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假言命题的“两型社会”研究

2013-08-15孙怡秦姗姗

关键词:两型社会逻辑学环境友好

孙怡,秦姗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社会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缺乏生态文明这一病症没有得到根治。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我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科学发展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为社会开了一个良方,起到了药到病除的功效。然而,如何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得到更好的保健,如何为建设“两型社会”扫除障碍,尤其是清除遗留在人们心中不合理的残余思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难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解决危机无法求助于产生这一危机的思维方式”[1],逻辑学作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本文是基于假言命题分析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一种尝试,同时佐证了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两型社会”的缘起与发展

资源,广义上讲,包括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根据资源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本文中所涉及的主要是自然资源。一方面,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总体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工业进程的加快发展给我国经济注入持久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实行“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结果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虽然后来在治理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并不可行。为了统筹资源、环境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调和它们的矛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会议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把节约放在首位,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2]。

针对“两型社会”理论,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很多研究,焦点是如何建设“两型社会”。马凯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文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3]陈力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4]阳中良,周雪敏指出,“‘两型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整合环境文化,完善民主法治,推动环境公正,创新绿色科技,发展环境经济,实现资源环境公平”[5]总之,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一改从前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营模式,本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继开辟理论之后,实践上的探索被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12月,国家审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使它们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如今,两地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了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赢”,从而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门。与此同时,由于“两型社会”没有可循的成功模式,现在仍属摸索阶段,因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在践行“两型社会”的理论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让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同时,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6]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未来的任务是着重建立生态文明的制度,开始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GDP,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深化“两型社会”的建设。

二、“两型社会”的假言命题分析

众所周知,命题是逻辑学研究推理的载体。所谓命题,“就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7]。一般地,根据命题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命题,将命题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其中,复合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以下我们主要借助“两型社会”中的一些典型假言命题进行假言推理。

(一)假言命题概述

假言命题是反映两个事物情况条件关系的复合命题。它有三种类型: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反映两个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在日常语言中,联结词以“如果……那么……”最为典型,其形式为:如果p,那么q。“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反映两个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在日常语言中,联结词以“只有……才……”最为常见,它的形式是:只有p,才q。“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反映两个事物情况之间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在日常语言中,联结词常用“……当且仅当……,它的形式为:p当且仅当q。

(二)“两型社会”的假言命题推理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的内涵,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有很多假言命题涉及到这两方面的内容,对它们进行探讨有益于增强我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以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水来说,如果不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旗帜鲜明地警示了人们应该节约水资源。我们不妨将这个假言推理形式化(p:不节约用水,q: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然后研究一下其推理形式:p→q。根据这个推理形式,结合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种有效的推理形式:((p→q)∧p→q)和((p→q)∧‘q)→‘p。 回归到自然语言,我们可以作以下两种推理:

1.如果不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

不节约用水,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

2.如果不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

并非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

并非不节约用水。

显而易见,上述两种推理分别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两种正确推理即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它们从反面论证了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再如,以自然资源中的非可再生资源——石油来说,只有合理利用石油,才能净化空气。显而易见,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告诫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诚然,也暗含了要节约石油资源。同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一样,我们可以把“合理利用石油”和“净化空气”这两个逻辑变项分别赋值为r、s,这样也可以得到它的推理形式:r←s,根据这个推理形式,结合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种有效的推理形式:转化成自然语言,我们可以作以下两种推理:

3.只有合理利用石油,才能净化空气,

不合理利用石油,

不能净化空气。

4.只有合理利用石油,才能净化空气,

净化空气,

合理利用石油。

毋庸置疑,上述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从正面分析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合理利用石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且仅当我们保护好地球,人类才有美丽的家园”,同理,就充要条件假言命题而言,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的逻辑分析去体会其深远寓意。

“如果少用一次性筷子,那么将会减少树木的砍伐,如果减少树木的砍伐,那么将会减小沙城暴和雾霾的侵袭”。在实际生活中,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人类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也频频发生。如果我们有意识的运用假言命题去分析和推理,那么这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状况将会得到好转。事实上,我们也经常运用到假言命题,分析假言命题中的推理,进而反省我们的所作所为,指导我们的行动:植树造林,绿色出行,低碳环保。

三、假言命题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通过对假言命题的逻辑分析,我们不仅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而且发现了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在,它与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追根索源,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来自逻辑学独有的三重性。

首先,逻辑学作为一门与数学、天文、物理等相并列的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不容小觑。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确认了它的基础性学科地位,甚至把它列为一级学科之首,而在我国,逻辑学却是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对逻辑的不够重视,也是当代理性缺失的一个缘由。如果我们理性的节约资源,理性的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那么我们的发展才会可持续性。假言命题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让我们保持清醒,守住理性。

其次,工具性是逻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逻辑学是研究具体问题的工具,假言命题作为逻辑学的一种重要命题,在分析问题中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正是因为有了前件的产生才会催生出后件这样一种结果,思量前件假设让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换言之,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给予了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口,让我们由后件可以推知我们要不要出现前件,该不该出现前件。基于事实,立足现在,设想未来,我们构建“两型社会”是时代所需。

最后,逻辑学不仅作为一种人文存在,而且学科对象本身具有人文内容。“逻辑学是‘社会理性化的支柱性学科’,逻辑的缺位意味着理性的缺位,这是逻辑学最根本的人文性质。”[8]通过假言命题来研究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逻辑的人文属性,彰显了逻辑的魅力。假言命题直观表明非理性、非科学的发展方式不可取,除非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综上所述,“逻辑的功能理应得以凸显”[9],而基于假言命题的逻辑分析之所以能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是因为这种警醒的力量来自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发扬逻辑精神,重视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使之更好地与科学发展观一起为建设“两型社会”贡献力量。

[1]丹尼斯·米都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27.

[3]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2005(16).

[4]陈力.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方式[J].求实,2006(3).

[5]阳中良,周雪敏.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J].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7).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7]何向东,袁正校,郭泽深.逻辑学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

[8]张建军.真正重视“逻先生”[N].人民日报,2002-01-12(A6).

[9]刘叶涛,夏素敏.高扬“逻先生”旗帜 振兴中华逻辑事业[J].社会科学论坛,2007(6).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逻辑学环境友好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简单的逻辑学》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