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的同异

2013-08-15陆跃升

关键词:古代汉语补语后置

陆跃升

在古代汉语中,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因此,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极容易混淆。本文就此谈谈二者的辨析。

一、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的相同点

(一)在句中的位置相同,都用在谓语后面

(1)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2)赵尝五战于秦。 (苏洵《六国论》)

(3)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史记·太史公自序》)

(4)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5)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上》)

(6)子何绝我之暴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7)赵家乔木为庸材辈蠹蚀也数矣。(清·葆光子《物妖志》)

(8)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9)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

(10)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礼记·中庸》)

“于潭上”、“于秦”为介宾词组,“陈蔡”为名词,分别置于谓语“得”、“战”、“厄”的后面,作补语。 而“以孝悌之义”为介宾词组,“甚”、“暴”、“数”为副词,“憖憖然”为形容词,“不以兵车”为介宾词组,“以天子之礼”为介宾词组。它们也都放在谓语的后面,修饰和限制谓语,却作后置状语。

(二)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的意义也相同或相近

不少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转化成了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如:

(1)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2)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3)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4)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翻译成:(于顷襄王)短屈原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翻译成:为坛而盟,(以尉首)祭

(6)子何绝我之暴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翻译成:子何(暴)绝我也?

(7)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礼记·中庸》)翻译成: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以天子之礼)上祀先公。

(8)相国何大罪,陛下何繫之暴也?(《史记·萧相国世家》)翻译成:相国何大罪,陛下何(暴)繫之也?

(9)赵家乔木为庸材辈蠹蚀也数矣。(清·葆光子《物妖志》)翻译成:赵家乔木(数)为庸材辈蠹蚀也矣。

例(1)至例(5)中的“于潭上”、“于弟子”、“于秦”、“于顷襄王”、“以尉首”为介宾词组,在句子中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以后,都转化成了对谓语起修饰与限制作用的状语。 例(6)至例(9)中的“暴”、“以天子之礼”、“数”在句子中充当后置状语。

以上句子,既有后置状语,又有述补结构。都放在谓语的后边,翻译时,都转移到谓语之前而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如何准确地辨别后置状语与补语呢?

禾香板就是不砍树。用秸秆取代木材,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生产1立方米禾香板,可少砍伐木材2立方米,仅凯利板业的生产线,每年就可消耗秸秆18万吨,可以解决50万亩农田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每亩农田产秸秆800斤,按每斤秸秆0.11元计算,每亩农田通过秸秆即可增收80元左右,50万亩可增收4000万元。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是赔本的买卖。企业每收一吨秸秆,政府补贴30元。同时,企业还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碳排放补助资金。

二、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的差异

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虽然有许多相同点,容易混淆,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句子成分。

(一)者的概念功能不同

古代汉语中的述补结构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述语之后的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和施事者。充任补语的成分主要是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如:

(1)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左传·庄公十九年》)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史记·项羽本纪》)

(4)退而禅颇,名重太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今子有大树,……不夭斧斤。(《庄子·逍遥游》)

例(1)为介宾结构,表示工具或凭借。例(2)为介宾结构,表示原因。例(3)为名词性成分,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处所。例(4)为名词性成分,表示比较对象。例(5)为名词性成分,表示工具或凭借。例(6)为名词性成分,表示施事者。在现代汉语中,述语后边的名词一般归为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动词与其后的名词间的语义关系可以不借助介词,这就出现了名词补语。

状语是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因此,后置状语也一样均对其前面的谓语有修饰限制的作用,而不是补充说明谓语。后置状语所使用的词除了可以使用介宾词组外,还可以使用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等。

(二)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在形式上也有差别

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都可以是单音节词,也都可以是多音节词或词组,但作后置状语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或词组用在位于之后时有明显标志。如果用单音节词作后置状语时,后置状语前一般有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也”,读的时候,其“之”字或“也”字轻而长。如果用多音节词或词组作后置状语时,其前必须有逗号隔开,读的时候,前面有语音停顿。述补结构却没有这些标志。因此,我们辨别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述语之后是单音节词者,看其前面有无结构助词“之”或语气助词“也”,有者便是后置状语。如果是多音节词或词组,读的时候,看其前面有无语音停顿;书面上,看其前面是否用了逗号隔开。有语音停顿或用逗号隔开的,便是后置状语。如: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

(4)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郑人买履》)

(5)异乎三子者之撰。 (《论语·先进》)

(6)赵家乔木为庸材辈蠹蚀也数矣。(清·葆光子《物妖志》)

(7)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上》)

(8)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9)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例(1)至例(5)中,“以梃”、“于蓝”、“以足”、“乎三子者之撰”都为介宾词组。单音节词,其前面没有结构助词“之”或语气助词“也”;多音节词或词组,读的时候,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前面也无逗号隔开。所以不是后置状语,而是补语。例(6)至例(7)中,“数”、“甚”为单音节副词,前面有语气助词“也”或结构助词“之”,是后置状语。 例(8)至例(9)中,“似若无所容者”、“作妇人状”为多音节动词词组,读的时候,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前面有逗号隔开。是后置状语。

为了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中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我们必须根据实例,深入领悟这二者的特点及功能,从其许多相似点找差异,仔细辨别。只有这样,古代汉语中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的分辨就会得心应手。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1985.

[2]荆贵生.古代汉语[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

[3]许嘉璐.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张双棣.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补语后置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设计探索——以《远水不救近火》为例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沉淀后置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