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功能

2013-08-15漆家佳

关键词:模糊性新闻报道概念

漆家佳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因而在语言研究领域中,语言的模糊性也是语言学家们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不仅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事情,它的意义还远远超出了一个学科的范围。1965年,美国科学家扎德(L.Zadeh)提出了“模糊集”(fuzzy sets)的概念。所谓模糊集,是指由模糊概念组成的集,或是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他首次将“模糊”的概念引入到数学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由此,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产生了: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模糊修辞学,等等。这些重要学科的出现是科学上的重要突破,模糊数学也被认为是信息论和自动控制论的基础理论。模糊语言学则是专门研究语言的模糊性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出现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2]。新闻语言作为一种应用语言,虽然有着准确性的特点,但准确并不等于精确,模糊语言的应用也是新闻语言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写作手法,它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并且符合新闻报道公正公平及时的反映客观世界变化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模糊语言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及其功能。

一、关于模糊性的概念

模糊性语言普遍存在于文学、诗歌、书籍、电视剧以及报纸中。当人们语言来表达明晰概念时,这就使得语言具有明晰性的一面;当人们用词语来表达模糊概念是,这就使得语言具有模糊性的一面。明晰性与模糊性共同存在于语言之中,构成语言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属性[3]。

扎德(Zadeh)从语言的概念入手来研究模糊性,他认为,“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定性。”他所指的语言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边界的不明晰性,而概念又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因此所谓模糊语言只是就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而言。德国语言学家安东马尔提(Marty)在其《对普通语法和语言哲学的基础的研究》中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出的这种现象。”[3]6美国哲学教授布莱克(Black)在《语言和哲学》中写道:“一个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美国数学家耶格尔(Yager)曾给模糊性下了一个更为直观的定义,他说:“模糊性就是指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具体地说,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远,它就愈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近,这个概念就愈模糊。”在我国,模糊理论首先是由伍铁平教授引进的,他认为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模糊概念”[2]3。 赵元任先生指出,如果一个符号的对象的边界状况不清楚,就说它是模糊的[4]。黎千驹认为,模糊性就是人们人始终关于事物类书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也就是中介过渡性[5]37。总的来说,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具体地说,它是符号使用者所感到的他使用的某个符号同他所指的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6]。

二、模糊性的分类

本体模糊性(ontological fuzziness)。此类模糊性源于客观对象自身存在的模糊性,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模糊性来自于自然界本身根深蒂固界限不清的特点,不受人的思维和认识的变化而改变。例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就反应了客观世界中各种颜色本身构成一个连续统,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2]141。

认识模糊性(epistemological fuzziness)。它源于主体认识活动的模糊性,属于认识上或观念中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2]141。它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的模糊性,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界限的不分明,它主要应归于主体自身诸因素,如知识结构、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以及功利考虑等。例如我们对于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的不明晰就来自于我们对于蔬菜与水果的边界的认知模糊性。

内在模糊。这是指存在于人们思想和感情之中的模糊性。人有七情六欲,它们无一不是心灵感应的产物,也无一不具有模糊的性质和色彩。如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觉得爱与恨是相互对立的两面,而有人却觉得爱与恨可以相互转化,由爱生恨,因恨而爱。这说明由于人们内在情感的不同,造成了对爱与恨等情感理解的模糊性。

外在模糊。这种模糊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是可以感知的模糊性。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将外在的模糊诉诸于人的感知,产生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情画意。

积极模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模糊性在语言中的运用有利于人们理解事物或者做出决断,这种在言语交际中其积极作用的模糊性被称之为积极模糊。例如老板让小王去买“三四斤橘子”,这样小王在购买的过程中只要买三斤到五斤橘子就可以。这时候老板模糊语言的运用就有利于小王完成任务。假设老板使用精确数字要小王买“三斤半橘子”,那么小王在购买的时候则需小心翼翼测量重量,不能多也不能少。显而易见,这时候的精确使用不利于小王完成买橘子这项任务。

消极模糊。当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模糊性语言不利于该交际的正常进行反而给交际带来了障碍,那么这种模糊性就是消极模糊,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尽量避免这种模糊性的运用。例如,老师在初次上课之前问班长该班总共有多少人的时候,这时候如果班长回答“四五十人”,那么这种答案就不利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出勤率,这也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这种模糊性的运用就阻碍了老师与班长的下一步交际。

三、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现象

新闻报道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公正公平地向读者传达客观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新闻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性,那么,这一要求是否允许模糊语言的存在呢?笔者在对一些来自不同新闻机构的关于不同主题(科学、经济、体育等)的新闻报道的调查中发现,新闻模糊语广泛存在。一般来说,准确性是新闻报道首要的因素之一,因为新闻是对外部世界的及时、客观、公正的反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准确性和模糊性在新闻中是永远不可兼容的。模糊常常出现于英语新闻及其理解当中,它要求读者不仅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而且需要有语用学的知识。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一大本质特征,几乎在每种语言中都出现。在新闻中,模糊词语用的也很多。《新闻业务》1983年第5期所刊陈柯平的文章《谈“模糊语言”》中说道:“‘模糊语言’在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笔下,在报纸的新闻、通讯、故事里,屡见不鲜。不说别的,仅仅表示时间的模糊词、词组就有一大堆,例如最近、近来、前不久、前一段、前些日子、那一天、有一回等等。其中‘最近’一词尤为活跃。一个星期前可用‘最近’表示,一个月前可用‘最近’顶替,一个季度前直至半年前也可以贴上‘最近’的标签。新闻界虽然三令五申,强调新闻要‘新’要‘快’,但‘最近’新闻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延年益寿’。笔者随手翻了一张报纸,一天的版面当中,用‘最近’代替具体时间的新闻,竟有38篇之多,既有一般的消息、简讯,也有头条要闻。 ”[2]

随手翻开西方主流报纸,模糊词的应用比比皆是,反映了新闻报道语言的模糊性,如:

GENEVA—Thousands of Damascus residents are fleeing over the border into Lebanon to escape the latest upsurge in violence and the collapse of basic services back home,the United Nations refugee agency said Friday.(New York Times,July 20,2012) 其中的thousands of和 the latest upsurge都属于模糊语言的表达。

四、模糊性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功能

(一)符合新闻语言的特性,简洁及时

语言能够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内在因素。而新闻报道的首要目的是以有限的篇幅呈现给读者最大的信息量,因此用词简洁是新闻语言的一项必要条件。新闻英语也不例外,因此它用词应该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避免陈词滥调(cliche),尽量少使用形容词或者副词。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也成了新闻英语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模糊性正好符合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简洁性特点。如:

The initial reports from Wenchuan County were that the damage was severe.In the town of Yingxiu,only 2,300 out of a population of 10,000 survived,the state-run Xinhua said.(Time,May 15,2008)

句中划横线的部分,都属于模糊语言的表达。如果这些都换成精确的表达,将前面的“initial reports”改成某某报在某月某日的报道,将“severe”替换成相应的伤亡人数,将映秀的情况具体存活人数以及总人数报道出来,不仅会占用更多的篇幅也会令读者读起来颇感累赘。

由于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意性,新闻记者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关于这项事件的精确数据,对这项时间范围的大小、影响的强弱意识也难以做出精确的判断,因此不得不使用模糊语言来满足新闻报道的时效性[7]。 如:

In South Dakota,where roughly three-fifths of the state is in severe or extreme drought,Vilsack earlier had allowed emergency haying and grazing on about 500,000 conservation acres,but not on the roughly 445,000 acres designated as wetlands.(Time,August 2nd,2012)

句中划线的这些数据或影响性都属于模糊表达。记者如果一一精确的话将会耗费大量时间调查取证,满足不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也失去了新闻文体的简洁性特点。因此,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一些模糊词正好满足了新闻写作要求的简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的现实问题等特点。

(二)避免报道过于绝对化,自我免责

新闻要求真实,但这并不是说新闻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十分清晰,越是精确的东西越容易偏离事实。尤其是一些牵涉到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报道,有时记者不得不使用模糊性语言,以免除语言过于绝对化所要承担的责任[8]。模糊词的灵活和自由正好可以避免话语的绝对化。这种情况在与外交事务有关的报道中尤为明显。如:

U.S.Rep.James P.Moran,a Democrat who represents the inner suburbs in Northern Virginia,will endorse Sen.Barack Obama today,sources said. (Washington Post,Oct.2nd,2008)其中的 “sources said”就巧妙的避免了报道的主观性,避免了记者万一因为报道失实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负法律责任。

因此,在一些报道,特别是政治外交性的报道中,对某些事实进行模糊化有利于免除记者因报道的过于精确所带来的一些责任,同时也确保了报道的准确性。

(三)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细节概括

在阅读报刊新闻的时候,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阅读的习惯,或者是说不同读者对不同事件的关注度不同。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记者使用一些模糊词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令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有关该报道的详细情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或者继续了解,从而增加该报的销售量或者新闻报道的收视率;而在某些情况下,读者阅读新闻只是想要对国内外大事有个大致的了解,如非特殊情况,他不会想要了解该新闻的每一个细节。这时候一篇塞满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看上去精确,实则累赘,令读者望而生畏。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的不同需求。例如:

标题“Kurdish Rebels Step up Attacks in Turkey”(Time,August 3,2012) 只是讲了这件事件的大致内容,对于具体情况,包括事件地点,这样读者出于好奇就会继续看下去在正文中找到关于此次事件的详细情况。而对于那些并不想要了解详情的读者来说,只需要看看标题或者概述性的导语便可以满足其了解事件大致情况的要求。

因此,在新闻报道的合适位置恰到好处的使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要求,从而迎合大部分读者。这也正好满足了新闻报纸增加销售量的目的。

(四)增加新闻报道准确性,提高信度

当记者掌握的信息不全或没有办法及时得到精确的信息时,他们一般在其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来增加新闻的准确性。模糊语的使用有可能改变了原来信息的真值,但通过限定真值范围,却恰恰精确了话语信息,这样反而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性,显示了新闻工作者的求实精神[9]。在特定新闻语境中,模糊言语可能比精确言语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更符合新闻报道的需要。例如:

Consumers could be dupe d into paying extra to buy"factory farmed"poultry products if a proposed new definition of free-range is approved for the booming chicken meat industry,animal welfare groups warn.(The Age,Aug.1st,2012)

其中,记者只是说了消费者可能被骗支付额外费用来买所谓工厂式放养的禽类产品,但并未精确到消费者可能要支付额外的多少费用,这样只用一个模糊词extra将一些细节进行概括总结,既免除了罗列一堆数据的烦恼,同时也提高了该报道的精确性和信度。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能够扩大事实真值的范围,从而提高其真实性,有利于记者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该报道的可信度。

五、结论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它蕴含在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新闻语言也不例外。虽然新闻语言要求准确,但是过于精确的语言有时会适得其反,容易造成信息失真。模糊语言在新闻这一特殊文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使新闻简洁不累赘,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高报道的精确度,增加报道的信度。同时,模糊语言的使用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能令记者免除一些精确报道带来的不必要的责任。然而,本文只是对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以及其功能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例如具体如何在新闻中使用模糊语言以及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模糊语言在其他问题中的运用及功能等问题还有待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1]贾芳.论英语新闻语言的模糊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8).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

[3]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赵元任.汉语的歧义问题//石安石,译.语义学论丛第15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6]陈治安等.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张健.报刊英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栾晓莉.试论新闻报道中的模糊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1).

[9]李翠琼.英语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模糊性新闻报道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幾樣概念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