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限制因子看误译对译者主体性的作用①

2013-08-15王连江

关键词:昆德拉能动性译者

王连江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国内许多学者已对误译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作过一定研究,但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彰显下有意误译的原因,对于误译作用于译者主体性,以致影响译者之后的翻译行为的讨论尚显欠缺。因此,本文试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从限制因子角度探讨误译是如何作用于译者主体性的。

一、误译与翻译生态环境

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是“因为译者知识、水平等的欠缺,对原文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少足够的了解与把握,将有的内容译错”[1](P149)。有意误译是“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语境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2](P201)。

(一)无意误译与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内,翻译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翻译生态学单位。翻译生态系统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P87~88)。其中,无机环境就是原文、源语的自然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和译入语、译入语的自然环境及其社会环境,生产者指译者,消费者指读者,分解者指翻译研究者。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无意误译是翻译过程中最为普遍的误译。由于译者的无意误译,原文的信息流不能全部转换到译入语生态环境中,造成原文有效信息的耗散或扭曲,从而使译入语生态环境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按照错误的信息解读原文,必定使译入语的生态系统在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震荡。

(二)有意误译与翻译生态环境

无论是为了迎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心态还是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有意误译一般都能在译入语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反响,但并不总能达到生产者——译者预期的效果。这往往发生在原文作者与译者共处一个时代,并且原文作者的个体影响力极大的情况下。例如,昆德拉一直对他作品的有意误译尤其是删减持否定态度,这使昆德拉的许多中译文读者怀疑他们看到的昆德拉可能与真正的昆德拉相去甚远,可见有意误译会影响读者的接受,甚至导致读者拒绝有意误译,强烈呼吁重译,从而使译入语的文化生态环境产生震荡。另外,由于忌惮有意误译,昆德拉从不轻易授以版权。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译入语文化中生态的多元化繁荣。

可见,有意误译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考虑读者解读中信息的转化,从而实现原文有效信息的转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效信息耗散的现象,对翻译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误译对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作为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客观存在,译者必然受到误译的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限制因子

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其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时,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3](P112)任何一种自然生态环境都包含许多限制因子,其相互影响、关联,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发挥作用。同理,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由于量过小或过大而成为限制因子,起着大小不一的限制作用。

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误译造成的译者主体性限制因子可以分为外部社会生态限制因子和内部译者个体生态限制因子。前者包括制度、法律等规范限制因子。后者包括译者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生存、理想、审美、价值观等限制因子。所有这些限制因子综合起来可以作用于译者主体性,从而影响译者之后的翻译行为。

(二)限制因子对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主体性不仅仅体现为主观能动性,它同时还包含着受动性和为我性。”[4]译者主体性自然也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1.对译者的能动性的作用

译者的能动性指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等。误译作用于翻译生态环境而形成的社会限制因子,必然作用于译者的个体生态系统,使译者自觉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策略和方法、态度等个体限制因子,意识到个体不足,积极调整补充。曾译过莫言等二十几位作家作品的著名翻译家葛浩文虽母语为英语,平时仍积极阅读英文著作,不断提高英文水平。翻译过程中要经过三次独立翻译、润色,最后还要与同为翻译家的夫人林丽君交换或一起校对一遍,而校对花的时间有时比翻译还要长。[5]这告诫出现无意误译的译者,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工作态度上的生态因子的量过低,都会成为个体生态稳定的内在限制因子。简言之,社会限制因子和个体限制因子通过译者的自觉反省,起到了鞭策、警示的作用。而有意误译带来的正面影响,成为积极的社会生态因子,会鼓舞译者以后更自信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2.对译者的受动性的作用

译者的受动性是指翻译行为中译者受到社会生态因子和个体生态因子的限制。社会限制因子制约着译者,如评论家的批评、社会舆论的抨击、经济上的追惩、制度上的惩罚等,这集中体现了译者的受动性。如,“二战”期间,盟军截获了一则德国电台的信息,译者将其中的“男修道院院长”(Abt)误认为是“分遣队/营”(Abteilung)的缩写,因为两者同形同音但异义,结果使意大利卡西诺镇遭到盟军轰炸,沦为一片瓦砾。[6](P36)这样的严重后果,无疑会考问译者的职业道德。若超过译者心理的耐受限度,可能导致译者永远放弃翻译职业。可见社会和个体限制因子能一起敦促译者积极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端正态度,适度发挥其主体性。

3.对译者的为我性的作用

译者的为我性,是译者个体摄取能量、维持个体生态稳定和发展而满足各种自我需求的一面。作为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客观存在,译者的翻译行为也需要满足其个人的生存、理想、情趣、社会地位、荣誉感等个人价值的需求。误译产生的种种限制因子,首先对译者在荣誉上是一种毁损,也直接导致其社会认可度的下降,使译者承受巨大压力。其次,在经济上可能无法获得原定收入甚至要根据合同予以赔偿,导致个人生存条件受到限制。当译者个体生态系统的为我性受到威胁时,译者会谨慎对待自己的翻译行为,努力谋取对个体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最有利的条件。

综上,误译使原文有效信息在传递与接受的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耗散,使翻译生态环境产生相应程度的震荡,形成限制因子,从而在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方面制约着译者主体性。

[1]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4]魏小娟.“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

[5]李文静.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J].中国翻译,2012(1).

[6]Hatim,B.& Jeremy Munday.Transl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猜你喜欢

昆德拉能动性译者
米兰·昆德拉(素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神暴力叙事与昆德拉的影响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