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朝海防思想的转变
2013-08-15李旭东
李旭东
19世纪中叶,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经此巨变,也使道光朝的有识之士初步认识到“天朝上国”军事力量的不足和转变海防政策的必要性。
一、鸦片战争前道光朝的海防政策
(一)海禁政策
清军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其统治,从一开始就执行严格的民族政策,唯恐大权旁落。到顺治十三年(1655),除台湾外,全国已基本平定。此时台湾的郑氏政权就成了清朝的心腹之患。基于此,清政府发布禁海令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但奏闻处斩。……地方保甲不行举首,皆处死。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一贼登岸。”(《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六百十五)清政府寄希望通过严厉的海禁政策来阻止大陆同台湾人民的交往。由此可见,清朝的海防政策一开始是针对反清势力的,是对内的。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收复台湾后,为了保持一定的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清廷开放了一些港口,海禁曾一度有所松弛。但到了乾隆一朝,海禁又严厉起来。乾隆二十二年(1757),饬令只许保留广州一个口岸开展对外贸易,且对外商的活动作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直接与官府交往,一切涉外事宜交付广州“十三行”处理。同时,对出口货物也加以限制,像粮食、金属及书籍也在严禁之例。嘉庆年间(1796-1821),朝廷先后颁布 《民夷交易章程六条》《整饬夷商贸易九事》来限制与外商的贸易。道光朝,西方列强加快了对中国的渗透,为了防范其活动,于道光十一年(1831)颁布了《防范夷人章程》八条。又于十五年(1835)制订了《防夷新规八条》。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海防从嘉、道年间开始有防备西方列强的一面,但主要还是实行原有的政策,对海禁还是比较严的。
综上所述,清代一开始就对大陆人民同海外的联系实行了严格管制,奠定了清代对外政策的基调,鸦片战争之前的海防政策在清前期固定并沿袭下来。“海禁”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禁止出海贸易,禁止出海捕鱼,有时还包括禁止南北方运米[1]550。这些措施对沿海地区的农业、渔业和对外贸易,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加速海军建设的时期,此时清朝统治者实施海禁还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和海洋经济能产生的效益。
(二)“轻海重陆”的海防思想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秉承塞防重于海防的政策,笃守“轻海重陆”的防卫理念。在清朝统治集团的传统意识里,一直致力于西北内陆防务的建设,他们认为西北的防务重要性远在海防之上。这是因为西北地区防务的建设关系到京师的安全,是统治集团核心利于之所在。而对于东南地区的海防,长期未能引起朝廷重视。清军收复台湾之后,在对这一地区如何处置的问题上,统治集团内部分歧重大,甚至出现了弃台的论调。认为台湾“此一块荒壤,无用之地耳,去之可也”,因为“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2]由此可见,清政府海防观念的淡薄和对海防的轻视,尚未能意识到台湾在海防中的战略地位。其次,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在沿海各地设立的水师,也“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正如赵尔巽说:“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3]524可见清朝统治者海防对象的单纯性,对于来自海洋方向更强大的威胁,他们全然没有意识到,更谈不上具备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他们关心的只是内陆,认为海洋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屏障,对他们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大陆。
正如美学者罗伯特所说:“整个历史时期,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常常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因素。”[4]200由于清王朝的统治者以“天朝上国”的心态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孤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在近代国际间力量对比中逐渐被西方列强赶超。清政府的海洋意识未明,海防建设废弛,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道光后期的海防思想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海防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据《清史稿》载:“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 ”[5]538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鉴于形势的变化和现实的迫切需要,道光帝发布了一道谕令,要求海防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量为变通。”同时,加快了战舰的改造和升级,“所有战船大小广狭及船上所列枪炮器械应增应减,无庸拘泥旧制,不拘各项名色,总以制造精良,临时实用为贵。”[6]对英战争的失败,使统治集团不得不将目光放到海防上来,中国的海防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到了不得不议的程度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国家防御观念开始了从“御内”向“防外”的转变,逐步强化了对西方列强的防御。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强化海防建设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和魏源海防思想的核心。鸦片战争后,道光朝的一些有志之士意识到中国海防的薄弱和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认为西方的机器、战船、枪炮等先进性都高于中国,中国须向西方学习他们的“长技”,然后变成自己的“长技”,才能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且认识到船炮建设是海防建设的重点。
林则徐、魏源最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在搜集大量西方火器资料后,与中国的土炮加以对比,发现中国的土炮性能要远逊于西方的火炮。“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求其良且熟焉,亦无它深巧耳。”[7]可以看出,中国的土炮在射程、工艺水平、连续作战能力,与西方国家的火炮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林则徐认为,中国的舰船与英国的战舰相比,差距非常大,在动力方面,英舰主要是靠蒸汽动力推进,而清军的舰船还是依靠人力和风力来驱动,航速上也远不及英舰。另外,在船舰规模、火炮配置等方面亦很悬殊。林则徐在其奏稿中还提到英军在“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说明英国海军训练有素,海战能力强。总之,清朝水师在船舰规模、武器装备、战斗力等方面有巨大的差距,若与英军在外洋作战,高下立现。要想与之抗衡,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6]。林则徐这些思想都是着重从中国的海防出发的,以充实中国水师的力量,并且他还提出了建设中国近代海军的思想以强化海防建设。
在林则徐海防思想的基础上,魏源注入了新的内容。仅仅依靠购买西方的坚船利炮尚还不足,学习西方国家的技艺不能只囿于船炮,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造船、驾船、火器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这说明要发展和壮大中国海军能力,单纯依靠购买西方舰炮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掌握核心技术。
(二)以守为战、内守外攻相结合的海防观
英军进攻广州后,林则徐同广东水师提督邓廷桢一道,领导军民迎击来犯之敌。在对英军作战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战略思想。林发现英军的战舰虽然船高甲固,但是吨位太大,灵活性差,适合在外海作战。而一旦进入内河之中,由于吃水太深,很容易搁浅。所以只要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针对清军水师装备薄弱,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在实战中,林则徐采用“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思想,即放弃不利于清军作战的外海地区,在出海口布下沉船,设置障碍,对英军进行阻截。林的防卫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英舰见占不到便宜,便放弃对广州的进攻,转而沿海北犯。
魏源对林则徐“以守为战”的理论进行了升华,提出了出“守、战、款”的御敌方针。“自夷变以来,韩握所擎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犯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 ”[8]83魏源的海防三策是以内守为本,战、款为辅的,是在敌我力量不均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但同时魏源也看到,“夷性诡而多疑,使我岸兵有备而彼不登岸,则若之何?内河有备而彼不入内河,则若之何?”[8]83单纯加强内河与近海地区的防守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即使内防、岸防做得再好,但如果敌军予以避让,也不能对其予以打击。再者,敌舰驰骋纵横外洋,可对沿海港口随时滋扰,而中国又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仅靠内守和岸防达到阻止外敌入侵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一支具备实力的海军力量,终究会被外敌所制,要打破这种危局,防卫力量建设必须从内陆走向外海。
三、发展海洋经济以促海防进步
自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有识之士也逐渐意识到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重视。道光年间,英国已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世界上各个角落,而要完成这项任务,就要求其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作为后盾,以便于迅速对各地进行镇压和控制,保障海外贸易的安全,方便掠夺和输送别国的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和生产方式播撒到其它地方。清政府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丧师辱地,威严扫尽,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但同时一种积极的因素也在统治集团内部孕育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建立起联系。”[9]
在与外界的接触中,清政府内部的开明人士认识到,原来闭关锁国的老路此时已走不通,中国需要与外界联系起来。林则徐在其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就提到“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7]。可见,林已意识到当时的国人对开放海禁,与外界通商的渴望,但清廷的严格钳制却只能让时人望洋兴叹,无可奈何。“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林则徐认为,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保守政策,已经损害到中国的经济利益,因为中国当时亦具备与世界各国开展贸易的能力,现在这些贸易带来的丰厚利益却被外夷所夺,已到了不得不争的时候了。
魏源也看到了大力发展海防并非无利可图。“战舰已就,则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而内地商舟皆可不畏风咫之险矣。”[8]83魏源认为,发展中国自己的战舰,可以制船业的发展,吸纳民间资本进入。不仅可以保卫海洋国门的安全,还能起到促进国际、国内贸易的作用,收到双赢的效果。“凡内地出洋之商,愿察请各艘护货者听。”[10]对于赴外洋开展贸易的商船,魏源认为有必要派遣战舰护航,为其提供安全保障。这些反映了魏源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希冀中国维护海洋利权的思想。
四、结语
清朝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的爆发,给中国的海防敲响了警钟。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以图变革。他们已开始意识到中国海防的严重不足,之前保守的海防观在这时开始动摇。原因在于来自海洋之外的强国的兴起,而迫于外部威胁作出的被动调整。此后,他们陆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相比与之前的陈腐守旧的海防思想,有了明显的突破和改变。战后中国的海防思想虽然转变了,也有了近代朦胧的海权意识和海洋主权意识,但是,这些海防思想还比较浅显且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另外,这种早期的海防思想萌芽影响的范围还比较有限,未能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仅取得部分先进士人的肯定和支持。但令人欣慰的是,近代中国海防观在此时已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国近代海防也必须随世界形势的变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1]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赵尔巽.清史稿:卷135[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罗伯特·希格.马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5]赵尔巽.清史稿:卷138[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M].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29.
[7]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林则徐集奏稿(中)[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8]魏源.海国图志:第三卷·筹海篇·议战[M]//中国兵书集成:第47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