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高校德育教育之根本

2013-08-15袁晓凤

关键词:劳动育人德育

袁晓凤

《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是教人向上,育是教人向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引导学生从善,“善”不仅指内在的德性,也指外在的行为,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其目的,因此,实践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过去,高校德育教育采取空洞式说教和理论式灌输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环节,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轨。新时期,高校将实践育人作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实现德育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践育人的理论依据

“实践育人”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形成,其理论思想与我党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的本质以及人的成长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实践育人,是指 “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1]。高校教育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其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一种德育教育。其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本身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参加的一切活动都称为实践。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当今国际国内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好思想的人才队伍。当代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能真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是否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关键还在于践行,在于实践体验,在于向社会学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育人也具有现实意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育人也具有社会影响力。因此,我国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知行统一、学用并重的人才。

(二)传统“劳动教育观”

我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人们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中得到劳动,在劳动中获得教育。这种劳动教育观与我国的教育本质一脉相承。颜元曾说:“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2]劳动可以激发一个人奋发有为的热情,不仅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生活的真谛,找到生活带来的充实感,而且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慰,使人“正心”“修身”,去除邪念。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强调“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他说:“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3]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密切相结合。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认为社会实践本身是一个劳动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在今天看来,人们对“劳动教育观”的理解,超过了传统劳动本身的价值,把“劳动教育”引申为社会实践活动,即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当前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劳”不是简单地从事生产劳动,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将自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劳动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学习目的。

(三)传统“道德实践观”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德教与修身”合一,“知道与躬行”合一。孔子在传授道德教育中主张身体力行。《论语·学而》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其“习”强调学习要不断的温习,在学习之后,对知识进行再加工,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孔子认为“行”比“知”更重要。他在《述而》中曾说:“多闻,折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提倡学习要闻多识广,见多识广,通过“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强调学习中“行”的重要性。荀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而知之”的思想,形成了实践教育观。他明确指出,“行”是检验“知”正确与否的标准。他在《荀子·儒效》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强调“行”不但是认识的目的,而且是真正掌握所得知识的必要途径,是付诸道德实践的有效方法。宋儒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强调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于实践,转化为道德行为。当代高校强调实践育人,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求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个人优秀的思想品德,提高个人道德意识。

二、实践育人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目标性

首先,社会实践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自觉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等。在新时期,高校实现以上德育目标的有效方法是社会实践。其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既可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成长成才。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自省、自觉、自律能力,使大学生更能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个人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最后,实践育人使高校能更好地突破“象牙塔”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工作经验,丰富个人阅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实践育人使高校快速地把握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了解大学生的德育状况,认识大学生的德育能力,促使高校在将来的德育教育中更好地选择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好地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高校德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活动。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指一定的德育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中的实现程度。高校德育目标在受教育者中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德育目标在受教育者中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检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传授.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以实践育人为检验标准,衡量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通过实践活动把握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增强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三)有利于激发高校德育教育创新性

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德育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德育教育方法方面。一方面,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方法主要停留在辅导员说服教育和思政课灌输教育上,过于重理论轻实践,使德育教育没有付诸于实践,使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不理想,没有实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实践育人不仅能使大学生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由内化转化为外化,变成符合实际的道德行为,而且使高校在实践中找到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改变教育模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实践育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理论品质,它指导着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其本质是激发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性。实践育人使高校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清楚地认识德育方法是否具有有效性、可行性;了解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有针对性地调整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高校德育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通过德育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评判标准,从而及时把握高校德育教育新动态,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创新。

三、在高校德育中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实践育人”理念的宣传力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的教育方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精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也不能理解为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以后,参加的教学活动或教学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且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必须加强实践育人的宣传力度,使劳动观教育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渐加深学生对实践育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以学校实践基地为载体,实现学校实践育人的教育目的。在中国,劳动观教育思想,有上千年的历史,对后世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创新实践育人平台

首先,转变实践育人观念,把德育放在实践育人的首位。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强调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相统一,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强调实践育人,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也是德育的目的。而达到德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只有重视德育的地位,学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才会拥有更大的空间,实践育人工作才会进展得更加顺利。德育是否被受到重视,直接影响到学校实践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德育强调学习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这些素质的提高,只有在实践中实现,得以发展。其次,完善实践体系内容和评价机制。加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和课时,构建实践育人管理政策和机制,突出学生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目标,采取分层分级分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实践评价机制,制定量化标准,将实践工作落实到实处,定期抽查实践效果。最后,创新实践育人平台。有人认为,“创新实践平台,突出实践育人,实践活动是德育的重要环节。”[5]高校应在现有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实践教育基地,采取“高校-企业-政府-研究所”联合创建实践平台,实现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创新实践基地。

(三)实践育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对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辅,教育学生成长成才。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重要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德育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实践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实践育人培养好思想、强能力的人,实现高校德育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其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合格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实践育人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核心,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学生去参与,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是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的。

[1]黄蓉生.构建学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3).

[2]颜元.颜元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635,214.

[3]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81.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5]刘培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