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态视域下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2013-08-15沈建波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心态政治

沈建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一、在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解读社会心态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前所未有的,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发展阶段,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叠加,新一轮改革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之繁重艰巨程度空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民主政治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渠道不畅通、侵害公民权利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我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群众对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反映强烈、意见很大,特别是对社会上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等事件,更是深恶痛绝。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并且已经跌破及格线。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让世界为之心折。但是,任何一种发展都要付出代价,而在中国的发展中,最大的代价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社会心态,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在外在的物质世界极大繁荣的时候,内在的小宇宙也开始发生化学反应[1]。繁华的时代,有时却让我们的内心更加荒芜。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等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为什么假冒伪劣的产品会在中国层出不穷?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在食用毒猪肉、毒大米和毒奶粉?是因为人们的收入微薄,而这些产品价格低廉,所以才去消费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庞大的贫困人群存在,假冒伪劣产品才能在中国畅通无阻。

中国转型期的种种冲突、问题、压力,负荷在我们心灵之上,期待着我们心灵浴火重生,完成一次最伟大的转型。社会机制要在时刻调适社会心态的变化中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效用要在及时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中去降解社会管理的成本[2]。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地头脑,在改革的深水区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谋划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改革开放存在着“显性”的成果,但是也同时存在着发展的“隐患”,因此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更要关注民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际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也空前提高。但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过多、“三农”问题突出、就业任务艰巨、内需不足、出口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安全事故频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公平正义缺失等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当代社会的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社会的陈规陋习及社会弊端不满,迫切要求革除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不良社会思潮。改革正是顺应了民心,得到了全社会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得好,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改革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就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反之就会失败。

二、在当前社会心态视域下反思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发展走势、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调查显示,民众对政府机构、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蓝皮书分析称,中国社会信任水平下降,原因可能来自频发的公共事件,冲击了市民对社会的诚信感受。政府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回应问题,善于引导舆论,勇于亡羊补牢,提高社会理解度。同时,政府形象存在着“得分难”、“失分易”的特征;而民意思维存在着主观判断严重、非主流意识抬头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若要提升形象,则需积极引领社会和公众,妥善协调纠纷和矛盾[3]。诚信危机的危害非常大,会导致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大大增加。诚信危机不可能简单地靠倡导什么或者制定什么规定等单一的方法即可解决,只能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除。美好社会不是上帝赐予或自然来临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

当前,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依然比较普遍,底层认同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影响到社会成员对社会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为其采取社会行动的依据。各种社会学说有一种说法,即改进制度与统治可以为国家带来进步,社会变革可以用各种命令来实现。但这种说法是谬误。需知,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是相当稳定的东西,绝不会随着改写法典而立即改变[4]。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在社会分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缺乏的问题,不仅要从机制建设上来加以解决,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确立公共道德价值观。

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步形成,社会心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认同感低和阶层之间的对立,从而造成穷人对富人的仇视和富人对穷人的歧视,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良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己的未来状况不确定,从而产生了社会焦虑心理。它容易导致社会成员的关系紧张,催化社会问题的恶化,使得人们对所面临困难的承受力下降,容易引发非理性行为,引起社会动荡。近年来,各种群体性事件、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问题都很突出,这与贫富差距的逐渐增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社会心态积极引导应当注重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舆论等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政治体制改革措施落实到社会机制每个层面。因此,对于处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社会心态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①对社会心态进行科学引导。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变动趋势和规律,加强社会不良情绪的疏导和调节,避免不良社会心态累积恶变,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群众,特别是重点人群、特殊人群的心理服务工作,努力使群众保持健康理性的心态。②加强社会文化的创新工作,发挥其调适行为、抚慰心理以及表达情绪和释放压力的功能。③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心理疾病诊治、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物质条件。④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人民群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社会心态健康发展。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和问题,有深层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原因,也有社会导向与环境氛围的原因。在社会的转型期,由于体制的调整,常常会使得社会冲突加剧,有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还在进一步积累、恶化。因此,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建立有效的社会反应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改革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有一套循序渐进的实施步骤:一是党在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上要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加快法制政府建设的步伐,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二是在民主制度上充分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三是将依法治国融入到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中,实现国家治理各项工作法治化;四是根据当前利益机制多元化格局的调整,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规避改革风险。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上都符合党的要求,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方向和道路确定之后,只要不急躁、不折腾、不超常,稳扎稳打,稳中求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和实现预定的目标。

三、对策思考:从多维视角正确引导社会心态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特点。在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总体方案中,新一轮改革必须比以往更加注重体现包括体制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我们应该把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加以妥善正确处理。对各种利益诉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群众社会心态的正确走向,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点,将“以人为本”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与时俱进地满足人民期待。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在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一)国家治理层面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目标不是削弱或放弃中共的领导地位,而是为了改善领导水平和增强执政能力,以实现长期执政并完成一个又一个执政使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民生工作要关注社会心态,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要通过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众各方面的基本权益。民生问题改善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能使社会更加和谐。要使民生得到较大的改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目前,应对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等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让人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这样才能化解诸多社会矛盾,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二)社会机制层面

一方面要动态地完善机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路径要走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突破口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整个政治体制改革,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则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并以党内民主的发展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使之在面对诱惑时能够有一个道德底线作保证,面对不良现象时能够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社会的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法制,要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有了良好的制度或者社会运行机制,还必须要有人的自律和自觉,没有这一点,再好的制度与机制都会被扭曲。一个人只有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自觉地、下意识地按照社会规则行为处事,这个人的思想境界与行为规范才真正走向了成熟。

(三)意识形态层面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重要的政治保障。加强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作用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党是否享有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际国内各种主客观因素,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在新时期任务特别艰巨。意识形态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功能,维护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时借鉴吸收其他意识形态中合理科学的成分,为我所用。在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聚全社会力量达成社会共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当今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奇迹,从此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大跨越,创造了“中国奇迹”,而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必不可少并需不断深化。

[1] 王蒙,余华.呼救人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0.

[2]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心态政治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政治攀附”
做谦逊的人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