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服务于高校民族班教学管理的路径研究

2013-08-15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工教学管理少数民族

王 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之少数民族地区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在普通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已超过6.23%。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特征、生活习惯、信仰风俗方面与汉族学生有很大差别,民族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也引起了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的提出“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班导生”三位一体的民族班集体建设模式1;有的提出开办“民族班”,为西部地区培养优秀人才2;还有的采用“多层次、渗透式及双语式”教学管理模式3。比较而言,单独开设民族班,为教育管理科学化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他专业化服务力量的引入创造了条件。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工作方法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满足他们自我表现、追求人生价值的愿望。

一、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民族班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高校民族班教学管理设计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制度空间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由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内地高校民族班构成,其教学管理具有针对性与区域性特征。为此,党和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颁布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使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从这些政策措施中,我们不难发现专业社会力量服务少数民族班的合法依据。如1981年2月,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多元一体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管理体制”;2002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对在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对口支援、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以及捐资助学等方面成绩显著、贡献巨大的机构、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要表彰和宣传;2010年3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这些政策措施中,提出了“多元一体”、“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观点,突显了完善的教育体系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也为社会工作者及社工机构服务少数民族群体提供了合法依据与制度空间。

2、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积累为服务少数民族班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国外就开展了社会工作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美国学者法利等人在《社会工作概论》一书“为少数民族服务”一章中肯定了民族歧视的存在,并提供了若干典型案例,提出了社会工作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干预与服务技巧。查尔斯也在《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第七版)》中提出了各族同校计划下民族敏感的社会实务4。而国内民族社会工作服务起步较晚。80年代初,我国在引入社会工作的同时许多学者论证了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的关系,如陈倩认为民族社会工作可以服务于民族工作的创新,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发挥作用。随后,学者与社工们在民族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服务手法、服务领域等方面进行探索。在高校民族班社会工作服务方面,形成了山东大学药学院的“关爱型”民族学生社会工作6、楚雄师范学院“多系统”介入民族学生德育工作5等。这些研究与实践为当前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班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3、高校民族班学生的现实需求为社会工作介入创造了契机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他们拒斥非本民族的学生,喜欢组成小团体,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据山东行政学院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发现,75.4%的学生选择愿与本民族学生交往,只有24.6%的学生愿意尝试与其他非本民族学生交朋友7。同时,环境的陌生与语言的不适应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孤独寂寞感,进而导致他们产生性格抑郁、人际交往障碍、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及学习适应问题。另外,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学生形成对比,产生消积情绪。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设计针对的是全校普遍性需求,忽视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特殊性”需求;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常规性教学管理工作,没有更多的能力与精力去投入到差异化服务方面。然而,社会工作作为科学助人的学科,秉持“平等、尊重”与“能力建设”理念,采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手法,能够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化需求。

二、社会工作服务于高校民族班教学管理的实践性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社会工作服务于高校民族班教学管理具有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采用何种形式介入,介入的效果如何,这些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及社会工作者努力探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成立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养了20多名社工志愿者,针对新疆班学员开展了5大类30余期活动,在创新高校少数民族群体的教学管理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新疆班学员的基本情况介绍

2011年7月,按照中央新一轮对口援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湖南省委的安排,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真挚的民族情感,承接了新疆吐鲁番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来湘培训工作。该培训班为新疆吐鲁番地区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时间为两年,学员总数为58人,其中54名维吾尔族,3名汉族,1名回族。领队1名(汉族),辅导员1名(维吾尔族),厨师3名(维吾尔族)。学员中,20岁至30岁51人,30岁至35岁7人;女生38人,男生20人;党员14人,已婚16人,已育12人,离异3人。学员均为2002届至2010届非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本科毕业生,目前待岗在家,家庭经济状况两极分化严重,约有百分之十的学员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2、社会工作服务于高校少数民族班教学管理的实践做法

为了使这批学员尽快融入校园文化,提高知识接受能力,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素养,我校社会工作学院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新疆班学员作为服务对象,从党建、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社会工作服务。

一是借助社工理念服务新疆班党建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配合新疆班学生党员召开了多次民主生活会。会议中,党员社工有效借鉴了“参与、合作、沟通”的理念,使党员们能够相互、直接地面对面交流,烘托出开放平等的氛围,还充分运用了社工技巧,极大调动了学生党员参会的热情,及时讨论了新学期课程安排与学生活动计划,为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社工还组织新疆班党员多次赴社区、福利院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包括卫生清洁、陪伴服务、慰问联欢等活动。

二是成立学习坊配合教师教学活动。新疆班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普通话基础薄弱、技能型知识接受慢、理论性知识理解差等问题。对此,社工们通过学习坊的形式,采取互动交流、团体辅导的形式,结合“一对一”帮扶提供针对性服务。其中,开展了6期“精彩同行”普通话学习坊,针对13名普通话较差的学员,通过游戏、评电影、主题分享等形式,训练了大家普通话的表达能力、拉进了组员间的距离;开展了6期“与爱同行”义工培训工作坊。义工服务不单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通过“志愿者与志愿者精神”、“三福行,义工情”、“志愿者组织及其活动”、“志愿者素质及有效沟通”、“我的志愿者之路”、“校内素质拓展与团队建设”,切实提高了新疆班学员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开展了4期“同心同行”手语工作坊,通过手语歌曲的表演学习,进行了简单手语的入门引导;开展了4期“发展同行”社工交流坊,在学员赴各社区实习前期,通过政策解读、内容介绍、知识培训等形式使学员们了解实习规划、内容及管理要求。

三是开展康乐性活动丰富新疆班学员生活。为了丰富新疆班学员的日常生活,感受到身处长沙的温暖,使他们尽快融入学校生活,社工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康乐性活动。有外出参观游玩活动,正值樱花开放的四月,组织新疆班学员赴长沙植物园游玩,欣赏春意盎然的美景;有欢度传统节日的活动,在古尔邦节、元旦等节日举办文艺联欢会,。通过以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热烈的歌舞、小品等形式抒发对党、政府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感激之情;还有趣味性游园活动、棋类比赛、素质拓展等活动。

三、社会工作服务于高校民族班教学管理的路径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社会实践,新疆班学员学习困难、社会适应力差、人际交流障碍等现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技能学习、情绪调节方面都获得了成长。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践探索,社会工作服务于高校民族班教学管理涉及了高校、社会工作机构及少数民族学生三个层面,三方面需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工作创新少数民族培育模式。

1、学校层面应优化环境,从政策、资金上鼓励专业服务组织的引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充分满足普通学生的需求,但对于孤残学生、单亲学生、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差异性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此,高校应明确教学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分析其与专业社会组织间的契合性关系,多角度地支持并引入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一方面,给予社工机构合法性地位,以学校正式文件的形式提供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尝试采用学校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保障社会工作服务所需的人员工资、活动经费。

2、社工机构应专业且独立,从差别化服务上配合学校开展少数民族教学与管理活动

作为一种专业力量,在介入学校特殊群体的服务过程中社工机构首先要明确自身地位,是与高校处于平等地位而非下属职能部门,其服务设计、服务过程需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服务过程中,针对少数民族个体差异及个别化需求,从社工的视角专业性地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努力成为学校现有教育管理体系的补充力量。例如,高校普通话教学满足了大部分少数民族学员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因为成长环境、个人能力的原因未能跟上进度,社工可以成立学习坊、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3、少数民族学生应主动参与,从潜能发挥上实现校园生活的适应与融入

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到内地高校就学,少数民族学生在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学习进度、校园文化方面都会感受到差异,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出现障碍或困惑,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障碍、学习困惑等问题。社会工作服务能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加快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及校园生活的融入,提高学习热情;还能开展治疗性服务,解决已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由此,少数民族学生要坚信每一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积极参与社工服务活动,养成正向情绪,积淀正向能力,进而实现持续性的自身转变。

[注释]

[1]张挺. 运用"三位一体"新模式促进高校民族班集体建设[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

[2]薛丹.内地高校"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经济师,2005,(4).

[3]刘玉彬,张树安等.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

[4]查尔斯·H·扎斯特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周艳强.论高校民族学生“关爱型”社会工作——以山东大学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5,(4).

[6]周瑞云.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4).

[7]马延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社工教学管理少数民族
青春社工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