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中的人性因素

2013-08-15龙佳宝

关键词:奴性高尔变形记

龙佳宝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实际(本身亲历或他人转述)的艺术加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感悟和认知的结合体,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一定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性变迁。当然,同样的社会化生活场景,不同的作家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艺术体验和认知,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作家的角度进一步解读文本内涵。

《变形记》就是卡夫卡本人对于生活实际的夸张性预测和想象,代表着现代派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1]将具体、真实的生活场景、情感体验投射到荒诞的形式中去。这样的创作风格主要是为了增强荒诞剧情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力和刺激感,让读者能够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找到生活的真实感觉。《变形记》一经推出,便疯狂畅销,这与卡夫卡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深层剖析及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密切相关。

一、肉体在精神压力中变形

变形在传统的神话、寓言故事中并不少见,例如,在《山海经》中,许多仙魔道佛都是人形异化的产物,女娲氏和伏羲氏都是“人首蛇身”,具有神秘、诡异的色彩。在西方古典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变形情节,如在西方文明的源泉——爱琴海文明中,许多的天神形象也都是借助于人形变形的形式出现的。

《变形记》便是卡夫卡对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叙述和讲解。在小说一开头,作家就直奔主题,描写格里高尔“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他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在床上。他的背成了钢铁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十分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躺在床上的已经不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令人作呕、生厌的跳蚤的躯壳,这样的变化必然会给他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首先就是看着墙上的闹钟早已经不是五点(原计划应该是五点起床,乘坐最早的一班火车去跑业务),而是接近五点半。在人体已经发生如此的异变之后,格里高尔的反应不是对自己身体变化的担忧和恐惧,而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挣扎着起来要去赶火车上班”。

同样,身体的变化也给格里高尔起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在挣扎着起床的过程中,脑子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巨大的疼痛使他并未松懈,而是选择继续为脱离床板而努力。在这一系列的挣扎过程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公司的全权代表来格里高尔家的一幕。在对这一过程的叙述中,无论是格里高尔的父母唯唯诺诺、荒诞无理的表现,还是公司代表趾高气扬、冷漠无情的言辞,都是十分精彩、传神的。其中,格里高尔挣扎着起床并开门的一段叙述尤为精彩。当公司代表和格里高尔的父母在房间门口请他出来时,格里高尔拼命地、语句连贯地、大段地发问和祈求,但是,由于人形的异化,格里高尔的话都变成了一种“虫语”,普通人根本无法弄懂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这也使得读者跟随格里高尔陷入恐惧和无助之中。格里高尔想要打开房门,但是他已经没有“手”可用,只能借助自己的嘴,“棕色的液体”从他的嘴里流出的那一瞬间,读者感到一丝恶心,但是,在这种情形下,更多的则是对格里高尔人形异变的同情。

二、亲情在金钱腐蚀下沦丧

格里高尔的生活遭遇就是对拜金主义的无情鞭笞和批判。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种种遭遇的叙述,小说展示了弥漫整个社会的金钱至上之风,人们将金钱、财富视为最高追求。这推动着社会不断发生异化,并无情地扭曲着人们的灵魂,使得人世间原本美好的感情烟消云散,被一种恶心、无助甚至无奈的消极情绪所笼罩。卡夫卡的《变形记》集中展现了格里高尔在感情冷漠、亲情沦丧的家庭中的遭遇。

而这种生活境遇正是卡夫卡自己的亲身遭遇,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真实的情感体验。卡夫卡生活在一个被社会和家庭无情碾轧的狭小空间:父亲脾气暴躁、专横跋扈,总是对卡夫卡施以家庭暴力,给他的童年带来了阴影,家庭没有给幼年的卡夫卡带来任何抚慰和激励。就社会层面而言,卡夫卡的血液中流淌着犹太人的血,众所周知,在那个时期,犹太人被欧洲大陆许多国家仇视,他们在夹缝之中求得生存的空间,没有任何的尊严可言。

由于拥有如此特殊的背景经历,卡夫卡的创作意识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倾向性,对类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于是,在《变形记》中,他便将自己所有的情感体悟都转化为格里高尔的情感体悟,并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素材加以整合,塑造了较为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首先的反应不是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是担心公司会不会因此而解雇他,这种为家庭考虑的行为与他父母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人性在躯壳变形中煎熬

卡夫卡在回忆《变形记》的创作时说道:“文学家在创作时,只能写活着,不能写拯救。”[2]文学作品对社会没有直接的改造作用,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就是帮助人们了解社会、感知社会、把握社会,对世人起到警醒和帮助的作用,其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作家在引领社会思潮方面也是这样,要通过作品帮助读者获取一定的情感体验,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感悟,对社会生活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

《变形记》展现了人性在躯壳变形之中的痛苦煎熬,人性逐渐丧失,最终为奴性所代替。卡夫卡曾经在给父亲的信中强烈控诉这个不公平、不道德的社会,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根本不是一个“人”的生活,而是一个奴隶的生活,是一种奴性在作祟。在《变形记》中,这种奴性可以形象地具体化为两种内涵:其一,格里高尔在家庭中所呈现的奴性。他一心只想着父母,经济拮据的生活境遇,似乎是命中注定,他必须为这个家庭牺牲一切。格里高尔得到的不是家庭成员的尊重和感激,而是冷漠与漠视,主要表现为父亲对他的恶劣态度。其二,格里高尔对于公司的奴性。在身体发生异变的情况下,他一心想要挣扎起来去上班,但是迎接他的只是公司代表的责备和不满,公司代表丝毫不考虑格里高尔曾经的业绩,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剥离感情因素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没有丝毫的温暖可言。人性的异变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主题,这种集中而强烈的批判与作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密不可分。

卡夫卡在世界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代表着现代派的创作风格。同时,卡夫卡又是一个能力极强、造诣颇高的叙事大师,能够熟练地驾驭文字,运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他的作品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准确感,小说的故事情节、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多维度地展现其大师级的准确与传神,体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而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又让很多生活在高压、快节奏环境里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1]曾艳兵.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J].名作欣赏,2006(4).

[2]师彩霞.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创作的后现代特征[D].天津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奴性高尔变形记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西湖绮梦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愤青
炼狱中绽放的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