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他的中国梦

2013-08-15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救国革命教育

夏 燕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军队政工系,江苏 南京 210045)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深刻地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几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不懈求索的历史。在这一伟大历程中,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一、教育救国

毛泽东少年时期就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农民的遭遇和悲惨处境,开始思考“农民的出路”这个重大问题。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春,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涯,在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聘请的老师如杨昌济、徐特立等,个个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当时的一师属新式学堂,开风气之先,吸引了如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新青年。在一师,对毛泽东影响最大者当属杨昌济。在毛泽东眼里,杨昌济就是教育救国的榜样。他的言传身教,进一步坚定了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的志向。杨昌济关于教育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体现。在教育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上,杨昌济强调教育改造社会的根本作用,认为“无善良之教育,则不能有善良之政治”,“欲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之教育别无他法”[1](P43)。毛泽东完全赞同老师的观点:“言世界改良进步者,皆知经自教育普及及使人民咸有知识始。”[2](P452)其次,杨昌济在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时,特别强调德育的作用,专门编写了《论语类钞》,以儒家的完美人格和曾国藩事例来教育勉励学生,鼓励学生振奋学习,努力为国家、社会做一番有益的事业,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当然,此时的毛泽东在教育救国方面,接受的主要还是别人的观点,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1915年秋,《青年杂志》出版,次年更名为《新青年》。这标志着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在杨昌济的引导下,毛泽东积极投身于这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洪流中,尽情汲取当时代表中国思想界最先进人物的思想精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所宣传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给毛泽东以很大启发。他们取代了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毛泽东心中的新偶像。这一时期,毛泽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救国主张,并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探索。

1919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学生之工作》一文,系统阐述了将教育救国与工读互助主义相结合,以教育改造中国,改造社会,建设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村,渐次改良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主张。该文的发表,标志着早期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成熟。

视教育为救国的根本途径,将教育对象由社会精英扩大到工农群众,将单纯的知识学习和思想改造拓展为新村建设的大胆实践,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热情、飞扬才思和勇敢睿智,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但这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探索救国强国的中国梦的道路上,还没有触及到社会制度,尚未超越当时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观念和思路。

二、革命救国

随着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高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新文化运动传播和关注的焦点,转为更多地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新村建设计划的流产和屡次工读互助实验的失败,使毛泽东对自己最初的救国方案产生了动摇与怀疑,转而将目光投向了让他耳目一新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其两次北京之行,最终促成了这一思想的转变。

1918年和1919年,毛泽东前后两次到北京,认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接触了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特别是第二次到北京,毛泽东读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这些文章和著作的研读,使毛泽东的思想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驱张运动后,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促使毛泽东下决心放弃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在陈独秀的帮助指导下,最终转变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1920年12月1日致蔡和森、萧子升及在法诸友的信中,批判罗素和平主义的观点,明确提出教育救国是不行的,指出俄国式的革命是山穷水尽诸路走不通之后的一个变计,并精辟分析了单靠教育不能救中国的理由,而对蔡和森提出的用俄国式的方法来改造中国与世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则“表示深切的赞同”[3](P8)。这封信标志着,毛泽东已经从一个主张教育救国的改良派知识分子,转变为主张革命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思想上的转变,直接促成了行动上的自觉。1921年1月1日,在长沙新民学会会友新年大会上,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毛泽东,把“改造中国与世界”确定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作为这个领导集体的最早成员之一,与党的领导集体一起,开始了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面对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应采取什么样的革命战略和策略,才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对革命救国道路的探索更多地以组织的方式展开。

对革命性质与目标的探索。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了党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提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将发展成为革命的领袖军和组成民主联合战线。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表明,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性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

对革命阶段与步骤的探索。作为一项变革制度,改造社会的宏伟事业,革命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是展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表现为若干阶段和步骤。对其阶段和步骤的探索,是革命成功的关键。1930年5月,毛泽东利用红军在赣南分兵发动群众的间隙,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寻乌进行社会调查,接连开了十多天座谈会,整理出了8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即《寻乌调查》。同月,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著名文章,主张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实则是他革命实践和理论思考的重要结晶。秋收起义失败后,他将队伍拉上井冈山,在敌人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建立了根据地。这一重要的战略性举措,保存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力量,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道路。毛泽东将这一道路概括为:依靠工农群众,发动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武装割据地,再相机夺取城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的成功实践,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革命救国的伟大胜利。

三、社会主义强国

在毛泽东看来,只有革命才能解放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通过解放人实现生产力的最大解放,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因此,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梦的探索,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和特点规律的把握过程。

1953年,毛泽东把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目标联系起来,提出“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久,毛泽东就对上述战略设想做了修正。1954年6月,他指出,“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很伟大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要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4](P329)

1956年,正当我们满怀激情,准备继续向苏联学习的时候,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发表了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地震”,爆发了后来的“波茨坦事件”、“匈牙利事件”和“共产党员退党高潮”。有鉴于此,毛泽东转而提出“以苏东为借鉴,走自己的路”,开始独立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继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一系列重要文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借鉴苏联和斯大林的教训,当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一个问题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不是就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了。面对苏联过于急躁的教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提出了与斯大林不同的看法。因此,党的八大对“过渡时期”又作了新的界定,指出:“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的过渡时期中,党的总任务,就是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5](P207)八大以后,毛泽东顺着这一正确思路继续探索,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加以严格的区别。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毛泽东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不巩固,就不能说是建成。那么在10年至15年建成了社会主义以后,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毛泽东指出:10年至15年以后的任务,则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只有到那时,才算是建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至此,毛泽东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思路已经初步形成:第一步,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任务在1956年完成);第二步,用三个至四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建成社会主义;第三步,用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美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国家强盛,就必须解放生产力,而要解放生产力,就要先解放人,即通过革命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所谓民族复兴,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把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不能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过急躁心理,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对这一伟大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毛泽东也曾经有过清醒的估计。1961年,他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还说:“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4](P426)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看,毛泽东的估计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历史智慧,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至今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再到社会主义强国,毛泽东的一生,是探索和实现中国梦的一生。纵览毛泽东的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国情是其深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其重要的理论指引,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始终是这一探索内在的主题主线,也是其奋斗求索的根本目标和不竭动力,而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形成,则是这种探索的两大标志性成就。毛泽东的探索及其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华彩篇章,为新世纪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 杨昌济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3]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4] 毛泽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 刘少奇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救国革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