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2013-08-15罗友
罗 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一、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高速发展,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的更新与转变,对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影响至今。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仍然任重道远,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个环节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创新、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家居空间到公共空间,从企业展示到形象策划包装,从公共环境到园林景观,莫不如此。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应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新的需要,是我们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二、高职环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模块缺少科学有效的互通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途径较多,如从中职到普通高中毕业生。加之应试高考教育制度存在弊端,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这些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预期,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构建体系虽日趋完善,但由于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缺少人才培养的宏观认识,导致了课程之间缺少科学有效的链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一些项目实训过程不够,理论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可见,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着结构调整等问题。
(二)专业领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部分有弱化的迹象,专业的实践教学场地专业性不足,实训场地条件落后,不能与社会需要科学有效的衔接。学生虽有实训的机会,但往往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流程、施工工艺、材料、营销等方面缺乏深入理解,导致了后续课程无法高效教学,毕业后与社会需求往往有一段“磨合期”。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滞后
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助力我国阶段性的飞速前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双转型”,带来整体社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成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新要求。纵观我们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单一型人才,弊端明显。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压抑了创造本性,学生思维僵化,容易按部就班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更谈不上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构建完善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创新理念贯穿的培养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改革措施
(一)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加强建筑装饰企业深度合作,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明确专业岗位指向,直接对应行业需要,从职业岗位群中归纳整合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行业最新知识、技能,以典型案例等为导向设计教学模块,实现“无缝对接”教学过程。实施“工期定学期”的软教学课程体系,以“工期”定“学期”,顶岗实习可以根据企业项目任务安排在任何一个学期,确保企业工期不断档,提高专业核心技能。将顶岗实习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构建能力目标递进式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分阶段组织实施。通过“串、并行排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保证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课堂,企业场景与教学结合,促进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的成型。
(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创作的至高境界是达到“无法”但不代表舍弃“有法”的过程训练。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构建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应从视觉体验、创意技法、创造性解决问题三方面促进解决创新思维教学瓶颈。
正如诺曼·克罗和保罗·拉塞奥所说:“视觉化能力的开发是一种有助于工作的技能,而且它对于启发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起到重要作用。视觉思维的系统训练对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密切相关。这一阶段训练内容要配合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深入理解每一项训练的目的和意义[1]。以前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有提倡“头脑风暴”的过程,由于欠缺设计思维及方法的系统训练。要求学生谈论设计创意时,往往出现“灵感”“只可意会”,而忽视设计方法的系统过程,造成“无营养”或“千篇一律”的肤浅设计。所以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际过程中,创意思维训练不能是一种狭义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应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教师应从知识传导式教学转变成启发引导式教学。
创意设计思维训练过程中,提出“多种可能性”的概念。指导学生对类似的设计任务提出多种创造性构思方案。其关键点是优化认知过程策略,针对设计任务不同阶段运用不同设计方法的训练,注重设计过程的认知培养、设计过程的控制力的把握。另外,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艺设计实践,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2]。环境艺术设计任务进行前要求学生完成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任务,利用客观的现实约束,完成条件性约束的设计过程。
(三)基于云技术的“预约制”教学体系构建
国外设计院校十分重视设计方法的教学研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设计高校就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他们把人的创造力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并开设了培养创造性的专门课程。如M·鲁宾斯坦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最初开设的理解训练课颇有影响,他们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以展示不同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开设了“视觉思维—体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课程[3]。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借鉴国外创意思维教学的前提下引入“预约制”教学。“预约制”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教学过程转向学生为中心,在项目工作室的背景下,学生主动预约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强调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这种本位回归的培养过程实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本位价值。
“预约制”教学体系通过大学城空间平台重构教学任务,课程目标转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权较大,容易出现管理滞后。因此,需要教师建立管理机制,通过预约时间表、建立讨论群组、问题实时解决、建立连接表等方法利用互联网“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实现教学的有效管理。利用云技术平台,预约制教学栏目主要是课程资源的共享,还可以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师生交流、过程记录。通过讨论群组,行业人员与教师学生实现无障碍资源交流讨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创新,首要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由理论知识型转化为创造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综合素质型、变被动为主动。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把创意思维训练融贯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在授课时教师应着重设计方法的讲授与思维养成,经过多种创意设计方法训练,从而开阔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系统设计方法,达到创意人才培养之目的。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3]罗玲玲.刘文军等.建筑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