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管理成效的前提和保障

2013-08-15崔宝华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公民道德

崔宝华

(辽宁师范大学 学生处,辽宁 大连116029)

促使公民自觉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是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实践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得以规范和加强,但是社会管理工作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道德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因为现实社会中道德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源在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方面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让文化建设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外,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利益,把文化建设视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而独特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1]这就充分说明了加强文化建设,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而且有利于社会管理。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管理成效的前提和保障。

一、加强文化建设,确保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行为主体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社会管理工作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可循。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行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他们在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社会管理工作科学的价值认同,为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这是因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行为主体既包括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马克思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自己的利益有关。离开社会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自身利益去谈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就毫无意义。实质上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我国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无一不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符合我国的国情,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制定。因此,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做好服务工作。领导者和管理者要自觉深入群众和实践之中,为被管理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决策要充分体现群众的利益和意志,确保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的决策科学正确,符合实情,执行顺畅,便于监督。这样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在实现社会被管理者利益的同时,社会管理者的自身利益也得以较好的实现。如若不然,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认识不到自己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把权力视为捞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违背社会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和人民群众之上,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必然使社会管理工作蒙受巨大损失。由此可见,要想抓好社会管理工作,必须抓好文化建设。

二、加强文化建设,确保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行为主体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充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特别强调“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强调人要善良,关心他人;人生在世要先义后利,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多学习多思考,诚实守信。儒家文化的这些内容也是今天道德建设所要传承的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许多地方纷纷成立孔子学院,不惜财力、物力,深入开展儒家文化的研究。充分表明人类世界呼唤良知和正义,道德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先义后利、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不仅是人生在世安生立命之本,也是庞大的社会管理系统工程得以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之党和政府长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党和政府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我国道德建设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及西方不良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我国道德建设也产生并存在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分配和司法不公,教育资源不能平等使用,强拆房屋,强占土地,房价过高,假冒商品和药品盛行,生态环境被破坏,等等。这些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根源在于文化建设问题。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三、加强文化建设,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人的行为源于人的认识,人的认识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究其实质而言,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加强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行为主体才能理解以人为本的要义,为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坚持和实现以人为本打下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思想博大精深,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能否做到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观,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否实现。对党的路线、目标和纲领,理解是坚持和贯彻的前提。以人为本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理念。以往的发展理念把人视为发展的客体,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这里的主体指的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现代化为发展的本质、动力和最终目的。”[2]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人的潜能。它认为“发展应是一种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出,自我否定性的变化。”[2]这些深刻的思想,如无加强文化建设的得力措施,群众是难以掌握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主体多元、文化多元的改革攻坚时期,在必然要进行许多利益调整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坚持和加强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行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就很难统一,社会管理必然无序无效。由此可见,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成效。此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并不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一个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伟大目标,这一伟大目标必须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来推进和实现。亿万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实践要想规范有序地进行,必须有高效的社会管理工作作为前提和保障。强调全体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实质就是民主管理和监督。这种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成效又根源于全体公民对这种管理的文化自觉和认同。因为“公民参与蕴含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为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公民参与蕴含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进而揭示了社会民主进程与公民参与的本质联系,即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同时,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3]可见,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促使公民从认知上自觉认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价值和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自觉遵循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把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之更具实效。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J].求是,2011(21):5-16.

[2]李培挺.以人为本发展观新诠[J].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1-4.

[3]徐星,杨秀香.社会民主进程与公民参与[J].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301-306.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公民道德
论公民美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