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场域的空间范式重建——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云教学空间”建设为例
2013-08-15刘震
刘 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自2010年9月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面向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级课程推行空间教学方法,在全国高职艺术院校中率先探索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信息化道路。在两年多的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积累中,一种基于大学城空间平台的特色教学制度得以成型。它的建构一方面贯彻了高等学校普通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另一方面尊重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规律,推出有特色的空间教育理念、技术与制度,能为其他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2010年—2013年: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两次空间革命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教育,它包括了设计理论的教育与设计技术的实训教育两大知识模块。在古代手工艺设计时代,艺术设计的理论教育与技术训练是没有明确区分的,所有教学活动与工作活动都在工匠师傅的作坊里完成,教学空间平台只有“作坊”一所,教学主体在有限的空间中形成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一维空间模式。
工业革命之后,设计行业进入工业设计时代,设计的工作场地从作坊变成了工作室或设计公司,设计主体从工匠转型为职业设计师,设计的作品不再是手工艺品,而是适应现代工业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于设计教育而言,则彻底告别了教学与工作不分的作坊时代,创建了现代设计的学校教育模式。尽管就学生个体学习而言,班级制的学校教育受限于教师与学生数量的不平衡,但它无疑适应了大众化的设计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模式,现代设计教育积极追求知识的模块化与教学主体的分工制,即一个老师只负责一个或几个模块的知识教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由学生自己整合知识。对于学习者而言,感受最为显著地就是设计理论知识是在课堂学习,设计技术训练则是在专门的实训车间或专业工作室。这就成为现代中国大部分艺术设计教育的通行模式,即在教学空间上建构了课堂空间与实训空间的二维教学空间平台。
今天,世界信息革命的来临,使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信息化问题浮出水面。2010年—2011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适应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全面引入大学城网络教学空间,建构数字化网络虚拟教学空间+课堂空间+实训空间的三维教学空间平台,打破了传统二维空间教学平台的模式,实现了包括艺术设计专业在内的全校教学平台的第一次信息化空间革命。据学校统计:“截止2012年3月,全校师生配发了1.9万个大学城教学空间,建设了900余门空间资源课程,上传课程资源20万个,整合表格化教案1万余个,课程资源浏览量近800余万次,开发和配置了12套网络直播实景教学系统,研发了2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创设了10个行业企业大师工作室,教学与职能部门服务信息平台21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展示平台56个、教学和行政管理导航116个、师生发表教师教学资源与学生作业等文章、视频250万个,群组交流互动发帖430万条,师生空间接受校内外访问3197万次”[]。可谓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多元空间平台的建设任务。
然而,从信息革命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三维的教学空间并非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的终极形态,而只是从传统二维空间向全信息化教学空间的第一个过渡形态。从教学实践的检验看,这种三维空间教学平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城虚拟空间与传统课堂空间在教学功能方面重合、教学资源方面依附不分,并导致一系列并发问题。当前的大学城空间核心功能仅仅是将传统课堂空间场地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师生交流等基本功能进行数字化与网络化整合,而涉及到真正具体的核心教学行为部分仍是依附师生在实体教室空间的“见面式”教学实现,使虚拟空间仅仅成为教室空间教学的依附品与辅助品。即在传统二维教学空间即可完成的教与学内容被分割成了三块,这一做法的优点是有效利用了数字与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资源单向性与传播范围局限性;缺陷则是在教学内容与质量未超越传统二维空间教学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师生管理虚拟空间的工作量。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须先将教学内容上传至大学城空间,并在课堂上打开教学空间进行教学。这中间的矛盾是很明显的,既然能够在课堂绘声绘色地当面讲述,何必再“上传”、“打开”?学生的作业既然在课堂直接能给教师当面评价与交流指导,为何还要绕道网络?这系列的矛盾全部都指向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虚拟空间在核心教学功能方面有没有必然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空间的部分?第二层面:虚拟空间教学的功能模块有没有可能在全部覆盖传统课堂教学空间的核心教学功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模块,并是不可替代的?
为了解答这两个层面的疑问,彻底破解三维空间教学平台在探索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矛盾。2011年至2013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通过引入“云技术”的理念,探索出一套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它被命名为“二维云空间”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以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云教学空间”,彻底地替代与消除了传统的课堂空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场地价值与功能,并具备了云技术所带来的更重要的教育功能模块,建构了课堂教育从未有过的功能效益,打造了“云空间”与实训空间组成的崭新二维教学空间。可以说,这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场地平台的第二次空间革命。
“云”的概念源于量子物理中的“电子云”(Electron Cloud),目前成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行业发展的时尚概念。云技术的基本特性是同时性、弥漫性、概然性。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云技术”理念应用于虚拟教学空间的改革,主要也是依循“云技术”的这三个特性展开的,并有效解决了单一大学城空间教学的缺陷。
传统大学城空间教学模式无法替代课堂教学功能的根本原因是面对面的教学功能的场地价值优势。面对面教学包含了设计教学的4项基本因素:即时间的同时性、视觉的互见性、听觉的互闻性、触觉的互动性。这四方面所共同构架的场地价值。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触觉的互动性是通过实训空间教学得以实现的。而前三条无疑成为“云空间”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云技术的弥漫性与无处不在的课堂:基于云技术终端的多元化,教学主体的信息沟通方式与地域均不再受限制,以目前的终端产品类型已足以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例如,移动电脑终端与无线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固定场地的教学需要,IPAD代表了平板电脑在移动办公终端产品体系的进一步拓展。数字智能手机终端及其移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主体在任何场所的移动办公与学习,其携带方便的特性,足以应付任何环境。因此,以上云技术终端与网络技术支持完全可以实现离开课堂而在同一时间身处不同地方的教学主体间的同时性、可见性、互闻性的教学要求,最根本的是在以上三个功能满足的情况下,云技术的“弥漫性”特征所带来的教学场所的价值消失。
二是云技术的同时性与24小时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跟踪、讨论等等教学行为在云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教师点对点的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点对面的沟通。只要是在预约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各自地方进行随时交流,教学资源也可以随时共享,使艺术设计教学重新回归到师徒制的高质量陪护式教学模式下,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学生能够得到专门指导,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是云技术的概然性与教学危机的预警:所谓的概然性是现实社会中偶然性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其规律性的,根据大量的现象是可以估算出实践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学管理中,教师通过云技术空间平台为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评价,建立所有学生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能够监控学生学习的数据状况,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模型。当然,云空间的教学管理并非只有资料搜寻、分析的功能,当出现特殊的数据波动时,通过数据平台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境与技术难关,及其个人生活突发状况,并给予及时的关注与指导。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正是根据云技术的弥漫性、同时性、概然性特征,探索出一种可以没有课堂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并建构了教学交互与协作的新的快速实现方式,有效减少了教学工作量,减少了教学所需的物理空间,随需应变地访问和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了更智能的教学的透明开放空间。
二、设计教育双空间平台的制度匹配:模块化+预约制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在建构基于“云教学空间”与实训空间的双空间平台的过程中,为了配合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两种新型教学制度:一方面是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模块化制度;二是教学行为与互动的预约制。
模块化制度的建设初衷是基于“云教学空间”的教学特性所决定的,云空间的教学构建要求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信息最小化,一方面可以保证提高资源的传播速度、传播准确度,提高技术终端的运算效率,减少资源空间占用。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资源与过程的最小化、模块化,可以提供给教学主体最大化的重构知识的可能性,并适应了艺术设计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要求。
我院为了实现教学的模块化,一方面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企业用人标准、岗位工作标准,解构出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条件、环境。二是在解构工作基础上,填写《空间资源课程任务书》,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任务。三是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建设教学资源,把每个概念、方法、原理、案例、仿真实训项目等做成一个个单元文档、单元图片、单元视频、嵌入式案例、实训单元等教学资源,上传至教学空间分类建成资源库。四是运用超链接技术,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需要,以表格化教案形式将每一堂课或每个教学单元所需要的概念、方法、原理、案例等资源集成在一起,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程由传统的教科书和习惯的PPT变成了随时可以更新、根据不同对象和要求任意组合的交互大片”[]。
教学行为与互动的预约制作为保证“云空间”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学制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首先,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文理工科教育,教学行为决不能依靠从头到尾单向的讲解式,学生必须经历理论听课—实践体验—教师指导——修改完善的过程,而“云空间”恰恰解决了学生与教师受困于课堂的缺陷;其次,艺术设计的行为特性往往是个体化的,几十个学生坐在一间教室里进行设计训练,其效率是很低的。设计学生在创作时需要将自己置于图书馆、工地中,而无需教师无时无刻地跟随。教师在预约制中实现布置任务、跟踪学生进度、评价与指导作品等一系列教学行为,其效果远远好于课堂对于学生与教师的空间限制效果。其次,预约制有效解决了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难题。“针对设计专业推行校企合作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包括企业专家到学校上课在时间、地理上诸多不便、真实教学环境营造在成本上的困难和无法紧跟行业最新技术流程、规范和技术的时效瓶颈”[],让学生与教师走出校门进行学习,通过预约制与云空间的支撑保证教学的同时推进,设计教育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实训的数字化平台:双空间的互动技术开发与应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通过双空间平台的建设得以解决了设计教育的两个知识模块并行的问题,但如何实现两种知识模块的融会贯通,实现云空间平台与实训平台的对接互动,这是双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2010年至2012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打破两种教学空间的隔阂,开发和配置了12套网络直播实景教学系统,研发了2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创设了10个网络空间大师工作室,逐步搭建完整的实训数字化平台。然而,这些技术实训的虚拟平台均是基于传统的将学生束缚于实训虚拟教室这样的物理空间中,依然是形式的虚拟化,而无法实现实训的弥漫性、同时性与非场地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数字化应该是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依据“云技术”弥漫性的特征,立足于实训数字技术的最小教育终端技术,让每个学生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个人微型终端进行教学互动。就虚拟实训技术的交互体验方式而言,可以借鉴网络游戏开发的模式,并且可以建立开放的虚拟数字实训社区,使实训体验具有角色感与社会感。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软件技术、设计技术等跨行业的合作,虽然当前信息教育技术尚有距离,但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信息化创新必然离不开实训平台的数字化。
四、结语
2010年—2013年,“云技术”的革命推动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空间教学的两次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变革。基于“云技术”的双空间教学平台建设,并不只是简单引进了大学城空间的形式,而是在教学制度上创新性地匹配了模块化与预约制两大保障制度,最终确保了离开课堂后的信息化艺术设计教育范式的建立。
[1]何思文.奥斯卡·汉森,林秉宏,冯江译.开放形式,Team10[J].建筑师,2011,(4).
[2]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祝智庭,沈书生,顾小清.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