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公司职业译者翻译过程实证研究
2013-08-15陶然
陶 然
(金陵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近年来,随着翻译学逐渐受到重视,部分高校设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者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涉及到翻译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翻译能力和译者素养等。但是,基于对职业译员的调研得出对翻译教学启示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职业译员的就业面很广,包括政府机关、法院、商会和涉及金融、旅游、出版、信息等行业的企业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区都在加快发展软件产业,软件公司的发展也需要翻译人才。据统计,全球软件和相关服务领域在语言服务方面的采购投入比2010年增长了18%。[1]这说明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其对语言服务(主要包括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多。软件公司的专业译员是如何工作的,软件公司需要怎样的翻译人才,是我们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翻译人才必须了解的。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对软件公司职业译员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得出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学习者和翻译课程教学有帮助的结论。
一、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调查时间为2013年2~3月,共发放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在问卷调查之前和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对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员做了访谈。接受问卷调查的17人均为软件公司编译部的专业翻译人员。这17人均为一本院校英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都通过了专业8级。
在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之后,笔者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
首先,这家软件公司职业译员在实际工作中,翻译过程的起点是中文文本,终点是英文文本。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的翻译工作都是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职业译员翻译的中文文本包括本公司研发并在海外销售的产品的用户手册、安装指导、调试指南等。其英译版用户手册的使用对象是购买了本公司产品的国外普通消费者。这类文本专业语言较少,是职业译员认为较容易翻译的文本。其英译版的安装指导、调测指南的使用对象是在国外局点招聘的本地员工。这类文本是专业人员在安装和调试产品的过程中使用的,涉及的内容专业程度较高,是职业译员认为较难翻译的文本。
第二,该公司职业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翻译的方式,不借助辅助翻译工具。在遇到困难,例如不理解一些专业词汇的意义,不知道如何翻译的时候,他们通常是通过百度或谷歌搜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是参考拥有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的官网上对这些专业词汇的翻译。
第三,笔者在问卷调查中提出了“您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多选题 所有的人都选择了 时间紧任务多 这个选项。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的翻译工作量是人均1天2500字左右。任务多或者加急的时候,工作量更大。虽然任务很多,但是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因此,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是他们始终追求的目标。对这个多选题,有12人还选择了“专业知识缺乏”这个选项,占总人数的70.5%。该公司的职业译员因为都是英语专业毕业,所以公司在他们入职以后都会组织他们突击学习产品知识,主要包括产品原理、通信协议、业务流程等。虽然这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译员觉得专业知识缺乏是其翻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相应的,对于“如果有机会培训,您会首先选择继续学习什么”这个问题,有16人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占全部人数的94%。
第四,翻译质量是翻译过程中公司考核职业译员的主要指标。考核的方式有两种:内部同行交叉评审,外部翻译专家评审。此外,本地员工会根据他们翻译的安装指导、调试指南等进行操作,如果因为读不懂而无法操作的话,那些本地员工就会向公司投诉这些英文手册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职业译员都表示“压力也很大”。
第五,笔者还对被测人员提出了“翻译文档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15个人选择了“译文能尽可能让读者读懂”这个选项,占全部人数的88.2%。可见,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给以英语为母语的消费者,或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专业人员看时,让他们能读懂,是绝大多数译员首先考虑的因素,也是他们最终希望实现的目标。
二、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从软件公司职业译员翻译过程的起终点、对象、方式、主要困难、考核方式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等方面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有助于提升和加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启示,从而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职业需要,来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工作的顺利过渡。
在以往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汉译英和英译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从软件公司翻译的实际工作需求来看,翻译教学应以汉译英为主。因此,在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教学中,要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教师应更注重汉译英的教学。汉译英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汉译英能力的培养。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汉译英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是英语的运用能力。[2]马会娟指出,教师应对处于翻译新手阶段的学生加强翻译实训 应侧重其翻译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3]要提高学生英语的表达能力,应把大量的英文听说、阅读和写作以及英译汉实践,作为提高其汉译英能力的前提,从培养其英语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着手,辅之以汉译英翻译入门技能的基础训练。[4]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翻译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把被动词汇转变为主动词汇,以使其掌握“足够的英语习语、搭配和句套子”[5](P26)。袁洪庚还指出,学习者应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再度建构,即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适应后天习得的英语的行文规范,同时牢记译文应遵循的译者较为陌生的“意识形态”规范。[6]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教师应大量选取应用型文本而不是文学作品作为翻译教学的素材,应结合文本的特点讲授汉译英的技巧,以提升学生应用型文本的翻译技能。此外,教师应结合翻译实践讲授应用性翻译理论。按照纽马克提出的三种语言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呼吁功能)的划分,安装指导、调测指南属于信息型文本,用户手册兼具信息型文本和呼吁型文本的功能。在汉译英教学中,以信息型文本为教学素材时,教师应对功能目的论这类应用性翻译理论进行讲解,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考虑翻译目的与翻译文本类型的关系,使学生增强翻译是为客户服务而不是语言练习的意识。
译文能够让读者读懂,是职业译者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相应的,以英语为母语或工作语言的读者是否真正能读懂英译本的手册、指南,是翻译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理论要求译文在语言的功能上与原文对等,译文读者读译文获得的心理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心理反应相似。对于用户手册、安装指南这样的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理论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从文本的功能上看,英译本的手册、指南应要实现和中文版本一样的功能,即向专业技术人员传达正确的安装调测信息,或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并促进潜在消费的功能;从读者反应来看,英译本的读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消费者)应该有和中文版本的读者同样的反应,即能理解其意义并按其进行实际的专业操作或简单的产品运用。因此,在以应用型文本为翻译教学素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翻译要实现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相似的观念,让学生明白这是翻译这类文本的必由之路。
该公司的职业译者普遍认为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缺乏 并希望得到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机会。可见,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缺乏是做好翻译的障碍,大部分职业译员目前亟待提高计算机专业知识。马会娟、管兴忠也指出:在北外英语学院筹备翻译系的论证会上,不少用人单位指出,目前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面窄,专业知识欠缺。在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一项重要课题。[2]因此,学校如果能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软件产品知识课程,会大大减少他们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与软件专业相关的课程近期无法开设的情形下,目前我们可以做的,是给学生推荐一些英文原版的软件专业书籍,并让学生多看软件产品的英文说明书,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
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教师可以考虑把真实的翻译过程移植到课堂上,采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方法。李明和仲伟合指出: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能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等方式,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7]肖红将其操作程序概括为译前阶段、翻译阶段和译后阶段。在译前阶段,教师讲授翻译技巧和相关背景知识,为译者具体实施翻译行为做好准备;在翻译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展开讨论,突出翻译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团队协作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译文;在翻译行为实施后,组织学生相互修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8]张春柏、吴波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得到较为理想的译文,同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翻译技能和理念。[9]
在翻译过程中,职业译员需要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相当量的翻译任务,因此,翻译速度对于实际翻译工作而言,非常重要。职业译员翻译的用户手册和安装指南是需要和产品同时投入市场的。企业产品投入市场时,往往需要和别家企业竞争以抢占市场,不容耽搁。用户手册和安装指南作为配套投入市场的材料,同样也不容耽搁。因此,翻译速度也是评价实际翻译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可见 在翻译实训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加强对学生翻译强度和速度的训练,以便让学生意识到翻译速度对实际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并为其以后适应职业翻译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能力准备。
客户导向是这家公司的重要营销理念。对于职业译员来说,他们的客户是使用英译版手册、指南的消费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无论从翻译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公司的管理理念来看,把中文文本翻译成读者(客户)能读懂并且满意的英文文本,是软件公司职业译员汉译英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应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翻译是语言服务行业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文学作品翻译只占翻译对象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应用型文本翻译。这样,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正确预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并从容应对。
本次研究通过对软件公司的职业译员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职业译员实际的工作情况有了真实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对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指导意义的启示,不过由于本次实证研究的样本较小,调查和访谈得出的结论还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对更多的职业译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应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1]韦忠和.2012年及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2012(3).
[2]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
[3]马会娟.中国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分级研究[J].外语教学,2012(1).
[4]王宏.汉译英能力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12(2).
[5]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袁洪庚.一分为二:“汉译英”课程设置方案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6).
[7]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8]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9]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