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康时期山东对外贸易相对发展原因探析

2014-11-12丁利军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丁利军

[摘 要]顺康时期山东对外贸易相对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海禁政策相对较松;清政府的利商政策;海上交通便利;山东物产丰富。

[关键词]海禁;迁海令;利商政策

一、海禁政策

山东海禁政策、迁海令比东南沿海各省的制定和实施的要宽松,而且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初九就允许山东沿海居民捕鱼,“山东青莱登等处沿海居民,向赖捕鱼为生,因禁海多有失业,前山东巡抚周有德,亦曾将民人无以资生具奏。今应照该抚所请,令其捕鱼,以资民生。”有政策允许山东沿海的贸易活动当然要活跃些,山东沿海与朝鲜沿海百姓常常以捕鱼、采药等名目进行交往及贸易活动。这可以说是山东顺康时期对外贸易相对发展的主要原因。期间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之间也有大量的风漂船,各国对遭遇风浪的其他国家好渔民和商人还是比较宽容和仁道的,“优给衣粮”,“俱给资护送归国”,这也是为什么“渔采贸易”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二十七日“朝鲜国于本国沿海查获山东渔民五十余人。本日移咨朝廷,将所捕诸人给粮发归”。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规定:“商船只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噶啰吧等处不许前往,于南澳等地截住,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拏治罪。……”只许往东洋贸易,客观上带动了山东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以现在的资料看山东船赴日贸易的不多,但南方的商人到朝鲜和日本做生意,把山东半岛沿海作为一个重要基地,用于补充或采买药材等土特产。

二、清政府实行轻税、利商政策

康熙开海征税,是为了充盈兵饷,但他反对税额过分苛重和征收范围过分琐细,康熙二十三年,准“福建广东新设关差,止将海上出入船载货物征税,其海口内,桥津地方贸易车船等物,停其抽分,并将各关征税则例给发监督,酌量增减定例”。[1]116-24。同年,江苏、浙江亦设海关,派差征收商税。康熙一再戒谕征税海税官员,不要“任意加征,以致病商累民”,应“从公征收,无滥无苛”;[1]126-23“采捕鱼虾船只,及民间日用之物,并糊口贸易,俱免其收税”。[1]140-19轻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贸易及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赴日本船舶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康熙二十三(1684)年,为23艘,二十四年(1685),增至85艘,二十五年(1686)又上升为102艘,二十六年(1687),是115艘,二十七年(1688)为194艘。四年间增长7倍。[2]史载:“自康熙中年开禁以来,沿海之民始有起色,其船由海关给执照稽出入,南北遄行,四时获利。百余载来,共沐清口乘平之泽。”[3]

清代,“作为宗藩关系的最佳典范,清朝不但在政治上给予朝鲜特别的待遇,在主要的经贸往来,即使团贸易问题上,其政策也是最优厚的,除对口物资有一定的限制外,朝鲜使团似乎可以携带任意数量、任意品种的物资,在几乎任意的地方(使团行径沿途),与任何商人或民众进行贸易。”[4]214清代一向禁止粮食出口,但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朝鲜因荒灾请准在中江地方贸易米粮,清政府准予所请,当年即出口粮食2万石,还允许朝鲜来华使节自己采买米粮,一同带回国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又遣吏部侍郎陶岱运米3万石去朝鲜,1万石作为赠送,2万石作为贸易。同时还准许商人再贸易米粮2万石,帮助朝鲜度过了荒年。这说明清廷对朝鲜特别恩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朝贸易的发展。

圣祖认为:“商民为四民之一,彼家赀皆从贸易积聚,并非为官贪婪所致,何必刻剥之”,[5]卷四六因此提出了利商政策。在平吴三桂之乱后,康熙立即下令豁免在战争期间加增的税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十六年两次下令,将“康熙十三年以后加增的各项税银,查明豁免”。[6]康熙年间还规定:各省要设立关税之所,缮具税则,刊刻于木榜之上,“照示商民,照额征收”,“如有不肖官吏于定额之外,私行滥收者,依律治罪”。[6]再有,统一度量衡。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下令统一制钱的重量,规定每文钱重一钱,每钱一串值银一两。康熙四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盛京的金石、金斗、关东斗,规定一律该用底面平准的升斗。康熙五十八年,又规定秤以十六两为一斤,斤以十三号砝码为准。[5]卷五三以上措施促进了国内商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山东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海上交通便利

山东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在长达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散落着一些天然的优良港湾,是我国古代海上交通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山东沿海的人民就世世代代从事着鱼盐生产,并以此与内地互通有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生产的发展,海上交通也逐渐得到开辟。隋唐以来,登州、莱州两港已成为与辽东、高丽和日本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基地。隋大业七年就曾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300膄。到宋代,密州(即胶州)曾经是我国与南洋贸易的少数重要港口之一。登州是清初山东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登州扼黄、渤海咽喉,自古为海防、通商要地,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和日本主要通过登州进行贸易。莱阳为登州府属县,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有五龙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入海,清初,沿海的羊郡、蠡岛等都是海贸的重要码头,“帆船云集,商贾往来苏浙、朝鲜、津沽称便利焉”。[7]

四、山东物产丰富

山东物产十分丰富,有青州、登州的牛黄,辽东的人参、五味子,兖州的阿胶,东昌的枸杞、枣、真棉,济南的金杏、黄丝,蒙山的蒙顶茶,登州的河鲛、砚石,青州的黄丹,莱州的五色石、药材等等。浙江、福建、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商船去日本贸易时一般会在山东半岛的口岸停靠,最主要的原因是山东物产丰富,有他们需要的药材和土特产。

参考文献.

[1][清]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日]大庭脩.日本贸易概观[J].社会科学辑刊,1980(1).

[3][清]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