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石油工程专业的导师制
2013-08-15王海涛
王海涛
导师制源于19世纪初英国的牛津大学,后来被各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广泛采用。目前,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一同构成三大教育模式[1]。
一、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体制
导师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密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导师不仅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关心他们的生活[2]。本科学生数量大,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鉴于有限的教师资源,因而一般均未实行导师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各国普遍实行导师制。实践证明,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其优点为:(1)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校的全部师资力量参与学生教育和管理[3],避免老师只管上自己所任课程,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教育管理漠不关心的局面。(2)导师制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信任,调动起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3)学生与导师易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研究,在做人做事、精神品质方面也受导师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5)导师制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联系起来,使教育变成教学相长的过程。(6)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在与教师的探讨中不乏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创造性成果的产生。
二、石油工程专业的特点及现行研究生导师制模式存在的不足
石油工程是石油工业的上游行业,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本科教育分为钻井、采油、油藏3个专业方向。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石油工程专业分成两个大专业,一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另一个是油气井工程。由于科学研究进一步向深度发展的需要,油气田开发工程和油气井工程又分出了各个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生导师一般主要从事一个方向的研究,从而形成该研究方向的团队。比如,在油气田开发专业中,有的做数值模拟、有的做试井分析、有的做三次采油、有的做压裂、有的做酸化、有的做储层保护等等。专业方向细分是行业对科学技术要求更高、更精细的缘故。
石油工程行业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与该领域有关的科学及工程技术问题都是属于其研究的范围,该学科涉及的范围广,所需知识丰富,一切基础理论学科所获得的成果,只要能为该工程领域的生产及科研服务,皆可运用。
举一个例子,在研究生阶段,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有一个方向叫做“试井分析”,这个方向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用水动力学方法求取地下油气藏的一些重要特性参数,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Bessel方程”、“Laplace 变换”、“Stehfest数值反演”、“Dirac广义函数”等数学知识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技能的熟练掌握,而其中一些数学知识相当深入,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讲有相当的难度。笔者认为,如果在在研究生阶段从事到“试井分析”这一方向的学习和研究,则除了需要一名石油工程本专业的指导老师之外,还需要一名应用数学专业的指导老师。
另外,笔者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中感受很深的还有一个问题,即研究生在向深度方向发展的同时,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局限于某一狭窄的方向,特别是到了博士阶段,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许多博士生毕业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自己能适应的工作也越来越少。而在就业后,许多进入油田企业的博士都感觉自己狭窄的知识面不能很好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石油与煤炭等固体矿产资源不同,石油在地下是流动的,其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石油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和技术。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不是靠单一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对于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如果其知识面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狭窄领域的话,则毕业后其单一的知识结构将不利于解决生产实际中碰到的复杂问题。单一的知识面,往往造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局限性,局部视角看来最优的措施或方案,从油气田开发的全局角度来看往往不是最优的,这就要求除了精通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之外,还应扩大知识面,掌握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知识。然而,对于石油工程专业来说,现实情况普遍是:学生一般只将精力放在自己导师所在的研究领域,造成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对于该现状,笔者认为,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行多导师制。
三、实行研究生多导师制的优点
研究生学习阶段与本科学习阶段相比,强调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点的突破。但随着学历的增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往往局限于所研究的很小一个领域,造成知识面越来越窄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1)研究生通常跟着某一位导师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导师所给科研任务常常局限于导师自己熟悉的一个狭小领域,3年硕士和3年博士,学生的知识面也就变得越来越窄。
(2)与文科或者理科不同,工科的实践性很强,它仅仅靠博览群书和自学是不行的,需要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频繁地交流、探讨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掌握好。虽然学生平时也可向其它专业方向的老师请教和探讨,但在实际中,如果碰到的问题较多,而诸多的问题又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断出现时,一般来说,除非是自己的导师,大多数研究生是不大好意思经常去麻烦其他老师的,长此下去,困扰的问题愈积愈多,动摇自信或干脆放弃。
如果采用双导师制或者三导师制则情况将显著改变。当然,前提是各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虽然不同但却联系紧密。首先,学生增加了与不同方向导师进行思想交流的机会和参与不同方向科研实践的机会,知识面将大大拓宽。其次,各个导师的研究方向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同一生产问题的不同方面,这些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学生从不同导师处对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数量的叠加,而是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各种知识相互交融,产生更好的解决生产问题的科学和技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1>2”的效应。
通过这种培养,研究生不仅能在知识的点上深入下去,有所突破,还能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遇到的问题。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油气藏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上一个环节得到的认识和成果常常是为下一个环节服务的,或者说要开展下一个环节的工作常常要以上一个环节得到的认识和成果作为基础,比如制定一个油藏的开发方案,常常需要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进行。说得更具体一点,地质工作者建立起地质模型,而油藏工作者将地质模型导入相应软件,进行油藏模拟。与地面工程不同的是,由于油藏的不可见性,人们不可能在开发之前就对油藏完全认识清楚,对油藏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与认识是相互交织的,也许从先前的资料看来,地质工作者建立起的地质模型是很好的,但是在油藏模拟阶段却发现,最新获得的资料反映出先前的地质模型在某些方面是明显不恰当的,必须对地质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这就要求油藏工程师应掌握地质建模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根据最新获得的资料及时地识别先前所建地质模型中的一些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
多导师制除了对学生有不少好处外,对老师的益处也是不少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任何一个人,包括经验丰富的教授,其知识总是有限的,平时导师们各自忙着自己方向的学术和科研,导师与导师之间相互交流甚少,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为了解决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会促使老师们相互交流和思考,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多,这有利于导师知识面的拓宽,也有利于老师们碰溅出思想的火花,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四、实行研究生多导师制应注意的问题
上面浅议了多导师制的众多好处,下面谈谈实行多导师制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一个学生并不是导师越多越好。一般来说,一个学生2-3名导师比较合适。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在点面兼顾的同时,更需要在点上的突破和创新,若导师太多,方向太多,研究生的精力将被分散,不能在某一个或几个点上深入下去,不利于产生创造性成果。另一方面,导师如果过多,极可能造成责任心下降,出现互相推诿的局面,使得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的真传。
其次,必须设置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在2-3名导师中,应当设置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设置另1名或另2名作为副导师。设置1名主导师是必要的,主导师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外,实际上还承担着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他将其他导师组织和协调起来,共同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果不指定主导师,导师们将处于无人组织的状态,最终导致在实际培养中出现“多导师=无导师”的局面。
五、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本科生导师制是牛津大学的一大特色,它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旨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4],该体制的实践模式虽饱受争议但却成效显著。在我国,自2002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也进行了尝试,如武汉大学、扬州大学、中南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国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5]。本科生导师制有不少优势,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多老师少,师生比严重失衡;(2)实行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3)导师和学生均缺乏积极性,师生互动意识浅薄等;(4)本科生阶段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大部分的时间均花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故本科生导师制远没有研究生导师制那么有效。笔者通过对实行导师制本科生的随机咨询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平时基础课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也没有从导师处获取预期的知识。
针对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们提出了合理的措施建议,如钟金和杨晓玲[6][7]提出:通过聘请离退休的教师、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多种渠道解决导师师资匮乏问题;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增进学生和导师的交流。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效果总体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为了修学分和应付考试,基础课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只有少数优秀的学有余力的学生,才有相对较多的精力进行额外的学习和充分的思考,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最好在较优秀的学生中进行,否则,很多人不仅没有从导师处学得真正的知识,反而还影响了其基础知识的学习,甚至使得他们不得不因此而参加各种补考和重修,这样反而影响了本科教学的质量,得不偿失。因此,应当选择优秀的学生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不仅是量力而行、因材施教的体现,而且避免了因为学生太多而造成老师的指导精力不够,达不到应有效果。
总的说来,在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还是一个非常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如何对它进行有效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石秀丽,杨志慧.本科生导师制教学运行模式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
[2]任荣.导师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新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杨春蓉.高校本科生试行导师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9(20).
[4]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
[5]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6]钟金.对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