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默诗文辑佚及其评价

2013-08-15薛从军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杜氏宗谱家谱

薛从军

(安徽和县第一中学,安徽 和县 238200)

杜默,字师雄,被诗人石介称之为歌豪,他的诗歌受到文学家欧阳修的赞誉。清代学者厉鹗辑撰的《宋诗记事》除有杜默小传外,还收了杜默的《月况》(不全)、《上欧阳公》两首诗;道光年编的《泰安县志·人物》,台湾学者杨家骆《宋人传记资料索引》,都有他的小传,但未收集到他作的诗。陈应鸾先生在《文学遗产》2002年第五期发表的《杜默生卒年考及其诗之辑佚》一文,就杜默的生卒年及其诗歌做了可贵的探寻。他所依据的材料有两则,一是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二是郭绍虞先生的《宋诗话辑佚·王直方诗话》。陈先生根据两则材料搜集到杜默两首不完整的诗,共十二句。

笔者是杜默的家乡历阳人,曾亲访和县丰山杜家村,从杜默的后代那里了解到一些新的材料。下面就从家谱以及相关的史料来考查,辑轶杜默的诗文,并试对其诗歌作一评价。至于杜默的生卒年及行事将另文论述。

1 杜默诗文辑轶

杜族的族谱有杜默的一些材料,但族谱可不可作为史料呢?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一书指出:“唐刘知几讨论史志,以谓家谱之书,允宜入史”,“谱牒之书”“而备国史之要删,亦载笔之不可不知所务也”[1]。 “家谱、图牒之类,凡可搜讨者,亦需出示征收,博观约取。”[1]著名的谱牒专家武新立先生在《中国家谱及其学术价值》一文中指出:“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研究各个时代、各地方的历史,都离不开这部分著作。历代学者都把谱系之学看成一门重要学问,是史学的组成部分。”又说:“人物传记资料,这在家谱中最为丰富、最富史料价值。”“这里所指的家谱,是宋代以后的私修家谱。其存世者,明代已属少见,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2]当然,对于族谱,我们应该结合相关的史料辩证分析,认真考定,慎重取舍。

《杜氏宗谱》基本上符合武先生所言,应该是可信的史料。《杜氏宗谱》是怎样产生的呢?杜庆发先生在 《一方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杜氏宗谱>简介》一文说:“康熙三十年,族人杜浩,创谱稿于先,公起、有皖续之于后,此乃《杜氏宗谱》最早的版本。今之族谱最早一篇谱序是杜氏十代孙杜诗所撰,其后乾隆三十四年十一世孙杜质丰为重修家谱而作序,十三世孙杜钰分别于乾隆五十五年、道光三年两度作序,以上序文均见诸《杜氏宗谱》。《杜氏宗谱》最近一次续谱是在一九九四年。这一次续谱新撰之序文记叙了杜氏历史之渊源。 ”[3]

根据《杜氏宗谱》,我们发现了杜默的一些诗歌。杜默写了许多诗,单欧阳修所见到的杜默诗有几百首,所谓“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又据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20卷)记载,收录杜默诗有一卷。但只有记录,未见诗作。《文献通考》记载:“《杜师雄诗》一卷。晁氏曰:宋朝杜默,字师雄。”

陈应鸾先生在两则诗话中搜集到两首,即《月况》八句,《送石先生入太学》诗中的四句,不完全。笔者根据《杜氏宗谱》[4]搜集到的有八首,即:《送石先生入太学》一首,《上欧阳公》一首,《下第》一首,《植梅》三首,《宿天门赠某僧》一首,《月况》一首(可能是残篇)。此外,还有《赋海棠》诗两句。杜默文,《清琐高议》有一篇,为笔记小说,题目是 《用城记 记像圆清坐化诗》,刘真伦、岳珍两先生考定为历阳杜默所作。

下面根据《杜氏宗谱》所提供的资料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将杜默的诗文公之于世,供研究者参考:

1.1 送石先生入太学:

头角警杀虾蟹,学海波中老龙。爪距逐出狐兔,圣人门前大虫。

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一条路出瓮口,几程身在云中。

水浸山影倒碧,春着花稍半红。

按,又见于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但只有“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这四句。

又见《青琐高议》前集卷九:“仁义途中驰骋,诗书府里从容。头角惊杀虾蟹,学海波中老龙。爪距逐出狐兔,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一条路出瓮口,几程身寄云中。水浸山影倒碧,春着花稍半红。”

1.2 上欧阳公:

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辞焰飞长虹。乞取一杓凤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龙。

按,又见于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二七,又见《青琐高议》前集卷九。

1.3 宿天门山赠某僧:

我闻佛法说虚无,龙宫鹫岭何有乎?既无庄严文字像,云何行脚费工夫。

我佛虚无无色相,砗磲玛瑙秘密藏。汝今悟入一发心,江上禅林严将将。

长江不流天门动,与汝大笑鸣大众。捉住清风复放开,铁蛇木马真无用。

按,此诗只见于家谱

1.4 下第:

云暗奎光问有无,初昏老眼泪妨枯。玉经履献足余几,鸣不三年口卒瘏。

世事幸无轻上檐,衡门从此乐无徒。数声长啸拂衣起,万里秋空一羽孤。

按,此诗只见于家谱

1.5 植梅三首:

其一,半亩花阴半亩园,宽通一角始周全,培根急取他山石,设槛须添杖上钱,浅筑墙头防过酒,大开竹径为留贤,不妨酒力兼诗思,好具藤床待昼眠。

其二 ,手植名花浪得名,名花于我是门生,幽香自足魁天下,清白由来效逸民,铁干四垂阴射日,瑶华万点雪飞晴,何当烂醉呼兄弟,异姓梅翁结杜

其三,何必寻梅向远方,阿家墙畔水之旁,日营月给香蜂举,雪寒冰团蝶阵忙,前日雨肥尤可爱,近因风瘦不曾伤,游人为指幽奇处,不是罗浮是考塘。

按,此三首诗只见于家谱。

1.6 月况:

蟾辉吐光育万种,我公得此为心胸。 老桂根株撼不折,我公得此为清节。

孤轮碾空周复圆 ,我公得此为机权。 余光烛物无洪细,我公得此为经济(或:余光烛物无洪恩,我公得此为经纶)。

按,此诗又见于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中元,李文定公廸八月十五日生於黔中,作中秋八月詩以獻,僅數百言,皆以月况文定。其中句有“蟬輝吐光育萬種,我公蟠屈為心胸。老桂根株撼不折,我公得此為清節。孤輪碾空周復圓,我公得此為機權。餘光燭物無洪細,我公得此為經濟”。終篇大率皆如此,雖造語粗淺,亦豪爽也。默少以歌行自負,石介贈三豪詩,謂之歌豪,以配石曼卿、歐陽永叔。晚節益縱酒落魄,文章尤狂鄙,熙寜末以特奏名得同出身。一命授臨江軍新塗縣尉,年近七十卒。

又见于清厉鹗《宋诗纪事·杜默》卷二十七

1.7 《赋海棠》:

倚风莫怨唐工部,后裔谁知不解诗。

按,此诗又见于宋黄常明《碧溪诗话》卷八:

介甫〔梅〕诗:“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杜默云:“倚风莫怨唐工部,后裔谁知不解衣(诗)。”曾不若东坡、柯邱海棠长篇冠古绝今,虽不指名(明)老杜而补世(亡)之意,盖使来世自晓也。

又见于 《蔡寛夫诗话》:《东平郡宴赋海棠》“倚风莫怨唐工部,后裔宁知不解诗。”

又见《诗话总龟》(宋阮阅著)卷十三:“杜默预东平郡宴。太守请赋海棠诗,默云:‘倚风莫怨唐工部,后裔宁知不诗。’”

1.8 用城记 记像圆清坐化诗

法师名圆清,姓高,住提韦州用城村院。师为人寡言语,尤不晓禅腊。默坐草堂间,请斋则辞不能,纵往,但饮食而已。亦不诵经,亦不歌赞,亦不晓铙钹之类。村民多鄙之,亦为邻僧之所嘲,诸师亦顾。自是民不召师。师惟布衣,亦求化民间。

一日,师别邻僧洎里人曰:“我明日舍去,又扰子等,故来一相别。”人亦不深信。明日,师奄然端立而化去。远近皆往观焉。有祝师者云:“人皆坐而化,师独立,将以此异于众乎?”师乃复坐而化焉。

三日后,复出息,曰:“吾兄来省吾,欲见之,留少语与之,则终天之别也。”兄果入门。

邻僧有常所恶师者,谓师曰:“师平生未尝斋,经亦不能诵,何缘有此善事?师有法言,今对大众可少留千百之妙,一言以清俗耳,以消尘累。”

师云:“子所诵结秽之言何也?子试学之。”

僧云:“莲花不著水,心清净。”又云:“无漏果园成佛道,此皆结斋数人也。”

师谓僧曰:“如莲花不著水,其义如何?”

僧云:“莲花颜殊异,花中之贵者也。故佛行步则莲花自生,坐则莲花中者也。”

师曰:“非也,夫莲生于水中,而不著乎水;人生于尘,不染于尘。此其喻世。”师又云:“泄漏果园如何?”

僧云:“人之修行,贵有终始。则中道废堕,即其果未成也。”

师云:“亦非也,夫无漏然后又果焉。漏如器之漏,则不能载物;屋之漏则不可居;天之漏,则霪雨晦泄,害及粢盛;地之漏,则水脉泛滥,不循故道;人漏若目之漏视,鼻之漏嗅,耳之漏听,口之漏味,心之漏想,性之漏欲。目之漏于五色,心之漏之妄想,鼻之漏于美香,耳之漏于好音,口之漏于佳味,性之漏之爱欲。收其目则内视,回其耳则反听,塞其鼻则无香,平其口则无味,焚其心则无想,茅其性则不流。天地之漏有时焉,其功自成;人之漏无时焉,其身乃坏。无漏之义,如此而已。”

僧复云:“师平生未尝斋戒,则常住所收,他日有余粮。”

师曰:“佛之所以立教之本,禅修行。子既云变易其衣,一褐、一钵、一食、一粥皆吾佛清俭之意,欲学者修心善皆入于寂灭虚淡中也。子之所言,非佛之心,后世传教之误也。子少一食无益于要,多一食无害于善。夫斋为治心之一法耳,清源本正,释子之先行也。”师大开说百千至妙之道,无上至理之门,僧乃作礼焉。

佛乃收足敷坐,奄然化去,其真身仍存院中。向惟茅堂数间而已,因师,民竟舍财,今回廊大殿,周环百楹,壮哉![5]

《杜氏宗谱》未见此文,录自《清琐高议》。原书题下署:“汉川杜默。”今选自刘真伦、岳珍选编的《历代笔记小说精华》(第三卷宋元明)。选编者考定:杜默,字师雄,历阳人。师事石介,石介曾以杜默诗与欧阳修并称作《三豪诗》以增之。可见这篇作者杜默就是历阳杜默。《青琐高议》是北宋中、后叶刘斧撰辑的著名小说集。学者冯勤在《<青琐高议>的撰辑形式简论》一文中指出:“《青琐高议》共收录作品一百四十六篇,署名者仅十三篇。可考的十位作者的身份,除欧阳修、钱易、窦弘余外,似乎也仅是些身世卑微的士人,如《孙氏记》的作者丘潜不过是小小的寺丞,而《用城记》的作者杜默也仅仅是位并不知名的词翰之士。”

2 杜默诗的评价

杜默诗的评价,最早应该是苏轼,也很有影响。 苏轼《评杜默》(《东坡文集》卷 68):

石介作《三豪诗》略云:“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文,杜默字师雄者豪于歌也。”永叔亦赠默云:“赠之三豪篇,而我滥一名。”默之歌,少见于世,初不知之。后闻其篇,云:“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皆此等语。甚矣,介之无识也,永叔不欲嘲笑之者。此公恶争名,且为介之讳也。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饱后所发者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

苏轼这个评价是不确切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原序》说:“他(苏东波)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就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这段话一针见血指出苏东波是凭自己好恶评价他人之诗作,并非是公平之论;也说明这一评价不仅仅是针对杜黙,只要不喜欢就如此说。说石介不识人,说欧阳修想嘲笑而碍于石介的面子,不但不嘲笑,而且歌颂杜默,这显然苏轼是想当然。从杜默对石介诗风的继承,以及后来对石介的冤屈奔走来看,可见石介是识人的;从欧阳修赠杜默诗,以及后来杜默等人向欧阳修求写石介墓志铭之事来看,欧阳修的诗并非有嘲笑之意。相反倒见欧阳修所赠之诗的确是真心评价;而况欧阳修也并非是虚情假意之人。苏轼初不知杜默,也很少读其诗歌,既然如此,怎能就凭一首诗断定杜默诗歌不好呢?

其实,这可能是苏轼的文化偏见。

当时的北方文化,苏轼看不上。 如苏轼《上神宗论河北京东盗贼》云:“至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盖自古豪杰之场,其人沉鸷勇悍,可任以事,然欲使治声律读经义,以与吴楚闽蜀之人争得失于毫厘之间,则彼有不仕而已,故其得人常少。”

山东文化风俗,当时南方文人不大看上。梅尧臣回忆他天圣末明道初在洛阳的浪漫生活时云:“山东腐儒漫侧目,洛下才子争归趋。”(梅尧臣:《宛陵集》卷一三 《四月二十七日与王正仲饮》)称山东文人为“腐儒”,可见对山东文人的轻蔑。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是因为北宋党争中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偏见。当时,范讽、刘潜、石延年性格相投,诗风相近,因而结成密友,共同组成了“东州逸党”。石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带)人,后晋把幽州割让给契丹,其祖举族南迁,定居于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南),曾任金乡(今济宁金乡)知县,故《宋史·文苑传》干脆把他同范讽、刘潜二人一起称作“山东人”。 “东州逸党”们的豪放个性,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就同样是以豪放恣肆、气魄宏大见长。石延年的诗作保存下来的较多。石氏较为有名的作品, 有 《赠刘潜归陶丘》、《寄尹师鲁》、《偶成》二首,等等。这些诗作,就像欧阳修在《哭曼卿》诗中所说的那样:“作诗几百篇,锦组聊琼琚。时时出险语,意外研精粗。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大多振奇发秀,气横意举,特别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之句,酣畅淋漓。苏舜卿、石介等北宋著名的文人皆推石延年为“诗之豪者”。

石介在诗歌方面,发扬了“东州逸党”的豪放诗风,并用“豪放”之风评论时政,大胆发表个人政治见解。他的诗作,大都是为事而发,如《汴渠》、《麦熟有感》、《蜀道自勉》、《读诏书》、《西北》、《闻子规》等。石介最有名的政治诗《庆历圣德颂》一问世,立即震动了北宋朝野上下,“由是谤论喧然,奸人嫉妬,相与挤之,欲其死而后已”(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三《奇节》)

在石介等人的推动下,山东诗坛的“豪放”风气日盛一日,很快就达到了“粗豪”的程度。如魏泰《东轩笔录》即云:“皇祐已后,时人作诗尚豪放,甚者粗俗强恶,遂以成风。”(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个风气在山东表现得最为明显。石介的学生杜默,就是当时“粗豪”之风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臨漢隠居詩話》所评论:“雖造語粗淺,亦豪爽也。”[6][7]

但是杜默的诗歌也不全是这样,如《植梅》三首风格就颇不同。

苏轼就某一点而不顾及整体所作的评论,自然就很难使人信服。

不过,苏轼也不否认杜默的诗歌有其独特的一面。 卢仝有《与马异结交诗》,马异有《答卢仝诗》,两人是唐代诗人,诗风奇异诡谲,在唐代诗坛有其独特的地位。称其诗歌“卢仝、马异”,就是承认杜默诗歌风格的独特性。当然,这种独特,苏轼不称许。

其实,杜默诗歌创作的风格是有影响的,例如黄利通的《赠王侗葊》:“三代以下诗人悟,率意长吟笔有神,胡为乎趋亦趋、而歩亦歩?有时放眼乾坤内,诗思忽豪举,当得玉环为我捧研,飞燕为我起舞。有时寸心苦未平,慷慨欲谁语,当得杜黙为我放声,正平为我挝鼓。时而江山寻逸事,云树写闲心,当得湘中老人为吹篴,海上先生为鼓琴。时而游于方之外,招招须我友,当得王皇门下。”[8]可见,杜默的诗歌正是为心苦未平之人而写的,可惜的是统治者并不欢迎。杜默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也由此可见。

2.1 杜默诗歌特点

2.1.1 能吟凤凰声,“其音和且清”。

这是欧阳修的称赞,相信不是过誉之词。 欧阳修 《赠杜默》诗这样称赞杜师雄诗歌的才能:“南山有鸣凤,其音和且清。鸣于有道国,出则天下平。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杜子来访我,欲求相和鸣。顾我文章卑,未足当豪英。启如子之辞,铿皇问镛笙。”“子诗何时作,我耳久已倾。”[9]

所谓“鸣凤”,出于《诗·大雅》:“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喻贤者待礼乃行。”后即以“鸣凤”比喻贤者。又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又泛指杰出者。从这里看出,欧阳修认为他是贤者,他的诗歌在当时是杰出的,很有成就。欧阳修看到杜默的几百首诗歌,否则不会说“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因为读了杜默这些诗作,受其感动,才有《赠杜默》。他不仅赞扬杜默的诗歌,而且还希望再读到杜默的诗作,看来这一赞誉并非虚言。所谓“能吟凤凰声”,称誉是极高的。

2.1.2 辞锋犀利,“笔距狞如鹰”。

杜师雄的《送石先生入太学》显示杜默的锋芒,称赞他的老师“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把那些反对儒学道统之人称之为 “虾蟹”、“狐兔”,而且要“惊杀”、“逐出”,足见锋芒咄咄逼人,也难怪有些人说他“粗豪”。

他的诗作为大众而鸣。很显然,杜默继承了石介的民本思想。如杜师雄《上欧阳公》,用 “凤池”,借代朝廷。泥蟠龙,比喻处在困厄之中的人。时欧阳修任枢密副使,他希望欧阳修建议朝廷救济那些在困厄之中的人民。这一思想符合当年欧阳修《赠杜默》中的思想:“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子何引其吭,发声通下情。上闻天子聪,下使宰相听。”

又如杜默在 《宿天门赠某僧》:“长江不流天门动,与汝大笑鸣大众。”为大众而鸣,就是他的大志。“与汝大笑鸣大众”,与石延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风格近似。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诗风就显得豪放而直率,所谓粗豪也。

2.2 杜默诗的文学色彩

杜默写了许多诗,虽然存诗不多,但其价值是不可否认的。概括地说,有下列特色:

2.2.1 诗工整而韵味丰厚,辞形象而意境深远。

如《植梅》两联:“幽香自足魁天下,清白由来效逸民。铁干四垂阴射日,瑶华万点雪飞晴。”对仗工整,完全符合音律。不仅如此,“幽香自足魁天下”,虽说的是梅花幽香、自足、天下之魁,但何尝不是自比呢?当逸民也应清清白白。“瑶华万点雪飞晴”,写梅花像万点琼瑶之花,在晴朗之时,犹如纷纷扬扬的雪花在飞舞。这是多美的意境啊!又如“日营月结香蜂举,雪寨冰团蝶阵忙。前日雨肥尤可爱,近因风瘦不曾伤”两联,也十分精妙,犹以“雪寨冰团蝶阵忙”句形象生动,境界更佳。三首咏梅诗在咏梅诗歌的历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

2.2.2 设喻形象,用典贴切,寄寓深刻。

《下第》诗中“云暗奎光问有无”的“奎光”,就是奎宿之光,奎宿耀光为文运昌明,但是“云暗奎光”,显然是文运不佳。同时,“云暗”,又暗喻有小人阻挡。又如“鸣不三年口卒瘏”的“口卒瘏”语出《诗经·豳风·鸱鸮》:“予口卒瘏。”也就是为老百姓口已唱的疲病了。又如“乞取一勺凤池水,活此久旱泥蟠龙”,所谓“凤池”,即凤凰池.指禁苑中池沼,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这里借代朝廷。泥蟠龙,比喻处在困厄之中的人们。

2.2.3 对比分明,犀利泼辣。

杜师雄诗 《送石先生入太学》,词锋十分尖锐,把朝廷那些无用之人比之“虾蟹”、“狐兔”,而把他的老师比作“老龙”、“大虫”,对比分明,爱憎显豁。诗句字词无不体现对老师的赞誉、对小人的讥刺那种强烈的感情。

杜默诗风多样,有粗豪直率,也有含蓄深远;有呐喊呼啸的,也有低沉呻吟的。诗不以多寡而论,而以精妙者为胜。

[1]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620-621,843.

[2]武新立.中国家谱及其学术价值[J].历史研究,1988,(6):20-34.

[3]和县文史资料(第七辑)[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352-354.

[4]历阳杜氏宗谱(卷一)[M].康熙十三年.

[5]刘真伦,岳珍选编.历代笔记小说精华(第三卷·宋元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4.

[6]吕肖奂,张剑.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J].江海学刊,2007,(5).

[7]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8]湖广通志·卷八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

[9]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14.

猜你喜欢

杜氏宗谱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周礼疏》中“河南缑氏杜子春”考
八至十世纪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经洞文书的“偏向性”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不同浓度氮、磷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
神秘的杜氏腺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