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解读——以2012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2013-08-15张晓静
□ 张晓静
2012年12月初,网友“三峡在线”发布了一篇《20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博文,这十个词是:“你幸福吗?”、“屌丝”;“××style”、“我能说脏话吗?”、“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随时受不了”、“正能量”、“中国好××”、“元芳,你怎么看?”
2012年12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2”活动公布结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媒体十大网络用语”的有:“中国好声音”、“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帅,白富美”、“你幸福吗”、“江南style”、“躺着也中枪”、“屌丝,逆袭”、“舌尖上的中国”、“最炫民族风”、“给跪了”。
2012年12月25日,互动百科联合搜狐微博、语言文字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移动手机报共同发起的“2012互联网十大热词”评选活动揭晓,“钓鱼岛”、“正能量”、“十八大”、“你幸福吗”、“屌丝”、“江南style”、“莫言”、“辽宁号航母”、“舌尖上的中国”、“2012”入选。
这些评选活动有网友自发评选的,有媒体联合发起的,也有专业研究机构推动评选的;评选结果选出来的词语互有交叉,内容涵盖广泛,从时事政治到百姓生活,从文学到娱乐八卦,清晰记录下时代的发展脉络,折射出当下的公众情绪,关注到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传播内容:折射公众心态,表达诉求复杂
从内容上看,网络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关注、追逐、质疑、批判或者调侃,如“表叔”、“切糕”等;二是公众宣泄生活中无奈、不满等情绪,如“屌丝”、“高富帅”、“你幸福吗”、“我可以说脏话吗”等;三对某种期盼、向往的积极表达,如“舌尖上的××” 、“正能量”、“航母style”等。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是网民原创或者经过网民再加工创作,社会热点或者重大新闻事件等都成了这些词语的来源,现实针对性越来越强。即使是“屌丝”这样幽默自嘲式的网络流行语暗含了草根平民对生活压力的一种无奈的情绪,与之相对的“高富帅”却耐人寻味,既有对理想中的美好的向往,也有一种潜意识的嘲讽或者嫉妒的复杂情绪。
社会热点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从某种角度体现了公众进行舆论监督和政治参与的渴求,对政治权力腐败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评判、抗争。例如希望探求真相的网民火眼金睛识别“表叔”、“房姐”,与此同时,一旦遇到一些舆论监督不透明不清晰的事件时,网民更多地使用“元芳,你怎么看?”或者“躺着也中枪”以表达质疑心理。公众从网络媒体上获得了相当的话语权力,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及其在社会热点问题上的强大的话语权,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中实现了制衡的可能性。
二、传播方式:由下而上,逐渐被传统媒体认可
网络流行语生成的源头是网民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各种共同情绪的表达,创造出来以后往往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论坛、贴吧、QQ、社区、博客、微博中使用,之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再到传统媒体逐渐接纳,直至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传播方式是从下到上的方式。
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可和传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例如2012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航母style”走红 祖国强大振奋人心》为题做了一条新闻。第二,直接设立相关的专题,例如2012年2月,凤凰网报道专题《屌丝:一个字头的诞生》,腾讯网紧跟其后发表《屌丝:庶民的文化胜利》。第三,在报道正文或者节目中间使用,例如2012年11月3日,“屌丝”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
三、传播心理:狂欢中批判,调侃中期待
网络媒体为群体狂欢的形成与汇聚创造了条件,网络受众成千上万,对事物的态度容易向同一方向转化,形成心理暗示,相互传染。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一旦网民娱乐的心态占了上风,网络流行语最初的意义往往就被解构消解了,众多网民就会投入到类似的造词活动中去,于是出现了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多种版本,通过这种狂欢式的表达来宣泄情绪,戏谑调侃表达对相关现象或问题的态度,直至达到心理宣泄后的愉悦,表现为群体批判和群体狂欢。
“××style”来源于韩国歌手朴载相在2012年7月发布的歌曲《江南style》。歌名“江南style”来自韩国俚语,指首尔富人区——江南区豪华奢靡的生活方式。《江南style》歌曲火爆之后,各种style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直至“航母style”达到高潮。2012年11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舰载机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的手势动作引起了网友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狂热追捧和模仿。网友使用幽默搞笑的模仿方式,在集体狂欢中表现出对国家强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了对国家的关注和信心。
“元芳,你怎么看”本来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台词,结果一经网友引用,就被迅速跟风,形成了“元芳体”;凡事都可以问元芳,有打趣的,有调侃的,有无厘头跟风的,其实并不需要答案,这只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一般都很简洁,用如此简洁的词语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反映的内涵肯定是不全面的;另外网络流行语娱乐调侃的表达方式也会削弱意义的准确表达,同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体现出来公众监督政治权力的局限性。
网络流行语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创造,既反映出对现实不良现象的讽刺、人性的质疑,也体现出来对错误的包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众多复杂的情绪杂糅在一起,赋予了网络流行语无穷的魅力,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传播和再创造中来。在嘲讽和调侃中,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不断修正价值观,积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本文是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项目编号:09YJC860025)和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媒体的文化自觉研究”(项目编号:13q05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