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管理新探
2013-08-15杨婷
杨 婷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根据《教育大辞典》解释:“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脾气相投、性格相近或共同的切身利益等原因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无形的组织被称作非正式团体,也叫小团体或小群体。”[1](P354)
一、布迪厄场域理论之于高校班级契合性分析
场域指的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图式,它是指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而竞争的结构化空间。它具有独立性、关系性、斗争性特点。独立性是指场域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遵循着自身的逻辑和游戏规则;关系性是指场域不是一个可见的物质实体系统,而是一个由各种客观关系形成的系统;斗争性是指由于资本分配的不均,分布于场域空间中不同位置的各种力量为了获取更多权力与利益而不断地展开竞争活动。[2]高校班级具有作为场域的基本特征。首先,高校班级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空间,有自身的规章制度和利益诉求。其次,高校班级场域也是由一系列各种客观关系构成的小系统。第三,高校班级场域内部也充满着竞争,班级成员之间会为了个人荣誉和利益“战斗”。从场域的本身概念和它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折射出来的场域必然会存在地位之争,而个体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所掌握的资本数量和质量。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三个基本的类型:经济资本是各种产权形式或者金钱的形式;文化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的持久的关系网络。[3]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有追求相同资本的意愿,因而据此进行基本类型的划分可分为经济式非正式群体,文化式非正式群体,社会式非正式群体。一个群体是所有个体所拥有的三个资本的混合体,之所以会有单独的经济式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因为其中一种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处在优先位置。
二、高校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问题分析
第一,忽视非正式群体心理需求,对其教育和管理工作简单化。我国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阶段,招生规模扩大,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尤其显得重要。就班级非正式群体而言,班主任常因工作量大,而疏忽非正式群体的心理需求。然而在教育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的违纪处理常常缺乏软性思想教育。这影响了班级的成长。为此,班主任可以把非正式群体划分为不同基本资本类型。可从不同资本类型的心理需求入手,抓好“领袖人物”的思想管理工作,引导群体中的消极力量。
第二,单纯强调单一方向的管理服务,不重视非正式群体的潜在力量发挥。受传统“授受”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在于交流与合作,特别对于朝气蓬勃,思维开阔的大学生。对他们管理不能过于单向化,应发挥他们力量为管理服务。管理中,教育者常忽视多元化评价标准在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中的作用。作为教育管理者要以教育为主尊重学生,避免扩大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心态。班主任平时要注意利用社团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因势利导,让他们在正确地方施展潜能量。
三、二重理论结合下的高校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路径选择
班级是构成高校系统并使其得以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组织单元,每个班级都有相应的内部共同利益,争取教师资源,学习资源,外部支持的愿望和要求。根据奥尔森得出组建小规模集团和相容集团,有选择性的激励方法和提供公共产品等解决集体选择无理性的方法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的结论,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给予一定的关注以提高整体效益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等人于1982年做的一项研究就证实一个40人左右的班级里约有8~12个非正式团体,其规模为2~6人。[1]再者鉴于有正式群体出现的组织中必然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一客观规律,运用奥尔森解决集体选择无理性的方法以及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去规范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一)构建具有凝聚力的小规模高校班级非正式群体
2013年,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09级园艺专业两个宿舍的12名女生全部考上研究生。为这样的案例不会是普遍化的现象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凝聚力不够。文化式非正式群体内部会存在着消极性的成员,甚至是破坏性的成员,纵使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内都是为了掌握文化资本。管理时为了尽可能的使班级中文化式非正式群体,社会式非正式群体,经济式非正式群体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班级辅导员,德育老师以及其他管理者应相互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三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具有向心力。具体说,管理者就可以引导每一个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的积极表率作用,如潍坊科技学院12名女生的核心人物是寝室长。室长的推选代表着群体意见。教育管理人员可通过引导室长制定宿舍考研计划并互相监督。而对群体中的消极人员或破坏型分子,室长和班主任联合起来进行思想教育,比如组织“思想净化”活动,让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激励指导,最终考研取得成功。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增强社会式非正式群体和经济式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相对于班级这一子系统,高校母总系统内部也会存在非正式群体,如老乡群体。尤其对于大一新生,班主任可以先通过档案材料了解户籍信息或者在第一次班会中让大家学生自我介绍以便“撮合”地缘型的小团体。以班级为单位的老乡群体的凝聚力强弱会直接影响高校系统内部的大范围的老乡群体。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情感型社会式非正式群体就会形成。此时需要注意的是男生小规模群体,班主任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观察防止他们因为所谓的“哥们义气”而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班主任可以适时引导,了解他们兴趣爱好组织体育或其他比赛。对于班级内经济式非正式群体,则可借助正式团体班委会的反馈信息,注重与经济式非正式群体交流沟通,帮助安排经济困难学生至勤工助学岗位。
(二)组建相容集团来影响和指导班级非正式群体
第一,可以在班级内部组建跨班级非正式群体内三种基本类型的班委领导班子。班级活动涉及这三种基本类型中的内部人员,因此有必要组建一个跨类型,多协作的相容集团来管理班级。针对大一新生,正确选出三种类型班干部并不容易,班主任可以借首次班会学生逐个自我介绍判断个体可能的类别,对于不易判别的学生,适时采取提问交流。等待班干推选时,采取内部推送,根据结果对学生归类进行调整,从而组建多协作的班委相容集团。第二,打破班级界限,让班级活动走向院系层面。强化同专业各班级间的资源共享,展开班级与另外院系班级的交流互动活动,争取形成班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终形成拥有集体主义精神的班级共同体。
(三)建立有选择性的激励方法
奥森尔说过“尽管集团的所有成员对获得这一集团利益有着共同的兴趣,但他们为获得这一集体利益而要付出的成本却没有共同的兴趣。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付出全部成本,而且不管他自己是否分担了成本,一般总能得到提供的利益”[4]因此为了弱化这种搭便车的现象,所以“只有一种独立的或‘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4]。也就是说要区别对待为集团做出贡献或未做贡献的个体。“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或者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来进行诱导”[4],本质上分为正负激励,形式上表现为经济和社会激励。班主任以及相关的教育管理者可以采取正奖励为主,负惩罚为辅的激励方法协调三种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根据贡献度大小实施差异性奖励,以名利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赋予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奖励优秀非正式群体(比如文化式非正式群体的代表:同宿舍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社会式非正式群体的代表:参加班级间体育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兄弟帮”;经济式非正式群体的代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的获得者)。当然对做出损害班级集体利益或荣誉的个体及群体,班主任应该予以班级通报批评。适时采取人本主义做法,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加强他们的责任感意识,培养集体感。
(四)提供特色的班级文化产品
在理想的教育领域里,文化资本是其中的关键资本类型。因此高校班级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量。本质上来说,一个班级所有成员都属于文化式非正式群体,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些学生拥有的另外两种资本类型,其中的一种在资本的数量上和质量上要高于文化资本。故而同一个个体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属于不同资本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这就意味着三种基本资本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成员是可以相互转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继高等教育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又一功能。因而高校班级应该积极的为经济式非正式群体和社会式非正式群体向文化式非正式群体转化提供文化产品。比如班长创造机会赞扬参加大学生知识竞赛的学生;举行各种有意义的典礼,比如颁发荣誉证书;读书报告会以传递价值观和信仰;尽量利用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争取在这一系列的跟文化传承创新有关的活动中,优化班级学习氛围,提高班级整体的文化涵养和素质。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钱志刚.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教育场域理论的视角[J].晋中学院学报,2008(5).
[3] 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4]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