急进行二度创作。曾负责影片 《邻家特工》?《功夫熊猫2》《敢死队》《丁丁历险记》《雨果》等字幕翻译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唯一一位专职翻译陆瑶蓉认为“好的翻译状态是——观众看了译制片,却没有在看翻译的感觉,人物语言就像用你的母语讲出。”但如果欧美片翻译中出现很“中国特色”的东西,观众很可能就一愣,观影的思路就可能中断,注意力会集中到这句话上,那这段戏的很多画面他就可能顾及不到或者错过了。

因此,我们认为,电影字幕翻译虽是“再创造”,但译者的“再创造”是有限度的。译者在运用“陌生化”手法时,须考虑译语与原语的整体和谐性,细部的背离应置于整体的把握之中,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译者须把握“陌生化”和”熟悉度”的辩证统一关系,太强调“熟悉度”,易于淹没原文本的间离效果;太注重“陌生化”效果,则会失去读者。总之,通过适当使用本土化的网络流行语来提高影片娱乐性,通过这种本土化的幽默来减少喜剧文化上的隔阂,加强观众“陌生化”和“熟悉度”相融合的双重观影审美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

[1]Gentzler,Edw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论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4]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孙会军.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J].外语研究,2003

[7]陆洁瑜.以“给力”为例谈如何对待网络新词[J].语文建设通讯,2011

[8]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

[9]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H315

A

1671-6531(2013)18-0039-02

责任编辑:何 岩

猜你喜欢

陌生化归化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